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認識肩難產

認識肩難產

誰都希望生產順利,母子均安,但產程中的變化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就像產科急症的「肩難產」,寶寶的頭已出來,肩膀卻卡住了,此時,不論產科醫師怎麼做,產婦或新生兒都難免受到傷害,如何將傷害程度降到最低,正考驗著產科醫師!

俗話「頭過身就過」,臺安醫院助理教學副院長暨婦產科主治醫師周輝政表示,肩難產卻是「頭過身不過」,發生率約在0.25?1%,屬於產科的急症之一。


無法預測的意外

他解釋,產程中,當寶寶的頭已娩出,肩膀卻卡在媽媽的恥骨上方而無法順利出來,一般的應變方式是先娩出下(後)方的肩膀及手臂,再下拉娩出上方的肩膀;如果這樣做仍無法讓寶寶離開產道,這時就出了狀況,即為「肩難產」。
肩難產的意外無法預測,若不能即時處理,寶寶的臍帶會因受到擠壓而不能再繼續供應氧氣,很快地就會發生危險,輕者腦傷,重則有生命危險。即使應變得宜,順利拉出寶寶,寶寶的手部功能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周輝政醫師強調,「這種情況是誰都不願意見到的!」

Part1 原因篇

為何會發生?

胎兒體重的大小只是發生原因之一,周輝政醫師指出,「理論上,體重超過4,000公克的胎兒發生機率是比較高,可是一般產婦生出4,000公克以上的機會比較少;就總數而言,發生在4,000公克以下的寶寶的個案數還比 4, 000公克以上來的多」,換言之,體重輕的胎兒未必不會發生肩難產的情況,其實,4,000公克以下的寶寶才更難預測發生機率!
他解釋,就自然產而言,是否能順利生出寶寶,除了胎兒體重外,還與媽媽的骨盆腔大小、胎頭的角度、子宮收縮及推擠的力量與韻律等因素有關,周輝政醫師強調,「即使醫學再發達,生產仍是一段充滿變化的過程,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情,因此,存在一定的風險」,他舉臨床案例說明,有的產婦以自然產方式順利生下4,000公克的寶寶,也有的產婦生2,000多公克的寶寶卻發生了肩難產的意外。


可以預防嗎?

孕婦一定想問「可以預防嗎?」答案是「很難」,前文已提到生產的變數相當多,能事先測量的只有媽媽的骨盆大小和胎兒體重,但胎兒體重僅是預估值,相信一定有媽媽遇到「預估值與實際值有差距」的經驗,周輝政醫師說,通常預估胎兒體重有加減500公克的誤差,若碰到腹圍特別大或特別小的胎兒,就會影響預估值;而有的胎兒體重並不重,但頭圍特別大,這就容易影響產程的進行。
最常發生肩難產的情況是新生兒肩膀特別厚實,當產科醫師看著寶寶的頭鑽出骨盆與產道,肩膀卻卡著出不來,當下,就必須憑藉經驗盡可能在造成傷害程度最小的情況下,讓寶寶及時脫離產道,免於更大的傷害。由於胎兒肩膀的寬度幾乎無法測量,所以,也造成肩難產預測上的困難。

發生肩難產的高危險群

周輝政醫師指出,肩難產的發生無法事先預測,不過,產婦若具有下列危險因子,生產時,會有較高的機會發生肩難產:
‧ 胎兒過大:寶寶超過4,000公克,發生肩難產的機會大約是1.7%;若超過4,500公克,則肩難產的發生率將高達20%左右。
‧ 孕婦過重:尤其是超過80公斤。
‧ 以前曾經發生過肩難產:再度發生肩難產的機會大約是10%。
‧ 妊娠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的產婦容易生下巨嬰,相對地,發生機會也較高。
‧ 使用中位產鉗。

Part2 處置篇

該如何面對?

對產科醫師而言,當然希望每一次的生產都是「母子均安」,而在面臨意外狀況時,周輝政醫師說,「盡量讓損傷程度降到最小」、「兩害相權取其輕」。

醫療團隊合作

他說,在大型醫院是由醫療團隊照顧產婦,以發生肩難產為例,若主治醫師有能力處理就直接處理,若經驗不足或現場人力不足,也有資深醫師及相關科別醫師立即支援;另外,還有醫護人員將產婦的情況及處置方式告知在產房外等候的親人,甚至讓親屬進產房了解狀況。周輝政醫師提到,現在不少先生會陪產婦進產房,就比較能了解當時狀況及醫師處置方式。

只是在肩難產狀況下出生的寶寶,每個人受到的處置狀況不一樣,結局也不同,怎樣才是當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各有人從不同角度切入,當產婦與醫師認知出現歧見時,往往也是醫療糾紛的開始。他感慨,面對實際上充滿風險的生產,部分產婦抱持著「絕對安全」的認知,只要有一點狀況,就認為是「醫療疏失」而走向法律途徑,周輝政醫師認為,這樣會讓有的產科醫師碰到高危險群的產婦時,乾脆請產婦另請高明以求自保,然而這也不是產婦所想見到的局面!

