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滿月寶寶有心臟雜音=心臟病?不要慌,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的功能性雜音

滿月寶寶有心臟雜音=心臟病?不要慌,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的功能性雜音

帶滿月寶寶健康檢查時,不少媽媽會被醫師告知,「寶寶有心雜音」,然後,媽媽就開始緊張了,有的甚至淚水撲簌而下,或是幾天幾夜擔心到夜無好眠……不敢相信寶寶怎麼有心臟病?或許是大家不了解心臟,所以,一聽到「心雜音」就以為是心臟有問題,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


國標舞女王劉真接受心臟手術卻不幸撒手人寰,留下年僅4歲的女兒與深愛她的先生,不免令人感到惋惜。劉真為何會被檢查出有心臟瓣膜脫垂的問題?原來是帶女兒霓霓看診時,因霓霓不願讓醫師聽診,於是劉真先讓醫師聽診示範給霓霓看,就在聽診過程中,被醫師察覺心雜音有異狀,於是建議劉真就醫檢查。

大家或許想問:聽診聽到心雜音,就是有心臟病嗎?
 

心雜音分為兩大類

為何會有心雜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葉樹人表示,「透過聽診器所聽到的心音,除了正常心瓣膜收縮與擴張的聲音外,主要是血液在心臟、主動脈或肺動脈流動所產生的聲音,是一種聲音的能量,就好比水在水管中流動,如果水量小,水流聲不太明顯,但水量大時,流經水管將會產生較大的水流聲。他指出,血流順暢時,聲音不大,但若是有血液逆流或產生亂流時,在狹窄的血管中就容易出現渦流,而有雜音出現」。

葉樹人醫師指出,心雜音分為兩大類:功能性雜音與病理性雜音,功能性雜音是良性的,並沒有心臟構造異常的狀況;病理性雜音則代表有心臟血管異常的問題,「在寶寶滿月的健康檢查所聽到的心雜音,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的功能性雜音」。

心雜音有時可能會因發燒、感染、緊張、興奮、運動、焦慮或其他導致心輸出量的增加而增強,這也就是許多因感冒、發燒或其他疾病求醫時,會被謹慎的醫師聽到心雜音的原因,他表示,「功能性的心雜音持續存在,但對於健康並沒有影響」。

正常狀況下,肺動脈會慢慢擴張,使狹窄逐漸消失,心雜音也就自然消失

新生兒常見心雜音多會慢慢消失

葉樹人醫師補充,部分新生兒出生幾天後或嬰兒時期常聽見的心雜音,來自「周邊肺動脈狹窄」。葉樹人醫師解釋,胎兒肺部沒有氧氣交換的功能,因此原本肺循環的血液約80%的血液會經由卵圓孔及動脈導管流向胎盤去進行養分和氣體的交換,僅20%的血液會流向肺動脈。因為血流量不大,肺動脈血管管徑也較小。出生後,寶寶肺部功能開始運作,得由自己的肺循環進行氧氣交換,因此全部的缺氧血都必須經由肺動脈幹,再到左右肺動脈及周邊肺動脈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瞬間流經肺動脈的血液量暴增5倍,「原本狹窄的血管一下子無法擴張,就像大河流的河水流到小溪,水量大,流動所發出的聲音也大」。了。除非有合併基因異常或先天性德國麻疹,否則絕大部分的單純性周邊肺動脈狹窄,在出生幾個月後到一歲左右都會獲得改善。

 


有心雜音不等於有心臟病.沒心雜音不代表心臟沒問題

依照雜音的強弱通常分為六度,第六度最強,葉樹人醫師指出,通常兒科醫師聽到新生兒的功能性雜音,若是第一度和第二度,採取定期追蹤即可;大於第三度,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若是病理性的心雜音,不論雜音強度都必須安排檢查,9成7可透過超音波檢查確診,視結果再安排後續檢查」。病理性心雜音多為心臟結構或大動脈瓣膜異常所致,異常原因包括:心臟腔室有破洞或發育不全、瓣膜狹窄、瓣膜閉鎖不全有或其他構造上的缺損,如:大動脈轉位。

葉樹人醫師強調,「有心雜音不等於有心臟病,但沒有心雜音也不代表沒有心臟疾病,若是全肺靜脈回流異常,就聽不到心雜音,因為所有肺靜脈都不直接回到左心房而是進入體靜脈,血流量少,也就聽不到雜音」,還有心房中隔缺損、大動脈轉位、主動脈窄縮或冠狀動脈起源異常等先天性心臟病,不是聽不到心雜音,就是雜音不明顯。又或是急性心肌炎、心肌病變等心臟病也往往沒有明顯的心雜音。

