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為什麼許多人臉書都換上黑畫面?關於佛洛伊德之死與種族歧視,在各階段我們可以教小孩的事......

為什麼許多人臉書都換上黑畫面?關於佛洛伊德之死與種族歧視,在各階段我們可以教小孩的事......

為什麼許多人的臉書、IG都換上了黑畫面?這個黑畫面所要傳遞的訊息,就是Black Lives Matter。而這個黑畫面,正是我們與孩子討論種族歧視話題的契機。只有從小與孩子開始討論種族歧視話題,才能預約一個沒有歧視的未來。

圖片源自:NIKE


    最近許多人的臉書都換上了黑畫面,包括美國影星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以及在「冰與火之歌」中飾演龍母的艾蜜莉亞克拉克(Emilia Clarke)都相繼在Instagram上以黑色圖像響應「暗黑星期二」。
    就連全球知名運動品牌耐吉(Nike)5月30日在推特釋出影片,特地改變沿用多年的口號,呼應近日延燒全美的種族歧視抗議,呼籲「不要假裝美國沒有問題」。這個黑畫面所要傳遞的訊息,就是這個Black Lives Matter,是社群上對於種族歧視的抗議。

佛洛伊德之死,把熱鍋蓋掀起來了,潛歧視、潛暴力,其實一直在發生

    時間就發生在上個月的5月25日,每個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一家雜貨店店員,拿起電話報警,他宣稱黑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試圖使用一張20美元假鈔購物。幾分鐘後,佛洛伊德遭前來雜貨店的白人員警蕭文(Derek Chauvin)用膝蓋強壓脖頸近9分鐘後喪命。

    佛洛伊德之死,就像掀開熱鍋的鍋蓋,揭開美國長期以來的種族歧視問題。大型抗爭活動紛紛而起,美國總統川普甚至揚言出兵鎮壓,使用射催淚彈驅趕白宮外示威者。

    雖然美國歷史上已出現過黑人總統,表面上看起來是個民族大鎔爐,高度自由。但其實在這和平表象之下,部分白人仍是帶有種族歧視。而在許多力爭上游的黑人成功者自傳中常常得見,有色人種在法律上雖享有同樣平等待遇,但若想要爭取與白人相同的社經地位,他們必須比白人更努力。在成長的過程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們所遭遇的歧視暴力,其實一直沒有平息過,許多潛歧視、潛暴力,其實一直在發生。

這些年輕人到底怎麼了?美社群年輕人竟興起「佛洛伊德」挑戰,模仿致死畫面

    正當全美仍在因非裔佛洛伊德遭警方以膝壓頸致死而憤怒之際,美社群網站竟然有年輕人發起了「佛洛伊德挑戰」(George Floyd Challenge),模仿佛洛伊德遭警方以膝壓頸的畫面並上傳至網站上,從上傳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們對這名非裔死者毫無尊重,臉上充滿了戲謔的笑容,而各大社群媒體也立即封鎖了相關貼文。

這新挑戰很快引起其他網友抨擊,而臉書、推特、Instagram以及抖音等主要社群媒體立即封鎖相關貼文。英國警方以涉嫌「製造焦慮與痛楚」以及仇恨犯罪逮捕了3名參與此一挑戰的年輕人,但他們也很快獲得保釋。然而,這些年輕人為什麼會以如此輕忽的態度戲謔這則事件,大人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台灣有歧視嗎?其實幫人貼上標籤,就是一種歧視

    在部落客「外國倫愛台灣」曾經PO一篇文章談論有關台灣的歧視問題,他說:看台灣平常的新聞媒體的報導,標籤可多的了!

「大媽」

「波霸妹」

「女神」

「老外」

「正妹」

    看了台灣的新聞,他真的會覺得這個島上大家以貌取人, 用外表貼標籤是天經地義的事。

    很多人覺得台灣人的膚色看起來都差不多,種族歧視的狀況不會在台灣發生。但事實上,台灣現在基本上也是多元種族地方,除了原住民及閩、客族群外,外籍配偶人數不斷增加,東南亞、越南籍移工愈來愈多,加上其子女人數,其實在台灣大概已超過百萬。而這些移工子女,以後也會是你我小孩的同學們。
    許多台灣人遇到東南亞移工,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充滿敵意;或者遇到外國人,就強加自己的刻板印象在對方身上(例如曾有一位住在台灣的非洲人分享:「會跟我說話的人每次都問一樣的問題:非洲不是很熱嗎?動物不是在路上嗎?非洲不是沒有東西吃嗎?」)或者小孩學校的外師,幾乎都是白人,同樣是國外長大的ABC,就沒辦法獲得相同的工作或報酬......因此我們能說,歧視教育與我們沒有關係嗎?

