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怡君專欄】生活中的挑戰,都是創意的培養皿
學齡前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讓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有藍色的太陽,有單眼的怪物,甚至黑色的小花……小腦袋瓜裡尚未被「定義」的萬物,總是能撞擊出令大人們驚豔的創意。即便如此,總有些孩子沒那麼著迷做畫、對各類創作不那麼喜歡,這時候,大人們開始有些著急:難道我的孩子比較沒創意嗎?該如何培養創造力呢?先來說個小故事。
(圖/shutterstock)
人際互動,充滿創造力
女兒5歲時上幼兒園,學校有設計幾種學習角落,其中妹妹最喜歡的就是娃娃角(扮演角),一群小女生設計各種情境,討論角色分配,然後演起即興自編的故事情節。有天妹妹與我分享,最近的角落時間,大家都想要「當媽媽」,不過每次到最後,總是某兩位小朋友輪著當,她也想要扮演主角,不過「輿論」認為她還不能當媽媽。看來這兩位同學是團體裡的意見領袖,雖然嘴裡叨念卻算不上什麼煩惱,我一時也沒放在心上。
隔沒多久,幼兒園宣布每週五是玩具日,開放從家裡帶一兩樣自己喜愛的東西到學校分享交換。女兒不知道為什麼特別看重這個活動,每週四晚上一定花時間在房間精挑細選,有幾次我好奇她帶些什麼,打開一看,卻是些零零散散的一些材料,例如:鈕釦、色紙、假硬幣之類的小東西。直到兒童節前夕,阿姨送了她當時電視廣告最紅的蝴蝶仙子,接著好幾週的玩具日,都是由最大咖的蝴蝶仙子出場。
花時間思考,翻轉遊戲中的關係
那時,我有些訝異,向來很保護新東西的她,怎麼突然捨得帶去給同學們玩呢?不怕弄髒弄壞嗎?過沒多久,妹妹興奮地告訴我:「今天我終於當上媽媽了喔!而且大家都覺得我是最厲害的媽媽。」
我幾秒後恍然大悟,看著她一臉驕傲的樣子,實在非常好奇:「真的喔,為什麼她們以前不讓妳當,後來又覺得妳可以了?」
妹妹娓娓道來遊說過程:「因為我先做非常好吃的菜給大家吃,讓她們覺得我很厲害;後來我又帶蝴蝶仙子去,大家都非常想玩這玩具但不太會玩,雖然我有點擔心弄壞,但還是借大家、教她們怎麼玩,後來她們就認為我可以當一個好媽媽了。」
她呱啦呱啦說完一大串,連我也感染這份成就感,她願意花這麼久時間「鋪梗」,極力爭取「登上媽媽寶座」。原來那些不起眼的鬆散素材就是扮家家酒裡的各式菜色;蝴蝶仙子則替她建立某種「江湖地位」;總之,不論裡子面子都做到了,人心所至,豈有不當選之理?
這讓我聯想起《湯姆歷險記》的經典橋段,湯姆調皮搗蛋被罰漆整面的牆,他為了保全顏面也想偷懶,靈機一動換個說法,成功哄騙其他小孩,他們紛紛央求湯姆讓他們漆牆,甚至還拿自己珍藏寶貝交換機會;最後湯姆根本沒刷幾下就大功告成,還換了滿手的禮物啊!
獨一無二的個人特質,才是創意DNA
以上兩個小故事,跟創意有什麼關係呢?美國哈佛教授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跳脫傳統重視學科智能看法,提出八大智能:包括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從更多面向去發現不同領域裡的創意表現。
創意的表現不限於某件作品或某種產品,創意可能是一個點子、一個辦法、一種服務,進而提供對事物新的詮釋角度。近年來,興起的「社會創新」,例如「青銀共居」、「地方創生」的概念,都是針對社會目前的痛點,提供全新觀點並創造新的互動模式,以多元智能觀點來看,正是偏向人際、內省方面的優勢能力。
任何一種創意,都帶有「個性」或「特質」的展現;任何一種創意,都需要自由空間碰撞、發酵。既然我們都同意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特質,那就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動腦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能看見屬於孩子的創意之花,自由且豐盛地綻放。
羅怡君
從事媒體公關12年,才發現最難溝通的就是最親近的人。喜歡閱讀小說,近年來成立專屬孩子的讀書會,與孩子們一起經歷成長與青春的各種滋味,在小說裡找到安頓身心的宇宙。
臉書/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