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鉗、真空吸引的適用時機
萬一難產時……
產程順利、母子平安,是所有準父母及醫護人員的共同願望,但某些突發的分娩產程進展不良及難產,是醫學再進步也難以百分之百避免的。
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鄭志堅表示:「只要生產過程進展異常地慢,就可稱為難產,這會增加母嬰的罹病率及死亡率,不可不慎。」
難產4大原因和5種檢查
一般而言難產發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種;它可能單獨發生或合併出現:
1.推動力的異常(power)
就是產婦的子宮收縮不良,或子宮口雖已全開,但產婦在第二產程時用力不足或已無力。
2.胎兒的異常(passenger)
常見的有肩難產(胎兒身體太大、尤其是肩膀)、急性胎兒窘迫等。
3.骨盆的異常(passage)
產婦的骨盆入口、中骨盆、骨盆出口等生理構造有異常或不利於胎兒娩出。
4.其他產道的異常
器械輔助陰道生產
以前人認為「生孩子」是女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也有不少產婦生到一半卡住了。
鄭志堅醫師解釋,在生產的每個產程中,隨時都有卡住的可能,醫師為了搶救媽媽或寶寶,必須在最短時間內,以其專業素養和臨床經驗做出醫療介入的決定;包括器械輔助、會陰剪開,或者轉而準備剖腹開刀等。
他說:「當產婦卡在第二產程,胎兒的頭又已經下降了,此時由器械來輔助媽咪繼續陰道生產,有可能會比轉而開刀來得快速而且安全。」
什麼是器械輔助陰道生產?就是使用產鉗、真空吸引等器械將胎兒從產道中拉出來,協助產婦完成第二產程。
產鉗(Forceps)
由兩個扁平有彎曲度的鐵片構成,可分別伸入產道,合起來時前端剛好將胎兒的頭部夾住,產科醫師則握住後面手把,以旋轉及拉扯的力量將胎兒的頭部娩出。
此生產工具早在16~17世紀就被發明,現今的產鉗是經過不斷的改良,種類大致有低位產鉗、中位產鉗、高位產鉗及臀位產的Piper產鉗等。
【使用率】台灣助產士盛行的年代,產鉗使用率較高,成功使用必須仰賴豐富的臨床經驗。爾後漸漸被真空吸引或剖腹產所取代。
真空吸引(Vacuum)
它是一個杯狀吸頭銜接長型管子,接在一部高壓真空機上一起使用,啟用時利用壓力抽吸真空造成負壓吸力,將杯狀吸頭吸在胎兒的頭上,產科醫師牽引吸杯來幫助胎頭順利娩出。
這套設備大約是1840年左右被發明,目前各大醫院所使用真空吸引機都有安全壓力的設定和檢測。
【使用率】較產鉗使用率高,因為操作簡便且安全性高,加上大部分產科醫師在住院醫師期間就會接受不少操作真空吸引器的訓練。
無論使產鉗或真空吸引等器械輔助生產,雖有其臨床需求及使用價值,但不可諱言有「產傷」及後遺症的可能性。
因器械生產造成傷害的醫療糾紛時有耳聞,去年中國大陸一例使用產鉗助產而發生合併症的官司,雖然醫師使用前有告知風險並取得家人同意,但法院最後仍判醫院存在一定過失,應予賠償。
不可不知的器械產傷
與其事後對簿公堂遠不及事前了解和預防,以下是器械輔助陰道生產可能發生的問題:
【產鉗可能併發症】
產婦:
產道裂傷;解尿、排便等困難或失禁;發燒及感染等。
寶寶:
頭皮水腫或血腫;眼內出血;顏面神經受損等。
【真空吸引可能併發症】
產婦:
產道裂傷。
寶寶:
頭皮水腫、血腫;頭皮裂傷;黃疸;顱內出血、傷及神經叢等。
鄭志堅醫師認為:「使用器械所造成的併發症大部分可以自然恢復,或透過外科手術及復健治療來補救,只有極少數人會留下後遺症,這恐怕是人類無論選擇哪一種生產方式,都無法完全避免的生產風險。」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統計:大約每數萬次真空吸引,才會出現一例嚴重併發症的患者。這也是綜觀國內外產科發展,產鉗的使用率正在逐年下降中,而真空吸引的使用則相對增加的原因之一。
減少剖腹有賴器械?
鄭志堅醫師強調:「生產是一門複雜的臨床醫學,每一種生產方式都有其優缺點。」雖然有學者提出降低剖腹產率的方法有二;提高以器械輔助陰道生產,以及前胎剖腹後嘗試陰道生產(VBAC)。
但他認為:「在產婦使不出力氣時,給予腹部加壓或讓輔助器械登場,幫忙媽媽和寶寶及早脫離危險;或是有其他狀況發生,緊急送進開刀房剖腹產,協助分娩後的另一種搶救;每一種關鍵時刻的決定,都考驗著醫師的專業素養和臨床經驗,切勿為了減少某一種生產方式而做出因噎廢食的決定,這才是產婦最需要的生產方式。」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