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孕期調理‧別忘補身禁忌
補過頭‧小心上火
中醫認為,妊娠後月經停閉,臟腑經絡之血皆注於沖任(氣血)以養胎,母體全身處於陰血偏虛、陽氣相對偏盛的狀態。我國古代醫家曾把孕婦的主要生理變化概括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因此容易出現「胎火」。
【人參】屬大補元氣之品,孕婦久服或用量過大,就會使氣盛陰耗,陰虛則火旺,即「氣有餘,便是火」。服人參不當,易致陰虛陽亢,故孕婦忌服。有項研究針對100多名服用人參1個月以上的人做了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出現興奮激動、煩躁失眠、咽喉乾痛刺激感和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人參濫用綜合症」。因此,務必請愛進補的孕婦引以為戒。
【桂圓】味甘、性溫,具有益心脾、補氣血和安神的作用。但是,甘甜能生痰,痰鬱則氣滯,從而導致氣機失調、胃氣上逆,導致嘔吐,日久則傷陰。此外,甘溫還能助火,火動陰血,血熱妄行,勢必造成出血。孕婦吃大量桂圓,容易發生見紅、早產。曾有一病例,有一位婦女懷了一個男胎,其婆婆大喜,每天煎人參桂圓湯給媳婦喝。不料,服了一段時期以後,孕婦出現了「人參濫用綜合症」,先是頭痛、失眠、煩躁、胸悶、心神不寧、鼻衄,繼而陰道見紅,經產科醫師檢查後,發現胎兒已死亡。
孕期進補‧慎選食材
有的孕婦認為吃補品總不會錯,於是孕期擅自進補,結果導致流產、難產、早產等。孕期進補應注意下列事項:
【忌濫用人參】人參屬大補元氣之物,會使孕婦氣盛陰耗,容易早產,不利安胎。
【忌濫用補藥】再好的補藥,也要經過人體代謝過程,增加肝腎負擔,還有一定副作用,所以對孕婦和胎兒都會帶來程度不一的影響。如:鹿茸、鹿角膠、肉桂、海馬、薏苡仁等。
【忌熱性或過寒食品】孕期少吃熱性食品,如:胡椒粉、花椒等。若懷孕婦女的腎臟欠佳,血壓高時更應該避免食用辛辣的食品。而若屬於虛寒體質的孕婦,則要避免太過苦寒的食物,如:茄子。根據前人經驗,懷孕婦女忌吃茄子,《飲食須知》認為:「秋後食茄損目;女人能傷子宮無孕。」所以,孕婦應忌食為佳或謹慎食用。另外,如馬齒莧又稱馬齒菜,其性寒滑,故懷孕早期,尤其是有習慣性流產者忌食之。
孕期中藥禁忌
古代中醫藥家很早就對妊娠禁忌藥有所認識,東漢《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6種具墮胎作用的中藥,所以準媽媽們也應該多瞭解孕期的中藥禁忌,避免造成遺憾。
易造成畸胎之中藥
下列介紹的中藥會對胎兒造成傷害,導致畸胎或影響胎兒器官功能的發育,無論在懷孕那一個時期都嚴禁使用這些藥物,主要有以下兩類:
1.辛熱有毒的中藥:
【植物藥】附子、肉桂、川烏、草烏、南星、大戟、芫花、常山、生半夏等。
【蟲類藥】水蛭、虻虫、斑蝥、蜈蚣等,都具有毒性,孕婦忌用。
這些藥物在古代醫書中認為藥性太過辛熱而燥,辛熱走竄迫血妄行,燥能傷津耗液,對胎兒不利,更有墮胎之弊。
2.劇毒的礦物藥:
水銀、硫黃、硃砂、雄黃之類的礦物藥,有直接傷胎,也應嚴禁使用。
這類的礦物多含重金屬,如:中藥雄黃的成分是硫化砷,有致畸胎的危險;而朱砂含有汞鹽(即水銀),可在孕婦體內蓄積,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耳聾、斜視、智力低下等。
易導致流產之中藥
下列的中藥則容易造成流產,中醫認為聚血才能養胎,氣平才能固攝胎原,因此凡是會耗氣動血的藥物,都容易導致流產或早產,尤其在懷孕中、後期必須禁用,主要有以下3大類:
1.活血破氣類:
桃仁、紅花、三稜、莪朮、澤蘭、蘇木、劉寄奴、益母草、牛膝、水蛭、乳香、沒藥、血竭等。
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這些中藥裏含有多種讓子宮收縮的成分,所以不利於安胎。
2.滑利下降類:
大黃、芒硝、大戟、商陸、巴豆、芫花、牽牛子、甘遂、薏苡仁(薏仁)、滑石、木通等。
此類藥物多具通利小便、瀉下通腑的作用,有傷陰耗氣之弊。現代藥理研究認為,上述前8種中草藥,可通過刺激腸道,反射性引起子宮強烈收縮,導致流產、早產;而薏苡仁中所含「薏苡仁油」,實驗證明對動物子宮有興奮作用,能快速促進子宮收縮,所以孕婦並不適於食用。
3.芳香走竄類:
麝香、草果、丁香、降香等。
這類藥物多含有揮發油,辛溫香燥,主要是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引起子宮收縮,容易導致胎兒早產或流產。在古代流傳的墮胎方藥中,均可見這類藥物,例如:麝香,常為其中的主要成分。
TIPS
1.孕期進補,應遵循「宜涼忌熱」的原則,即使是水果,也應吃性味平、涼之物,例如:番茄、水梨、桃子等。
2.孕婦禁忌自己濫用藥或聽信偏方、秘方,任何藥物的使用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當然,這並不是說孕婦不能進補,只是說不能濫補。孕婦如果由於體質因素需要進補要由專業中醫師來決定,宜平補和清補,切莫自以為是,擅自濫補,以免損害母體和胎兒健康。
~原文刊載於2008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