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美腿養成術-趕走惱人的靜脈曲張‧水腫‧抽筋
懷孕,讓每個女人都必須承受著各種因為荷爾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其中,最令準媽媽在意的其中一項改變,就是原本迷人的美腿,在懷孕之後往往腫得如象腿一樣,仔細一看,小腿皮膚上還會出現許多細長彎曲的不速之客,這些有如小蚯蚓的紅色紋路就是「靜脈曲張」所引起的現象。
1靜脈曲張
下腔靜脈回流受壓迫所引起
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祝怡麟表示,懷孕婦女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生靜脈曲張現象,尤其在足背、腳跟、小腿、大腿等部位最常見,有些情況較為嚴重的孕婦,甚至連陰唇都會長出「惱人的小蚯蚓」。除了像蚯蚓的紅色細紋之外,痔瘡也是常見因靜脈曲張所造成的問題。
孕期體重增加過多,要注意
發生靜脈曲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懷孕荷爾蒙變化造成血管擴張、懷孕後血流量增加所引起。此外,有家族遺傳史、懷孕年齡較大、懷第一胎等孕婦也是發生靜脈曲張的高危險群。另一方面,下腔靜脈受到壓迫,也是引起靜脈曲張的原因。因此,多胞胎懷孕、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過多的準媽媽,或是進入懷孕後期,因為子宮變大所帶來的壓迫,也會提高靜脈曲張的發生率。
掌握兩大要領‧積極預防為上策
靜脈曲張發生後,要讓這些惱人的「浮腳筋」現象消失並不容易。此外,若靜脈曲張的程度太嚴重,會演變成鬱血性皮膚炎,患處會有癢感,更為嚴重者,血管會從皮膚表層破裂,甚至引起局部血管栓塞。再加上靜脈曲張和水腫往往是形影不離的兩大惱人問題,有靜脈曲張的準媽媽,懷孕後期發生水腫的機率也較高。尤其是需要長時間站著工作的孕婦,例如百貨專櫃小姐、服務人員、空服員等,更是這兩大問題的好發族群。因此,靜脈曲張問題其實不容輕忽!
祝怡麟醫師指出,一般來說,出現輕微的靜脈曲張就要積極處理。預防勝於治療,她建議準媽媽應該從懷孕初期,就開始養成穿著彈性襪的習慣。「穿上有治療作用的彈性襪,可以預防及改善靜脈曲張。」不過,要讓彈性襪能發揮應有的功用,準媽媽必須掌握兩大要領:選擇合適壓力單位的醫療級彈性襪以及正確的穿上。
POINT 1 選對彈性襪的壓力單位
如需要預防靜脈曲張,初次使用應選擇20~30mmHg(毫米汞柱,為國際彈性襪組織之標準單位)之產品,若能穿到30~40mmHg以上會更好。彈性襪可在一般婦嬰用品店購買,但需注意產品的毫米汞柱有無達到個人的需求。
POINT 2 正確穿法
彈性襪的穿著方式會影響效果,祝怡麟醫師表示,穿彈性襪不同於穿絲襪,建議準媽媽每天早上起床後,可用枕頭或靠牆抬腿10分鐘,直到腿部有麻麻、涼涼的感覺之後,再用倒立的姿勢,將彈性襪慢慢從足部往小腿、大腿方向推擠穿上。
「抬腿和倒立著穿,是很重要的步驟。因為若沒有抬腿或是直接站著穿,水分還是滯留在小腿,穿上彈性襪之後,反而讓水分滯留在小腿,會影響預防水腫或是靜脈曲張的效果。」她再次提醒準媽媽,白天活動期間最好都穿著彈性襪,若是懷孕後期,肚子變大不容易穿,就要請先生幫忙。
彈性襪穿著教學Step by step
Step 1 早上起床後,先抬腿10分鐘至腿部有麻麻、涼涼的感覺。
Step 2不需要改變姿勢,直接以頭下腳上的倒立姿勢,將彈性襪穿上。
Step 3 將彈性襪慢慢從足部往小腿方向推擠、穿上。
到了懷孕中後期,準媽媽大腹便便,應請先生幫忙穿上彈性襪。
遵守日常生活守則
除了早上起床抬腿之外,祝怡麟醫師表示,按摩也是非常有效改善腿部循環的好方法。她提供準媽媽日常生活的防護對策,從站姿、坐姿、睡姿、洗澡、運動、飲食等多方面著手,是維護美腿的不二法門。
每天做簡單的運動如散步、減少長時間站立、坐姿避免翹二郎腿或交叉雙腿;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洗澡水溫不宜過高,因為水溫過高也易造成血管擴張,使血液囤積更多,會加劇靜脈曲張現象。
