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必知的麻醉知識
施打麻醉劑有沒有可能發生意外?這件事一直令孕媽咪擔心。尤其日前報載高雄地區曾有兩名孕婦因剖腹產時施打局部麻醉劑後,不幸造成一死一植物人的新聞,雖然至今仍無法證明是否為麻醉藥劑對人體產生的作用,抑或是醫療疏失,但都足以令人膽顫心驚。不過,長庚醫院麻醉部婦幼麻醉科主任黃樹欽指出,發生麻藥過敏反應的機率並不高,反而令人擔心的則是使用時,因為劑量、用法與施打方式的不當,或術前術後緊急處理不足而引起的副作用及併發症。
局部麻醉劑的效果
黃樹欽醫師表示,在產科中經常使用的麻醉方式,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採用半身麻醉,是利用注射局部麻醉劑的方式進入母親的脊椎或硬脊膜外。這與全身麻醉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局部麻醉劑是令產婦產生半身麻醉的效果。
脊椎是由內而外被一層軟膜、一層硬膜所包覆,最外面還有韌帶組織與骨頭的脊柱保護,他進一步解釋,在幫產婦進行脊椎麻醉時,是使用很細的脊椎針,直接穿入硬膜內,讓局部麻醉劑進入脊髓內產生作用,優點是藥物的作用很快,劑量的使用較少,但麻醉的效果卻容易達到。至於硬膜外麻醉則是針不進入硬膜,利用藥物的擴散作用,所以反應速度較慢,也因此需要的麻醉劑量較高,通常打進後,需要經過約十分鐘才會有所作用。
而全身麻醉則是將麻醉藥物,包括鎮靜安眠藥物、肌肉鬆弛劑等,由靜脈注入,等到產婦或手術病患睡著後再進行氣管內管?管,之後則以吸入性麻醉藥物為主,手術進行多久,吸入性麻醉藥物就施與多久;醒來後,就表示麻醉藥物已經代謝,但傷口的疼痛就會立即產生。但使用局部麻醉劑卻不會因為手術結束而失去麻醉效果,麻醉的效果通常取決於藥物的作用時間,一般來說大約兩個小時,之後才會慢慢退去,使傷口漸漸產生疼痛,在疼痛前,就可利用止痛藥來止痛。
局部麻醉劑的風險
進行脊椎麻醉時,因為脊椎針會插入脊髓內,所以脊髓液易流出,再注射局部麻醉劑,麻醉作用很快,造成血壓快速下降等問題;雖然脊髓液會再生,但產婦約百分之一機率可能會造成術後頭痛;而硬膜外麻醉,如果硬膜針不小心穿刺入脊髓內,也會因為麻醉藥劑的藥量過大,造成脊椎麻痺而產生危險。
至於全身麻醉的危險性對孕婦而言則更高,因為是從靜脈中注射,麻醉藥物就有可能經由胎盤進入胎兒的體內,使胎兒跟產婦都被麻醉、睡著了;再加上全身麻醉需要進行氣管內管?管,如果插管失敗,就無法給予足夠的換氣,到時,胎兒與產婦都有缺氧的危險性。
此外,全身麻醉劑中的鎮靜安眠藥物,會使產婦失去某些保護機制,若嘔吐,很可能將嘔吐物吸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因此,黃樹欽醫師表示,無論進行哪種麻醉方式,麻醉醫師都會做好術前風險評估,降低風險。不過,無論如何,通常產婦會以半身麻醉為主要的麻醉方式,除非有特殊的緊急狀況,才可能進行全身麻醉,風險相對來說少了很多。
由於產婦本身狀況,比一般人的危險性更高,也就更需要有經驗的麻醉醫師來施行半身麻醉,這也是孕媽咪選擇生產醫院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局部麻醉劑會有過敏反應嗎?
黃樹欽醫師表示,半身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劑造成的過敏情況機率相當低,在醫學文獻上,全身麻醉的過敏機率,只有大約在4,000分之一到11萬分之一間,但他強調,從事麻醉醫師25年來,從未發生過因局部麻醉劑而造成任何過敏反應。一般人誤以為施打局部麻醉劑會出現的心悸、喘不過氣、無法呼吸等現象,都只是副作用,黃樹欽醫師說明,使用局部麻醉劑確實會造成交感神經的阻斷,導致產婦血壓快速降低,這時在旁的麻醉醫師就格外重要,除了必須在手術前,就給予適當的輸液外,一旦在手術中發現產婦血壓下降,還需及時給予升壓藥物,與充足的氧氣,否則,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內給予醫療處置,產婦就可能出現休克、無法呼吸的現象,在三、五分鐘後就會成為植物人。
局部麻醉劑的副作用
至於局部麻醉劑會產生的副作用,會因為個人而有所差異,通常會出現副作用與使用的劑量息息相關,可能是劑量過高或吸收過快、不小心注射到血管內、本身的特異體質或耐藥性消失等,都可能出現副作用。
黃樹欽醫師強調,副作用的出現與體質有關,最常發現在中樞神經方面有頭重腳輕、嘔吐、冷熱或麻木感、頭暈、緊張不安、抽搐、顫抖、嗜睡、痙攣、昏迷及呼吸抑制或停止等現象及低血壓、心血管虛脫導致心跳停止。
局部麻醉劑的過敏反應很容易與副作用做區隔,過敏的跡象會在兩三分鐘內就出現,且機率不高,一旦出現,就會產生如蕁麻疹、水腫、臉部漲紅、紅斑等激烈的皮膚反應。最大的特徵則是為低血壓、可能出現休克、心血管虛脫、甚至導致心跳停止。
無論進行哪種型態的麻醉方式,麻醉醫師都會做好術前風險評估,降低風險,不過,除非有緊急狀況,否則產婦通常是以半身麻醉為主要麻醉方式,相對來說,風險較低。
須預防局部麻醉劑的副作用嗎?
黃樹欽醫師指出,如果產婦能預先知道自己對哪些藥劑會過敏,當然能事先預防,只不過經常是要到緊要關頭時,才有可能發現,畢竟對藥物的過敏反應,須視個人體質的特異性與敏感度,沒有理由把麻醉藥劑事前做測試。他表示,甚至即使做過測試,也不能擔保日後是否會對其他麻醉藥劑也有相同的效果。但是,如果曾經做過牙科手術,使用過某些局部麻醉劑有過敏現象,或許可以當做一個參考,可以了解自己對局部麻醉劑的副作用反應高低;此外,如果本身就有易過敏體質,或對某些食物曾有激烈的過敏反應時,可能會比其他人增加對麻藥的過敏機率,但卻非絕對。
麻醉醫師vs.麻醉師
黃樹欽麻醉醫師特別提醒,一般人誤以為「麻醉師」是「麻醉醫師」的簡稱,其實不然,「麻醉醫師」必須經過衛生署核發的醫師證書,跟醫院內的內外、婦兒科醫師一樣;而「麻醉師」則屬於護理人員,是協助麻醉醫師處理臨床麻醉工作,正確名稱應該是「麻醉技術師」,也就是醫院內俗稱的「麻姐」。他指出,不論是診所或醫院,理應要由合格的麻醉醫師親自執行麻醉,才能確保產婦的安全。
無論麻醉醫師採取何種麻醉方式,只要臨床麻醉醫師的經驗足夠,給予產婦所有生理狀態密切的監視,例如了解輸液及輸血的需要、小便量是否足夠、顏色是否有變化等,且孕媽咪也能坦白告訴麻醉醫師自己的病史,事實上,就不要往壞處想,無須擔心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