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咪福音!「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條件放寬,讓媽媽生baby更有保障

救濟個案:胎死腹中比率最高,其餘為胎盤剝離或臍帶繞頸
「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天在立法院舉辦了「讓女人生產無後顧之憂」新書記者會,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於 2015 年公布實施,迄今共救濟 957 件個案及家庭,並撥放 2500 萬元救濟金。(推薦文章: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10月1日正式開跑!)
進一步分析 957 件救濟個案,其中以胎死腹中的比率最高(達 444 件),然而,有一半的案件原因不明,接下來為胎盤剝離,或是臍帶繞頸,以及母親屬於高妊娠風險,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此外,孕婦死亡、切除子宮者有 194 件,進一步細分,可分為產婦死亡,或是因生產引起中度以上身心障礙個案,共有 116 件。至於新生兒死亡、中度以上身心障礙個案,則有 221 件。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保障婦女生產風險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過去政府常將「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講成解決醫療糾紛的法案,但兩者意義不同,「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係以保障婦女生產風險為主,生小孩不只是涉及個人或家庭的小事,而是牽涉國家與社會的相關大事。(推薦文章: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產婦最怕遇到這件事…)
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為承擔女性生產風險,醫界極力爭取立法,由國家建立救濟機制,以確保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於生產過程中,發生事故時,能獲得及時救濟,減少醫療糾紛,立院於 2015 年 12 月 30 日公布「生產事故救濟條例」。
修法後,救濟條件放寬,解決婦科招生困難
「生產有不可預期的風險,應由國家來負擔,讓女人生產沒有後顧之憂。」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說,在「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修法後,即使不是在醫療院所生產,在家中或前往醫療院所的路程上發生意外,均在救濟條件內,可說是以女性為主體、獨步全球的法案。
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條例施行四年來,總共救濟 957 個家庭,國家撥發的救濟金約 2500 萬元,數目不多,但讓不少家庭從生產傷痛中走出;此外,婦產科醫師過去常有招生上的困難,在法案通過後,過去三年都滿招,代表更多優秀的醫學生願意選擇婦產科。
醫病關係明顯改善,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除了救濟,該法案也要求醫院在事故發生兩天內,需及時給予家屬關懷,並在30天內做出審查結果,根據 2018 年報告,醫護人員與病患兩者關係明顯獲得改善。醫院必須檢視過程中是否出現系統性問題,並歸納問題的原因,編入教材,進一步提升醫療品質。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說,這個法案推動過程艱辛,歷經八位署長、部長,還經過政府組織改造,一度胎死腹中,最後要不是黃閔照理事長一通電話,希望在立院最後一個會期「推一推」這法案,這才打破了最後會期只審預算的慣例。
(延伸閱讀:10種最常見懷孕禁忌,產科醫師把關破解)
(延伸閱讀:婆婆媽媽說懷孕不能吃的,不是真的不能吃・真正的禁忌飲食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