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孕期‧產後 防漏大作戰

孕期‧產後 防漏大作戰

擺脫惱人的漏尿困擾-懷孕過程中,子宮重量漸增壓迫骨盆,會使骨盆腔產生變化,韌帶變得鬆軟;如果再加上過度勞累或提拿重物等,就會出現漏尿現象,雖然這都屬於暫時性,但若生產過後不立即處理,到了更年期後,滲漏尿的現象就會逐漸變得嚴重!


3階段骨盆腔變化‧影響漏尿

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潘恆新指出,懷孕期間,因為黃體素的分泌加上骨盆腔充血、韌帶也會逐漸變得鬆軟,再加上隨著胎兒週數與成長,子宮逐漸增大等多種因素,造成骨盆腔的壓迫使得孕媽咪容易出現便秘、頻尿等現象,倘若在懷孕期間又經常提拿重物、或者長時間逛街走動,以至於過於勞累等時,就容易出現漏尿(也就是所謂的尿失禁)的情形。

孕期階段

子宮變大增加骨盆腔的負擔

懷孕16週後,胎兒的骨骼成長速度會變得越來越快速,子宮也相對地逐日變大以承受胎兒的成長,潘恆新醫師說,媽咪通常在懷孕16~20週左右,腹部兩側會出現抽痛,就是因為子宮撐大所引起。等到20週以後,胎兒成長幾乎已經是出生時一半的體型了。而這個階段胎兒急速成長便會讓骨盆腔出現壓迫現象,造成便秘與頻尿的狀況。除了極少數因為平日就有膀胱過動,在懷孕期間加重情況的媽咪外,其餘多數都是因為韌帶鬆軟加上子宮壓迫,使得膀胱的蓄容量沒有辦法擴增時,才會出現頻尿、急尿。他進一步說明,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產生變化,使得尿道口承受力較低,部分懷孕媽咪一咳嗽就容易出現漏尿的情況;此外,壓力也可能讓漏尿的情況加劇。

生產過程

分娩是骨盆腔的最大危機

骨盆腔是胎兒娩出時的通道,當陣痛開始發生時,產道就會預先做準備,讓胎兒順利娩出。潘恆新醫師表示,亞洲婦女的骨盆腔直徑約10.2公分,如果胎兒的頭部過大、產程過久或者用力不當,就容易讓骨盆腔的肌肉纖維組織裂傷或鬆弛變軟。他形容,韌帶如同橡皮筋般,長期拉扯容易鬆弛或斷掉,年輕時骨盆內仍有大片肌肉足以支撐,不至於出現嚴重的漏尿現象,一旦年紀增長,荷爾蒙下降後使得肌肉組織彈性缺乏時,症狀就會一一出現,最常見的現象是膀胱出現下垂感、尿道口鬆弛等。

生產過後

產程結束骨盆需時間回復

生產過後,胎頭經過骨盆腔,多少會把骨盆腔的肌肉與韌帶撐壞,甚至造成斷裂,媽咪會發現在生產過後容易因為咳嗽或大笑,因用力而出現漏尿現象,不過潘恆新醫師表示,這種情況在月子過後就會逐漸減緩。至於發生漏尿的原因,主要為生產時巨大的壓力使然,因此需要時間慢慢恢復;但他提醒,每經過一次生產過程,若都採取自然產的方式生產,骨盆鬆弛的症狀就會明顯而嚴重,尤其是短時間內連續生產的婦女更是顯著。產後若骨盆韌帶尚未回復前,長期抱小孩,或產後的工作屬於須時常提重物的職務,更容易讓骨盆腔的肌肉持續鬆弛,沒機會回復,日積月累的情形下,等到更年期荷爾蒙下降後,漏尿的症狀就會出現。

 

關於漏尿(尿失禁)
潘恆新醫師解釋,所謂漏尿是指在不想或不要解尿時,尿液會禁不住而流出,對於年輕婦女來說,除了懷孕期間子宮壓迫膀胱等短暫現象所造成外,通常會發生的主因包括:
1. 自然產、短時間內多次生產或曾做過骨盆腔手術。
2. 年齡增長或停經後荷爾蒙減少。
3. 從事長期負重的工作者。

 

2時期防範漏尿

潘恆新醫師表示,懷孕生產的過程也會影響日後漏尿的機率大小,有研究指出,生產方式採取剖腹產且未經過產程(沒有經過產痛)的媽咪,日後漏尿的機率遠小於經過產痛的剖腹產或採自然產的媽咪,如果在產程過程中,用力過度或使力不當者,漏尿的機率更為嚴重。不過,如果在孕期及產後事先做預防,可以讓進入更年期後的漏尿狀況降低許多。

