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罹患癌症,還能懷孕嗎?

罹患癌症,還能懷孕嗎?

懷胎10個月,媽咪們用盡全身心力。然而,如果曾經罹患癌症,但經過治療後現在已經痊癒和改善,是否還有足夠的體力與健康狀態,準備好孕育新生命呢?

文章目錄

無論是誰,莫不聞「癌」色變。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張志隆醫師表示,癌症與懷孕之間的關係,通常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曾經罹患過癌症,現在已經痊癒或是獲得穩定控制;二,懷孕之後才發現罹癌。以下的內容,將以第一種情況為主做說明。

美國癌症醫學會:盡力保存生育能力

美國癌症醫學會在2008年提出一個重要的聲明,強調醫生在面對癌症病患時,不論疾病的嚴重程度,或者已經接受治療的種類和劑量多寡,都應將病人的「生育能力」列入治療的考慮因素之一。
張志隆醫師坦言,當女性被診斷為癌症、卻又強烈渴望孕育下一代時,對醫師和患者而言,的確是相當兩難的抉擇。所幸在醫學進步的現代,婦癌醫師能針對病人的疾病狀況、癌症分期、細胞的型態以及生育能力是否仍可能保留,做出全面評估,以決定合理的治療方式,儘可能保存患者的生育能力。

常見的婦女癌症&標準治療法

癌症,每年總是會出現在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幾名。其中對媽媽而言,與女性特徵有關的器官或部位,也有著極高罹癌的機率。張志隆醫師表示,以往的觀念總認為,唯有將受到癌細胞侵襲的器官或部位整個拿掉,才能有效根除癌細胞,但也往往可能對懷孕造成影響。

1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在以前,是華人婦女癌症的熱門排行榜之一,所幸這幾年積極倡導「6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檢查,預防的成效有所提升。
子宮頸口的內外交界,是子宮頸癌常發生之處,通常可藉由醫師的內診和女性自身察覺而求診,很早就能發現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治療。張志隆醫師表示,在以往的標準治療中,「根除性子宮切除」或「放射線治療」,此類治療通常需要涵蓋整個骨盆腔,且劑量動則高達五、六千單位,一旦進行後,卵巢功能必然受到破壞,都會造成患者生育功能的喪失。

2 子宮內膜癌

一般來說,子宮內膜癌較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身上;但隨著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與環境的改變,有可能促使子宮內膜受到刺激而產生影響,如食物中過多的膽固醇與脂肪,在體內刺激內膜的肥厚增生,進而提高發病的可能機會。
張志隆醫師表示,傳統子宮內膜癌的手術治療,包括子宮及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和淋巴摘除;有少數病人更需要進一步接受放射線治療,生育能力自然喪失。

3 卵巢癌

卵巢癌也是常見的婦女癌症之一,多發生在卵巢的上皮組織處。張志隆醫師表示,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當被診斷出癌症時,往往是已經有腹腔內轉移的晚期疾病。他進一步說明,一般標準的卵巢癌治療方式,分為傳統手術、或合併使用化學治療,傳統的手術方式包含全子宮切除、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和後腹膜淋巴摘除,也因此會促使女性失去生育的可能性。

不同癌症療法VS.生育功能

保存生育能力在婦女生殖道的癌症最為棘手,治療同時又要保留負責生育任務的生殖器官,在以往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所幸多年以來,經由醫護專業人員不斷地臨床研究和試驗,目前已逐步針對女性生殖器官各種不同的惡性腫瘤,發展出個別的治療方式。
無論如何,張志隆醫師表示,所有新治療方式的目的,都希望能在不危害癌症治療效果的前提下,保留女性生殖器官和其生育能力。因此,有別於前面所述的標準治療方式,現代的醫院和醫師多改為採取「保守療法」。

1 子宮頸癌

如果女性經過檢查,確認罹患「早期」的子宮頸癌,在煩惱之餘仍可懷抱一絲希望。張志隆醫師說,臨床研究資料顯示,對於早期子宮頸癌的患者採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方式,是可能的。他進一步說明,如運用較保守性的開刀,以保留子宮(如子宮頸錐狀切除手術、根除性子宮頸切除術);然而,前提是病灶必須侷限於子宮頸且直徑小於2公分,同時沒有淋巴結轉移,且癌細胞並未侵犯到淋巴血管或子宮內膜。
張志隆醫師表示,目前這一類治療方式的案例很多,也具安全性,但仍需長時間追蹤觀察。他舉例,許多報告顯示,在根除性子宮頸切除手術後,女性患者的自然受孕率還不錯,不過仍有較高機率的流產、早產或早期破水危險性會發生。

