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終極塑身術
Part 1掌握重點‧塑身不只是幻想
因為懷孕,媽咪的體重急速上升,肚子向外擴大,整個身形就像吹鼓的氣球般大了一號。然而生產過後,看到寶寶可愛的面容之餘,卻開始擔憂起自己的狀態:皮膚鬆垮、大腿浮腫、肥厚肚皮……令人不禁懷疑:「我還能恢復小姐的身材嗎?」
為什麼產後需要塑身?
針對產後媽咪的煩惱,振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暨美容中心主任藍淑馨表示,「脂肪堆積」和「皮膚鬆垮」是兩大備受關注的問題;而手臂、大腿、肚子和腹部,是可能需要調整的幾個部位,但仍需視個人狀況而定。
瘦身VS.塑身
很多媽媽總認為,自己在懷孕期間,就像吹脹的氣球,因此一生產完,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瘦身」。對此,藍淑馨醫師表示,其實只要懷孕期間的體重控制得宜,基本上產後媽咪比較需要的是「塑身」,而非「瘦身」。
所謂「瘦身」,藍淑馨醫師認為,除非媽咪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達到肥胖的標準,才需要去做瘦身的動作,也就是會需要消除體內脂肪量,以維持健康狀態。至於「塑身」,指的是媽咪BMI值仍在標準內,但整體的外形已改變,因此希望能夠將身形調整得更勻稱,如同回到懷孕前的美好身材。
以非侵入方法為主
現代資訊發達、科技進步,因此塑身方法百百種,看得許多產後媽咪躍躍欲試,卻又擔心會有副作用。藍淑馨醫師表示,塑身的方法可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種;前者諸如開刀抽脂,後者如針灸等等。原則上,最好能夠選擇非侵入式塑身法,對身體的傷害會最小。
產後4~6個月再開始
藍淑馨醫師建議,媽咪可在產後4~6個月再開始進行相關塑身動作。她進一步說明,媽媽產後第一個月正在坐月子,體內仍處於休養生息狀態,並不適合進行塑身;而產後剛開始的身材看似肥胖,其實很多是水腫,通常過一陣子後,就會逐漸回復真實的身材樣貌,這時候才需考慮如何進行塑身。
三種常見塑身法
想恢復孕前的體能與身材狀態,最主要仍需仰賴「塑身」。藍淑馨醫師歸納出以下三種常見的塑身方法,提供不同需求的媽咪做參考。
1 運動+飲食
適度且規律的運動,搭配均衡營養的飲食控制,是深受許多人推薦的塑身方法。藍淑馨醫師認為,任何一個想塑身的媽咪,都必須具備這項正確的觀念,再以此為基礎去進行任何塑身的措施,才是最健康且能維持長久的良方。
藍淑馨醫師補充,「飽足感」和「可維持時間」是飲食控制的重點;而營養方面,均衡之餘,「蛋白質」的選擇種類很重要,並且份量要足,如此才能幫助媽咪真正達到塑身的效果。
2 醫美療程
近年來醫美觀念盛行,只要小小的改變,就能獲得另一個容光煥發的自己,也因此愈來愈多女性願意接受醫美技術,如電波拉皮、中頻電療法、針灸等等。藍淑馨醫師表示,這些皆是透過某種儀器或道具,對人體的皮下脂肪產生刺激,達到軟化或破壞等效果,進而達到塑身的目的;唯必須經由醫師診斷且同意後方可採用。
3 塑身衣
塑身衣是最近非常熱門的塑身方法之一。藍淑馨醫師表示,依據不同作用和需求,有不同材質和設計款式的塑身衣,而其作用在於幫助維持一定的身形和體態;但效果如何,則視個人情況而定。
塑身衣的選購小訣竅
目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塑身衣紛紛推出,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產後媽咪第一個想到的塑身方法,就是穿塑身衣;但藍淑馨醫師強調,無論如何,都應以「健康」、「雕塑」為出發點,而非只是以「矯正」為主要目的。如果媽咪有意願,且經濟狀況許可,以下幾個選購的訣竅,提供愛美媽咪參考。
1 材質
彈性:依據不同的布料,分成有彈性和無彈性的材質。藍淑馨醫師表示,這關係著媽咪穿起來的感覺,如舒不舒服、是否有壓迫感等等。
透氣度&控溫:透氣度好不好(布料孔洞大小),能否吸濕排汗(編織紋路),進而控溫(降溫),不但影響穿著的舒適度,更是媽咪能否穿得住塑身衣的關鍵。藍淑馨醫師說明,不同款式的塑身衣,因為需求不同,所應採用的布料也會不同;甚至是單件但不同部位,可能因為需求各異,而各需要不同的「功能性布料」,如腋下、大腿內側易出汗,就需要更具透氣度的布料。
2 款式
目前市面上有「連身」和「上下半身」兩款,視媽媽的需求而定。藍淑馨醫師表示,針對剛生產完的媽咪,建議可先從半身款開始,穿脫比較方便。
塑身衣+運動‧效果更顯著
坊間不少人認為,只要穿了塑身衣就能調整身材,但這個觀念並非完全正確。藍淑馨醫師強調,塑身衣只是輔助的作用,千萬不可完全依賴,否則長期下來,身體肌肉會偷懶而無支撐力,只要脫下塑身衣就可能回復鬆垮的樣貌。
藍淑馨醫師建議,產後媽咪除了平日固定穿著合適的塑身衣外,期間還要搭配適度的運動(著寬鬆運動服即可),雙管齊下,如此才能真正鍛鍊到腹部、手臂、腿部等容易堆積脂肪的部位,進而達到健康塑身的效果。
藍淑馨醫師
現任/振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暨美容中心主任
經歷/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