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

寶寶才剛出生不到半年,爸比媽咪就發現他的臉頰、頭皮、軀幹及四肢,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而出現一點又一點的小紅疹,而且寶寶忍受不了搔癢感,常用手去抓,抓到後來皮膚都紅腫起水泡了,讓爸比媽咪看了好心疼,面對天氣轉涼,寶寶的肌膚也比平時更為乾燥,該如何才能改善,才能讓寶寶舒服一點?

文章目錄

病因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表示,最新的觀念指出,造成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正是體質遺傳,而遺傳則決定環境中有哪些因素會刺激患者體內的過敏免疫反應,進而造成對身體的破壞。假如遺傳基因使寶寶的皮膚免疫力不佳,就會產生所謂的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皮膚容易乾癢、起紅疹,如果寶寶受不了搔癢感而頻頻去抓患部,抓破肌膚之後,傷口就會受到細菌、病毒或黴菌感染;若遺傳到氣管過敏,就會形成氣喘;鼻子過敏,則會引起過敏性鼻炎;倘若是眼睛的部位,眼睛就會痛癢、流淚,寶寶也會不自主想動手揉,端看過敏免疫反應發生的部位位於何處,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產生。

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有其典型分布位置,患有此病的寶寶,除了皮膚乾癢,紅疹還會遍布全身,成人則是四肢、膝蓋彎曲的地方及脖子會出現症狀,而且這是慢性的皮膚炎,會反覆發作,並持續很久,並不是發病一次之後就能免疫;徐世達醫師表示,只要滿足以下三項條件,就代表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

1皮膚搔癢

2皮膚炎症狀

3典型症狀分布位置

4有家族史(氣喘及過敏性鼻炎)

高危險群

徐世達醫師表示,有幾種類型的寶寶,比起常人較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爸爸媽媽須特別留心注意:

1孩童期即呈現嚴重皮膚炎

2有異位性皮膚炎家族史(合併有氣喘及過敏性鼻炎)

3異位性皮膚炎曾經在1歲以前發作

4免疫球蛋白E極高值

5女生較易罹患此病症

發生機率

以台北市來說,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新生入學進行過敏篩檢中,發現有13%的患者曾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未入學前的患者更多,機率升高至20%。

繼發性感染

寶寶若因搔癢而不停去抓患部,導致皮膚過敏抵抗力下降,抓傷肌膚後就會造成許多繼發性感染,例如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念珠菌或病毒等感染。徐世達醫師特別提醒,不同病菌,使用的藥物也不同,像病毒造成的繼發性感染,不能使用類固醇藥物,醫師會給予抗病毒劑;而細菌感染是利用抗生素治療;黴菌感染則是使用抗黴菌藥;若治療錯誤,病毒還有可能跑到內臟,造成寶寶生命危險。

繼發性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 黴菌感染 病毒感染 濕疹性疱疹 白癬

感染部位

全身上下及頭皮都是有可能感染的部位。 耳朵或脖子等常出汗的地方,容易呈現一大片紅通通、衛星狀的病灶,會形成老一輩的人常常說的「月亮割耳朵」。 造成皮癬症,患部極癢難耐,全身上下都可能感染,容易脫毛產生鱗屑。 會造成傳染性軟疣,全身上下都可能是患部,只要抓破傷口,病毒就會殘留在指甲縫裡,若寶寶再抓其他地方,就會跟著被感染。 疱疹會長在嘴巴附近,但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疱疹會長在其他部位,例如脖子、軀幹、四肢,手也有可能會乾裂,除了長出汗疱之外,手紋也會很多。 好發位置在臉部,不太會癢,但也是一種異位性皮膚炎的表現。

注意事項

徐世達醫師表示,雖然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是遺傳自家族的過敏體質,但是幫寶寶找出過敏原是最為重要的治療首要條件,爸爸媽媽可以帶寶寶到醫院檢測過敏原,平常避免使用彈簧床,挑選枕頭及被單時要選擇防螨材質。

徐世達醫師提到,在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即為塵螨,像是貓狗等有毛寵物,或是堆積灰塵的骯髒環境,都可能引發過敏免疫反應,甚至連黴菌也是常見過敏原之一,相較之下,反而食物過敏原較少。一旦過敏,就可能因為天氣變化、溫度、溼度、悶熱及流汗而對身體產生影響,若天氣已經能影響皮膚的過敏情形,其實就代表過敏狀況已經相當不穩定。此外,化學刺激物也是刺激過敏免疫反應的兇手,例如前陣子討論得沸沸揚揚的塑化劑,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只是一小部分;有些新衣服上也含有甲醛,所以當爸爸媽媽幫寶寶買了可愛的衣服回家之後,要記得先清洗過才給寶寶穿。

由於嬰幼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少都是由食物所引起的,所以國內也有規定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管有無過敏,都鼓勵媽咪餵食母奶,不能添加副食品;假如媽媽無法親餵母乳,寶寶又出現臨床症狀,就要喝低過敏的部分水解蛋白嬰兒奶粉,等到6~9個月大,寶寶才能吃添加稀飯或米粉的副食品,9個月大以後再慢慢增加其他食材。

如何檢測

要檢測出過敏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抽血檢驗「過敏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另一種則是皮膚測試,將過敏原放在皮膚上面,像是塵螨、雞蛋、牛奶等過敏原放在手上,靜待20分鐘後,若皮膚有紅腫現象,就能知道什麼東西是過敏原。

醫師小叮嚀

人體的皮膚中有自然保溼因子(英文縮寫為NMF),但因為遺傳缺陷的關係,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體內有的會缺少此因子,國外報告指出,有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正是遺傳到自然保溼因子的基因缺陷,體內無法製造出足夠的自然保溼因子,皮膚才因此產生症狀。而皮膚細胞互相黏結也需要靠脂質,若皮膚的脂質不足,連結度不夠,也會造成皮膚傷害,這就是醫師會請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的爸媽,洗澡時儘量用清水幫他們沖洗的理由,因為一旦使用清潔劑,就會將皮膚表層的脂質洗淨,反而無法達到保護皮膚的功能。

不過,只要從小就開始幫寶寶保養肌膚,洗完澡三分鐘內定時塗抹保濕霜或保濕乳液,補充自然保濕因子及脂質,就比較不會造成皮膚受傷,也不容易讓過敏原跑進皮膚裡,造成過敏的免疫反應;若寶寶已經患病,而且抓到皮膚受傷了,必要時,醫師也會給予寶寶抗發炎藥緩解症狀,包括類固醇局部使用,也有非類固醇藥膏可單純止癢。雖然有些異位性皮膚炎寶寶會嚴重到不停發病,但只要爸爸媽媽聽從醫師囑咐,學習如何照護寶寶,嚴重症狀的寶寶也是能夠轉變為輕微症狀的,但是相反的,症狀輕微的異位性皮膚炎寶寶若是沒有善加保養,皮膚反覆受傷,也會造成嚴重皮膚症狀,造成以後沒有機會完全好起來。



徐世達 醫師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氣喘衛教學會榮譽理事長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美國猶他大學過敏免疫科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