2 子宮內膜癌

張志隆醫師表示,如果欲懷孕女性罹患的是「第一型子宮內膜癌」,在癌細胞沒有侵犯子宮肌肉層的情況下,通常可先嘗試藥物療法。他說明,一般採用高劑量的黃體素,抑制子宮內膜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並使癌細胞萎縮。
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自然藥物所能發揮的效果也不同,有的可能造成反效果,反而加速病程的發展。
此外,張志隆醫師也補充,此種治療法目前仍有爭議,首先患者在治療前必須做完整和仔細的評估,確定沒有合併卵巢或其他的癌症病灶;藥物治療3個月後施行子宮內膜刮搔術,若組織變化顯示好轉,則可繼續治療3~6個月,直到腫瘤消失;如果治療後組織切片檢查顯示沒有改善,此時應考慮做完整的癌症分期手術治療。至於保守治療後可否使用排卵藥物刺激,目前仍未有定論。
至於子宮內膜癌的另一種療法:放射線,難保不會對卵巢功能造成影響。張志隆醫師表示,可運用保存生育技術,將胚胎、卵子或卵巢組織冷凍保存,等待治療後,再以人工生殖技術協助懷孕。

3 卵巢癌

如果能夠在很早期就發現卵巢癌,張志隆醫師表示,若患者的癌症病灶僅在單側卵巢,沒有其他轉移或惡化等情況,可考慮只切除單側的卵巢輸卵管;若是雙側卵巢,則可經評估後,考慮切除部分卵巢組織,並確定病灶沒有殘留在卵巢。然而,患者必須接受完整的癌症分期手術,以評估是否有其他潛在性的腫瘤或轉移的腫瘤。
張志隆醫師補充,在女性接受保守性的手術治療後,如果無法在短時期內受孕,可能需要不孕科醫師的會診,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協助性生育,例如刺激排卵和人工生殖科技。

懷孕後‧對病程的影響

對於許多罹癌過的女性朋友來說,當確定身體狀態沒問題,甚至得知懷孕後,欣喜若狂的喜悅是溢於言表的。然而,在高興之餘,不免也擔心:體力能否支撐整個孕程?癌細胞是否會復發?
張志隆醫師表示,目前並未有相關的醫學資料顯示,懷孕的過程,會影響到癌症預後的狀況,因此復發的情況相當少,請媽媽們無需過於擔心,但仍然要小心注意為上。

懷孕前的身心準備

為了母體和胎兒的健康,從醫師的角度來看,比較希望女性朋友們能深思熟慮、做好所有準備,來迎接新生命的孕育過程與誕生;同樣地,對於曾罹患過婦女相關癌症的患者更是如此。
張志隆醫師表示,為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尤其是年輕的女性),是相當重要、且在治療過程中就必須提供給病人做為參考的選擇項目,醫師、病人及家屬之間,需要非常清楚與充分的溝通與討論,同時也要了解上述提到非標準療法可能帶來的風險,而且能夠接受長期的追蹤。

當懷孕後才發現癌症時

除了罹患癌症後懷孕外,另外一種可能的情況是「懷孕後才發現癌症」。張志隆醫師表示,此種囊括的層面相當廣,不只是醫學方面,更牽涉到社會層面。以下簡單描述可能須考慮或碰到的狀況:
1 懷孕期間的哪個時間點發現癌症:了解是否會對母體和胎兒造成影響
2 確定罹患的癌症類型和程度:以決定可能採取的治療方式,甚至要了解是否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必要時甚至可能面臨保胎兒或保媽媽的兩難抉擇
3 倫理的考量:個人意願、家庭壓力、社會觀感等等

張志隆醫師舉例,如果在懷孕很早期就發現有癌症,通常會傾向中止孕程,建議媽媽治療過後再考慮懷孕;如果到了較晚期才發現,而狀況和進程不會太嚴重時,通常會傾向讓媽媽度過最後生產的階段。但一切仍以當時的狀況為主。

 

張志隆醫師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

經歷/台灣婦癌醫學會秘書長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婦癌科資深主治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專科醫師
學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
          英國劍橋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