 

 

 

懷孕期間

不讓胎兒過重

懷孕過程中的體重管理相當重要,激增的體重會讓骨盆腔的負擔在短時間內增大而受到壓迫,如果孕媽咪的飲食不做好控制,過重的胎兒除了可能出現妊娠高血壓症候群,令生產過程不順利外,會讓分娩時間拖得太長,加重骨盆腔的負擔,而讓日後回復不易。

使用托腹帶

潘恆新醫師提醒,懷孕20週左右,當胎兒逐漸增大時,就應該使用托腹帶,以漸少膀胱因子宮下垂的力道所壓迫,也可藉此降低行走間的不適感。

 


提肛運動(凱格爾運動)3 Tips

凱格爾運動可以強化骨盆底部的肌肉彈性,讓它能回復收放自如的境界,因此對預防及治療漏尿情形有很好的效果。由於每個階段的動作變化不同,但都能練習如何「收縮」與「放鬆」骨盆肌肉,不論如何,兩種方式都很重要,切不能只做如何縮收卻不放鬆,否則,會讓肌肉更加緊繃,反而適得其反。
Tips 1排尿練習:練習排尿是否可以隨意停止4、5次,這雖只是入門暖身運動,卻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
Tips 2重複做:剛開始可以從一天練習4次,每次重複10下收縮與放鬆骨盆肌肉的動作做起,等到熟練後,每天仍舊進行4次,不過每次提升為50下。
Tips 3練習時間拉長:先練習收縮,然後數5秒後放鬆,一次重複做10次,再視情況增加收縮的時間。

生產過後

月子期間多休息

生產過後3、4週內,骨盆韌帶會日漸回復,這個階段應儘量避免再次加重造成鬆弛的負擔,因此,月子期間應該多找時間躺著休息,長時間站立容易導致骨盆腔回復速度變慢,潘恆新醫師同時建議,躺臥休息時,可採取側臥方式以降低腹肌壓力。

產後2個月內不提重物

提重物會讓腹壓增加,容易使得骨盆腔的回復變得緩慢,潘恆新醫師說,倘若媽咪回到職場進入正常生活軌道時,必須時時提拿重物,記得不要站著直接提起,最好能採取階段拿起,目的也是希望能減少使用腹壓的力量。

不急著做腹肌運動或穿過緊的束腹

不要急著穿著過緊的衣物,且亦須避免進行需要肚子用力的姿勢及動作,例如腹肌運動。潘恆新醫師認為,過緊的衣物缺乏透氣,會把癒合的時間拉長,若做了妨礙癒合的動作,雖能消除小腹,但卻會讓膀胱的壓力增加,也不利恢復,建議等到做完月子後再進行。

經常練習骨盆腔復建運動

潘恆新醫師建議,自然產後一個月內必須持續進行骨盆腔復建運動。由於骨盆神經、肌肉大約需要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才會逐漸恢復,如果身體允許,可以提早練習並持之以恆,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漏尿情況大檢驗
潘恆新醫師提醒,當生產過後發覺只要進行大動作如跳耀、大笑、打噴嚏、爬樓梯,或提拿重物時,會有想上廁所的想法,甚至尿液會禁不住而流出者,就要特別小心。

治療方式

潘恆新醫師表示,目前治療漏尿的方式包括藥物治療、降低腹壓及骨盆腔收縮運動,希望藉由產後的凱格爾氏運動來收縮並強化骨盆腔內的肌肉,只要持續進行,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目前也有採用局部電流刺激收縮的設備,幫忙骨盆腔重建,方法類似磁波椅,只要坐著就有類似針灸的效果,利用此來加強訓練的效果更好。
他解釋,這種電流刺激設備,最適合產後做完月子的媽媽使用,通常建議在開始進入職場或進入生活常軌前,持續做6次的治療,再加上復建師提供的提肛運動,只要持續進行,通常可對產後漏尿情形做最好的預防與治療。
一旦漏尿情形嚴重,也可採取手術治療方式進行,由內視鏡經過陰道採行膀胱頸懸吊術,或可經由下腹部切開,用尿道懸吊術,臨床上會以症狀的輕重及膀胱尿道的移位程度來採取不同的手術治療。
 

~原文刊載於2008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