葉樹人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功能性雜音只要「追蹤檢查」即可,但有些父母就是覺得不放心,認為應該要積極安排相關檢查,他表示,父母想要尋求適度檢查的心無可厚非,不過,若寶寶的吃喝和睡眠狀況正常的話,倒也無須太擔心,他對父母這樣說,「若孩子有狀況,你急,我比你更急,該做的檢查就會安排,不會讓你有選擇的空間」。

 

出生後可做的兩項檢查

在超音波儀器愈來愈精密,檢查人員分工愈見細膩的現在,其實若有重大結構異常的心臟病,多能在胎兒時期被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出來,並輔以基因檢查,了解疾病是遺傳或突變而來,父母也接受了專業的兒童心臟科醫師諮詢,了解孩子出生後所要面臨的狀況,如:目前醫療水準所能解決的程度、可能會接受幾次手術改善狀況等。

但並不是所有孕婦都有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加上還是有部分先天性心臟病無法在產前篩檢出來,如:心房中隔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另外,包括:先天性肺靜脈回流異常、主動脈弓狹窄、主動脈或肺動脈瓣膜狹窄等也很難在出生前被診斷。因此,出生後,可透過兩項檢查,掌握寶寶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 

新生兒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篩檢

葉樹人醫師指出,有些先天性心臟病嬰屬於「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簡稱 CCHD),是指在出生一年內(多數在一個月內)需要外科手術矯正或心導管治療的十數種先天性心臟病,但因為皮膚與指甲發黑發紫(發紺)和心雜音不明顯,而未能在住院時間經由常規檢查被發現,並及時治療處理。這樣的孩子出院後,很可能發生猝死或留下嚴重的神經與心臟後遺症。若能透過「新生兒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篩檢」,及早發現並及早接受緊急醫療處置,避免發生心衰竭,進而延長寶寶的生命,並減少不良後遺症的發生!同時,也能篩檢出有肺部疾病的寶寶,予以及時處理。

他表示,許多研究證實利用血氧偵測機測定血氧值(血中的含氧量),在危急性先天性心臟病有相當高的診斷價值。此項篩檢的方式是對出生滿 24 小時後的新生兒,即是利用血氧偵測機測量右手(右手血管與腦部血管同源)及下肢血氧濃度,若血氧濃度低於 95%或上下肢血氧值的差異大於 3%,會輔以聽診確認心雜音狀況,再搭配心臟超音波檢查。

 


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

以下為需要在出生一年內(多數在一個月內)需要外科手術矯正或心導管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

.左心發育不全症

.肺動脈瓣閉鎖

.法洛氏四重症

.全肺靜脈回流異常

.大動脈轉位

.三尖瓣閉鎖

.共同動脈幹

.主動脈窄縮

.主動脈弓中斷
 

新生兒心臟超音波

由於「新生兒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篩檢」主要作用在於篩檢出危急性的病嬰,如果非危急性的未必可篩檢出,加上目前並非每家醫院都有提供此項檢查,對於想要了解寶寶心臟狀況的父母而言,或許可考慮自費接受「新生兒心臟超音波」。

葉樹人醫師指出,心臟超音波檢查約有3%誤差,準確度相當高,且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安全性高,也是篩檢寶寶的心臟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利器。他建議,新生兒若無明顯心雜音、心衰竭及發紺等症狀時,等到滿月後,再由兒童心臟專科醫師執行檢查。

為何要等到滿月後?他解釋,若太早做,篩檢出的開放性卵圓孔和開放性動脈導管可能是正常的過渡現象,「卵圓孔是位在心房中膈(左心房和右心房中間的隔板)的一個洞,通常寶寶出生後 24 小時會閉合,不過,也有寶寶在3~4個月大才會密合;而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有的出生後數小時就關閉,有的則要兩至三天」,待滿月後再做,將可避免這些過渡現象造成父母的憂慮與恐慌。



嬰幼兒可能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常見的徵兆

以下為嬰幼兒可能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常見的徵兆,父母照顧嬰幼兒時,應多加留意,若察覺有異,請儘速至兒童心臟科就診,或請診所醫師幫忙轉診。

1.易疲倦,面色蒼白,嗜睡或煩躁不安,多汗,劇烈活動或哭鬧後嘴唇及四肢指甲發黑發紫(發紺)。

2.哭聲細微,聲音沙啞,哭鬧或餵食後、活動後易呼吸急促。

3.呼吸急促,吸吮無力,餵奶時常嗆到或拒食或哺餵時間過長。

4.胃口不佳,生長發育遲緩。

5.出冷汗,抵抗力弱,易反覆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6.看診或預防接種時發現心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