讓產婦事前了解生產風險

周輝政醫師說,產科醫師有必要讓孕婦充分知道生產的風險度(不過,他也說,有時講得太清楚又會讓有的孕婦嚇到),而孕婦應與產科醫師充分討論面臨風險時,可能發生的狀況及處置情形,必要時,孕婦可再詢問第二意見,然後評估自身的承受能力!他指出,孕婦難免會接收到來自各路人馬的意見,不過,他也提醒,「沒有人的狀況是一模一樣的,當然無法套用相同的處理方式」,最好選擇一位自己願意信任的產科醫師,在溝通無礙的情況下,認知思考他所提出的專業建議,小心謹慎做出最適合解決問題的方式!

Part3 個案分享篇

A醫師的親身經歷

這是一位資深婦產科醫師最近的親身經歷,對於發生肩難產的意外,他的心情既難過又沮喪,因此,就以「A醫師」稱呼吧。
這位孕婦在懷孕37週時,他已預估胎兒體重約有3,800公克,A醫師擔心胎兒過大不好生,請夫妻倆考慮提前催生,但那時剛好卡在農曆年前後,夫妻倆不想生隻「小老鼠」,決定等過完年再生。對此,A醫師無奈的說,「我給建議,人家不接受,又不能逼她來生」。

預期的意外竟無力避免


年假結束,A醫師沒看到這位孕婦來產檢,以為她到別的醫院生了,心想也好。不料,在孕婦39週又3天時,人出現了,A醫師預估胎兒體重已是4,300公克,他又建議孕婦可考慮剖腹產,但孕婦只說「再想想」。等孕婦再出現時,已是40週,她要求催生,A醫師深知這將是一項挑戰,絲毫不敢鬆懈,沒想到過程中真的發生「意外」──寶寶的肩膀卡在產道中。在情況危急下,經驗豐富的A醫師當下只能選擇折斷寶寶的左邊鎖骨,讓他順利離開產道,以避免缺氧危及寶寶的生命。最後,寶寶的體重確認是4,700公克。
令A醫師難過的是,如果孕婦能早點接受他的建議,多少能避開發生肩難產的風險,但這名孕婦卻有自己的堅持,沒能接受醫師的建議。如今發生這樣的事,A醫師也不知道寶寶的父母親事後會不會去投訴,而他也擔心,讓只知結果不知過程的其他人聽到,還以為「A醫師不專業」呢!

蓉蓉媽的真實告白

蓉蓉媽生第一胎是自然產,產程順利,因此,民國92年生第二胎時,仍由同一位診所醫師接生。當時,蓉蓉媽因某些原因本想剖腹產,但醫師預估胎兒體重是3,000公克以下,自然產應無問題。
但生產過程中,蓉蓉媽聽到醫師說「啊!慘了!」然後,雖知道蓉蓉出生了,體重3,550公克,但讓她奇怪的是為何沒停到孩子哭,想問話時,又因縫合會陰時打了麻醉藥而沉睡。醒來後,先生告訴她,護士只說「小朋友很正常」,也沒抱出來讓他看一眼;夫妻倆想看蓉蓉,護士卻以「天氣冷,寶寶要放在保溫箱」為由婉拒,於是他們去嬰兒室看睡在保溫箱的蓉蓉。
隔天,醫師要先生帶蓉蓉去馬偕醫院看骨科,還說「幫忙掛好號了」。一臉狐疑的他們照做,在途中,先生摸了摸蓉蓉的右手,發現怎麼軟軟的,到了馬偕就診後,才知道蓉蓉因為肩難產,造成頸椎三條大神經嚴重受損,讓右手無法舉起。

意外發生故意隱瞞

蓉蓉媽說,她了解生產有風險,讓她生氣的是醫師當下隱瞞事實,事後只送幾個小奶瓶就不聞不問,跟他理論時,推說是「蓉蓉媽體重超重」,完全忘記當時討論要剖腹或自然產時,強調自己經驗豐富的模樣。
但蓉蓉媽自知勢單力薄,捨法律訴訟而選擇調解,不過,過程中,醫師的態度始終高傲,直到蓉蓉媽因緣際會下,碰到一個同為該醫師在88年接生也是肩難產的病童,戳破了醫師「從沒碰過這樣的情況」的謊言,那名醫師為了日後名聲,改以主動態度尋求和解。蓉蓉媽說,另外一位病友碰到的醫師就顯得積極面對「錯誤」,除了主動致上和解金,也提供協助孩子就醫的資訊,反而讓病友心生感激。

積極復健‧改善情況

不看過去,只想未來的蓉蓉媽,從確認蓉蓉的情況後,就不斷尋找資訊,也在各大醫院徘徊,幾番波折終於讓蓉蓉順利接受手術,並展開長期復健,且效果還不錯,她說,「蓉蓉的童年都在醫院度過」,所經歷的痛苦讓蓉蓉變得早熟、貼心。如今6歲的蓉蓉,右手已可舉高90度,只是手指的精細動作仍不聽使喚,不過,讓她欣慰的是,長久以來,家人都以正向態度陪著蓉蓉,雖然右手功能有障礙,但蓉蓉的心理發展是一如正常小孩。
復健的路仍漫長辛苦,蓉蓉媽會繼續堅持下去,因為只要一不做,功能就會退化,而她也不想蓉蓉像另外一位病友May(化名),70幾年次出生的May,當時缺乏資源而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二十來歲的她,一手正常,一手則有如baby的手軟軟的,沒有任何功能,沒有工作的她幾度想自殺結束生命。蓉蓉媽覺得,對於因肩難產造成傷害的孩子,政府是否該有更積極的照顧?

 

~原文刊載於2009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