你覺得孩子還太小,所以不需要討論種族歧視嗎?

    爸媽對於不討論種族歧視,可以有各種藉口:「我的孩子還太小,無法學習種族和種族主義」、「要討論這個主題實在又尷尬又困難」……

但即使你的孩子是幼兒或學齡前兒童,他們對於警察的印象,還停留在繪本裡英雄形象,要討論警察暴力和種族不公正的激烈討論是有困難的。但是:你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

  1. 在卡通或故事書裡,盡量置入各種膚色,文化和宗教孩子的形象:

並確保包括這些孩子在做日常事情的例子,這樣他們就不會將差異視為異國情調。父母在陪伴小孩看最愛看的Super wings,就可以解釋各個國家的人有不同的膚色、文化。孩子們可以早日了解不同種族,文化和宗教的人之間的差異相似之處,來抵消孩子可能收到的任何偏見。

  1. 不要害怕談論種族主義:

許多爸媽認為孩子不懂事,就放任孩子口無遮攔,當孩子看到原住民或外籍移工,指著他說人家:「黑黑的」或是「外勞、外勞」的叫,爸媽都有義務機會教育,指正孩子的觀念,告訴孩子:人有各種膚色,大家都是一樣的。有時候,是大人的沉默使得種族主義得以維持。

  1. 擁抱不同很重要:

有些父母會出於善意,假裝忽視他們所看到的不同,就像色盲一樣。但是專家說:「消除歧視的意圖不是忽略它,而是認識,理解,接受,擁抱和慶祝這些差異。

如何與各年齡階段的孩子談種族歧視?

嬰幼兒階段,爸媽要建立種族並存的世界觀
    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張白紙,但研究表明,他們的反應不同種族的差異,即使是半歲,爸媽的影響,都可能會製造種族主義。多倫多教育心理學家兼人權顧問卡倫·莫克(Karen Mock)表示,為了抵​​制孩子們可能收到的任何偏見信息,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們可以在小時候了解不同種族,看看各個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人們之間的差異相似之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各種族是並存的世界觀。

    小孩在兩三歲的時候會非常好奇。他們可能會指著路上的人大喊:「外國人!」面對不一樣的人種,他們會掩不住好奇。此時爸媽可以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問:「媽媽,她的皮膚怎麼髒髒的?」媽媽可以藉此回答:「我們的膚色是黃色、他們的膚色是棕色,這個世界上有各色的人,但是我們都很漂亮啊!」

學齡前兒童階段,爸媽要勇於討論
    在三歲左右時,孩子們可能開始上幼幼班了,或者在公園會認識一些孩子,他們會開始決定要跟誰一起玩,因此無意識地產生了偏見
    這時父母需要做好應對的準備。Can We Talk的研究員Rachel Berman 說:「如果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發表負面評論,爸媽請不要要求孩子安靜或改變話題,」 Berman說。「相反的,爸媽應該請問您的孩子為什麼這樣認為,認真對待您孩子的評論和問題,並且好好解釋,藉此教育小孩成為一個善良、平等看待他人的孩子。」

學齡兒童,從對話中培養同理心
    當孩子開始上學時,因為所接觸的媒體變多了,因此有可能會從老師、同學,甚至電視,電影、或政治人物發表的言論中,得到了一些微妙的,無形中灌輸的信息。因此他們除了引導,更需要這有關種族歧視的更明確指導。

    跟孩子聊天很重要。藉由孩子講述學校的情形,我們可以在對話中培養他的同理心。

青少年階段,和孩子一起查明訊息背後的真相,一起改變世界
    而當談到新聞事件時,孩子可能藉由推特或Youtuber上得知訊息,它們花了許多時間上網,因此很有可能增加他們獲得不正確資訊的風險。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功課,一起去了解真相,但也不要忘記為孩子他們提供適合年齡的訊息,讓他們主導對話。如此孩子才會有參與感。

    這時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可以改變世界。世界可以更美好,只要我們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