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產後調理‧促進乳汁分泌
產後母乳量應漸增
在生產後1周內,乳汁量應會慢慢增加到每天約550ml;2~3周後,每天的乳汁量可達800ml,甚至達到1,500~2,000ml的高峰。若是產後乳汁分泌量少甚至全無,有奶水不足的情況;或是母乳寶寶在產後1周內體重下降超過原本體重的5~7%,中醫稱為「缺乳」。
脾、胃、肝‧影響乳汁分泌
中醫學對於缺乳的病因病機有分虛實兩方面的機理,血少氣虛,提出虛當補之,盛當疏之的治法。清朝《傅青主女科》在治法和方藥上有新的認識,其理論提出以補為通、舒肝通乳的方藥,至今仍被中醫運用在臨床上。由於乳房屬胃經、乳頭屬肝經,乳汁是氣血所化生,來源於脾胃,而乳汁的分泌是否能順利暢通,又依賴於肝氣的疏泄與調達。所以只有脾胃強壯、氣血充足,肝氣條達,乳汁才能正常分泌。因此氣血化源的不足是導致缺乳的虛証,肝氣鬱結、乳汁運行受阻是導致缺乳的實証。
食療藥補‧解除缺乳狀況
【氣血兩虛】臨床上會考慮使用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加豬蹄來幫助通乳。
【肝氣鬱結】在臨床上則建議使用逍遙散加王不留行、漏蘆或桔梗等,來疏肝、解鬱、通絡,以達到幫助乳汁的通暢。
食療藥膳
以下介紹幾道可以促進產後乳汁分泌的食療藥膳,並能補中益氣、養脾胃、潤心肺。
1.大棗豬腳花生
材料:豬腳適量、花生5錢、黃耆5錢、紅棗3錢、當歸2錢、米酒適量。
做法:燉煮約30~40分鐘,加入適量的酒後食用。
2.清燉烏骨雞
材料:烏骨雞1隻、黨參5錢、山藥5錢、陳皮3錢、黃耆5錢。
做法:燉煮約30分鐘,加入調味料如蔥、薑、鹽、酒少許後食用。
3.通草鯽魚湯
材料:通草3公克、鯽魚適量。
做法:將通草、鯽魚洗淨,一同放入鍋內煮熟,不加油、鹽,吃魚喝湯。
4.青木瓜燉排骨
材料:排骨適量、青木瓜一顆、花生5錢。
做法:排骨洗淨,水滾後,將排骨、青木瓜、花生放入鍋中燜煮至熟。
5.麻油麵線
材料:麵線、米酒、薑片適量、麻油。
做法:麻油入鍋加熱,薑片推入鍋內炒熱,依食用量加入水煮開後,放入麵線煮至水滾,加入米酒即可食用。
藥補藥材
以下列出4種常用於促進乳汁分泌的中藥材。
桑寄生
有祛風濕、益肝腎、安胎之效。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痛、胎動不安。用於產後乳汁少、乳汁不暢、或乳房脹痛,可與路路通、絲瓜絡配合應用。
玉米鬚
當食用成熟之玉米鬚,秋後剝取玉米時可獲得。民間喜用其治療腎炎、水腫、有利水消腫之效。《滇南本草》認為其「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熱,頭痛體困」。常用量30~60克,水煎服。乳汁少、乳汁不暢,可與豬腳燉服用1日兩次。
通草
有清熱利濕、通氣下乳之效。《滇南本草》認為能「明目退熱、催生、下胞、下乳」。本品有利尿及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常用於產後乳汁不暢或乳汁不下有效果,常與王不留行、穿山甲配伍煎服。
王不留行
有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之效,被譽為婦科通乳良藥。《本草綱目》載: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藥,俗有「王不留行,婦人服了乳長流」的諺語,是民間常用的通乳要藥之一。產後乳汁不通,氣血虧虛、乳汁稀少者,則配黃耆、當歸。王不留行對乳汁不暢引起的乳腺炎,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穴位按摩
對一些乳汁分泌量過少,分泌時間較遲者,可行乳根穴、膻中穴,或足三里穴位按摩。
「補」乳飲食原則
在哺乳時期,飲食方面則以容易消化且富維他命、礦物質的食物為主,並注意蛋白質的補充,盡量採用有機的蔬果、五穀。坐月子時不吃所謂涼性蔬果,如:白菜、白蘿蔔、西瓜等;多食用熱性食物,如:桂圓、酒釀,蔬菜類如大頭菜、山藥、地瓜葉、紅菜、紫蘇、玉米、甘藍菜、蓮藕等。另外,芝麻、核桃、杏仁、腰果、葡萄乾等堅果類也很好。烹調時則可多用薑、茴香(fennel)或肉桂(cinnamon)等。
及早、定時餵奶‧促進乳汁分泌
提醒媽媽在產後1小時內就要開始哺乳,可增加哺乳的成功率。因為嬰兒吸吮乳汁會使乳腺管排空,進一步作用於下視丘及腦下垂體,刺激血清泌乳素(Prolactin)分泌,進而增加乳汁分泌,也有助於子宮的收縮,能減少產後出血與抑制排卵,延遲月經來潮,降低未來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機率。
餵奶或擠奶的時間必須注意頻率,標準是每2~3小時一次,不然至少白天也要每4小時一次、晚上每6小時一次,才能保持乳腺的暢通。若乳脹出現硬塊,應勤於熱敷乳房及在局部揉壓按摩,否則乳房容易紅腫疼痛,並伴隨發燒、畏寒、疲倦等乳腺炎的症狀。如需中藥配合調理體質及促進乳汁分泌,還是應找中醫師診斷,對症下藥、不致影響嬰兒,又可達到促進乳汁分泌的效果。
~原文刊載於2009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