交叉雙腿或翹腿的坐姿,易使得下肢血液循環變差,會加劇靜脈曲張現象。
促進血液循環的方式
另一方面,就寢前抬腿10分鐘,並避免平躺姿勢,因為平躺容易壓迫到下腔靜脈,會使得血液循環更差,因而建議準媽媽採取左側躺睡姿。此外,飲食方面,建議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因維生素C可以增加血管的彈性,幫助改善。
靜脈曲張的醫療處置
有沒有靜脈曲張,從小腿皮膚表層就可以看得出來。至於需不需要立即處理?祝怡麟醫師表示,一般來說,靜脈曲張問題在懷孕期間是不開刀的,大多數在產後6週之後會自然復原,若無法復原,可到一般外科去做處理。如需確認有是血管栓塞情況,會藉由杜卜勒超音波去檢查,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準媽媽可在產檢時,請產檢醫師協助評估。
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能加強血管的彈性,幫助改善靜脈曲張現象。
2水腫
伴隨其他症狀要小心
水腫和靜脈曲張經常形影不離,大部分情況是先發生水腫,緊跟著發生靜脈曲張。祝怡麟醫師表示,懷孕期間發生的水腫問題,大部分是生理性的,有些則是腎功能異常所造成。此外,水腫也是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的警訊,提醒準媽媽不可大意。若準媽媽除了水腫之外,還伴隨有蛋白尿、血壓偏高、偏頭痛、視力模糊或是有右上側腹痛等症狀,都要提高警覺。
不可輕忽例行產檢的重要性
「在每一次的例行產檢中,準媽媽必須驗尿、量血壓和體重,從這三個基本的檢測結果,能提供醫師診斷的參考。若準媽媽有排出蛋白尿、血壓偏高、體重急速增加等情況,就需要做進一步處理。」祝怡麟醫師表示,如果血壓偏高、排出尿蛋白的頻率高,則需要在家監測血壓,必要時可能需使用藥物,以防子癲前症發生對母胎造成危害。
穿上彈性襪也能預防或改善水腫,此外,避免久站、飲食上需注意鹽和鈉的攝取,以防水分滯留,都是改善水腫的重要撇步。
避免久站、穿上彈性襪、抬腿、按摩都有助於改善水腫和靜脈曲張問題。
3小腿抽筋
電解質不平衡是元兇
許多準媽咪都有半夜突然發生腳抽筋、被痛醒的經驗!祝怡麟醫師表示,會發生小腿抽筋主要與體液循環變差有關,因為子宮變大造成的壓迫,使得孕婦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局部循環不良就容易造成抽筋現象,通常在懷孕3~8個月是好發時期。此外,腹瀉期間,易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或是長時間採取同樣姿勢睡覺,壓迫到下肢循環;情緒過於緊張、激烈運動導致乳酸大量堆積等,都會造成抽筋。
不過,很多準媽咪發生抽筋的時間點都是在半夜,祝怡麟醫師指出,因為溫度變化大,尤其是夜裡氣溫驟降,使得準媽咪下肢循環變差,也就更容易抽筋。
從飲食和保暖著手改善
由於電解質不平衡,以及溫度急速變化是造成抽筋的兩大主因,祝怡麟醫師指出,預防抽筋要從飲食和保暖兩方面著手。目前有越來越多理論證實了電解質不平衡、礦物質鈣和鎂不平衡都會造成抽筋,建議準媽媽可補充綜合維他命,根據國外統計發現,有吃綜合維他命的孕婦,發生抽筋的頻率較少,且程度較為輕微。除了綜合維他命之外,可多吃高鈣飲食、多吃深綠色食物補充鎂,多吃香蕉、柳橙、芹菜或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此外,平常不要穿過緊的衣服,多做輕鬆運動,在運動前應充分暖身。她特別提醒,做好足部保暖更為重要,建議準媽媽穿上能包裹小腿的毛襪睡覺,避免足部受涼。一旦抽筋時,應立即將拇指頭朝自己頭部的方向扳直,直到症狀緩解為止。
抽筋時,應立即將拇指頭朝自己頭部的方向扳直,直到症狀緩解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