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嬰幼兒養育方法大評比

嬰幼兒養育方法大評比

百歲醫師vs.親密育兒 爸媽都會有關於帶養寶寶的種種疑問,於是開始在坊間的育兒書找救兵,一直以來大都參考育兒界的兩大派別,《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和《親密育兒百科》這兩本書,所延伸出來的育兒方式。但這兩本書裡有些觀念南轅北轍,到底該怎麼做呢?本文邀請小兒科醫師和護理長,帶讀者認識兩大育兒法不同之處。

問卷會說話

關於這兩派有名的育兒法,我們先在《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上,做了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試觀察家長們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又從中得到什麼幫助呢?

百歲醫師vs. 親密育兒 育兒方法調查

問卷回收數:1,100份

調查時間:2013-03/28~04/09

截長補短為大宗

在1,100份問卷當中,有73%的家長選擇了「兩種方法都參考,截長補短後用在孩子身上」的選項,可見得爸爸媽媽雖然照書養,並不會堅持要貫徹某一個派別,而是雙管齊下的用在孩子身上。像是《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中,丹瑪醫師教導家長培養寶寶作息的方法,就讓80%的家長覺得有幫助;當然,也有一半比例以上的照顧者,認為《親密育兒百科》中介紹的同房同床、安撫高需求寶寶和學習母乳躺餵技巧等觀念,是育兒路上的好幫手。

小兒科醫師:瓶餵或親餵決定作息方式

在丹瑪醫師的建議中,寶寶喝奶的間隔時間會影響作息,應該讓孩子相隔3至4個小時喝一餐,每餐都要喝飽。對於這樣的方法,比較適合已經決定以奶瓶餵食的媽媽,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周怡宏主治醫師認為,在新生兒的階段及尚未加入副食品的寶寶,要以喝奶建立非常規律的作息,必須使用瓶餵才可能做到。

當媽咪親餵母乳時,寶寶通常喝到自己覺得夠了,就不會繼續吸,母乳親餵一定是按照孩子的需求給予,寶寶想吃就給他吃,無法在固定的時間用餐。親餵母乳的優點很多,不管在促進乳汁分泌和建立寶寶安全感上,現在的研究結果都鼓勵親餵,若沒辦法親餵的媽咪,可把母乳擠出來瓶餵,也是方法之一。

瓶餵四週後可開始戒夜奶

丹瑪醫師認為,寶寶在6週大的時候,就可以用方法讓寶寶戒掉夜奶,大人小孩都能一覺到天亮,許多家長擔心,一整個晚上沒喝奶,營養真的足夠?寶寶不會餓過頭嗎?

周怡宏醫師表示,如果是瓶餵的寶寶,的確在滿月之後,晚上12點吃完最後一餐,就可以訓練孩子睡整個晚上,到了早上7點再餵第一餐。寶寶在4週大之後,血糖的穩定度提高,在睡眠7至8個小時中,還可以維持血糖濃度,不會因為沒喝奶而造成血糖下降,甚至有低血糖的情形。

但必須特別提醒一點,瓶餵寶寶白天的奶量必須很穩定,才能進行戒夜奶的訓練。滿月的寶寶4小時吃一次、一次必須喝100至120c.c.,才能撐到4小時之後,加上晚上睡前那一餐,整天必須喝5次以上的奶,就可以供給孩子一整天的營養。

至於親餵的寶寶,因為是依照需求喝奶,因此周怡宏醫師認為,通常要在加入副食品之後,增加孩子白天的飽足感,整個晚上都不會覺得餓,才能慢慢開始戒夜奶,大約是5至6個月大左右。

同房不同床.母嬰作息一致

在《親密育兒百科》中提及,晚上最好讓寶寶和媽咪睡同房,不管是同床或不同床皆可,以便於躺餵夜奶。有些媽咪想到晚上可能會被吵得睡不著,就對同房的做法心生疑惑。周怡宏醫師指出,以他的經驗來說,願意堅持親餵半年、甚至一年的媽媽,從來沒有這種抱怨,因為這些媽咪既然決定要一路親餵母奶,就會跟著寶寶的節奏走,讓自己的生理時鐘和寶寶同步;寶寶想吃就吃、寶寶想睡媽媽也跟著睡,因此對媽咪的生活作息和睡眠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這當然需要家人的支持。

在同房是否同床方面,有許多不同的意見,目前尚沒有定論。周怡宏醫師建議,如果要讓寶寶同房,建議採用不同床的方式,可以在家長的大床旁邊緊鄰一張小床,當寶寶需要夜奶時,直接把小床護欄放下,抱孩子過來親餵,餵完再把寶寶放回去、護欄拉上即可。

同床共枕基本上不會壓到寶寶,除非家長有吸毒、飲酒或服用安眠藥的情形,才會沒辦法意識到寶寶睡在身邊。除了壓傷寶寶的危險之外,周怡宏醫師指出,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寶寶和家長之間的睡眠互相干擾,例如家長翻身、起來上廁所等,可能就會把寶寶吵醒;有的寶寶睡夢中翻身比較激烈,也容易讓媽媽睡覺時精神焦慮,怕孩子不知道晚上翻到什麼地方去,萬一掉下去或壓到會有危險,因此同房不同床,是比較理想的折衷辦法。

小兒科護理長:寶寶的需求包含生理和心理

在《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中提到,如果確定新生兒沒有生理上的需求,不是餓了、尿布濕了或其他,當寶寶哭的時候,不需要馬上抱起來安撫,可以等待五分鐘再安撫,若沒有停止哭泣則可以再拉長時間,十分鐘後再安撫寶寶。

對於這樣的養育法,台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資深護理長薛惠珍認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尤其是6個月大以前的寶寶,其實還無法分辨什麼是生理或心理的需求,孩子只知道「哭」是唯一和大人溝通的管道,況且外界的環境和子宮內差異很大,寶寶還在適應這個環境,自然會有被安撫的需求,因此很難界定寶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為何,應該說寶寶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有需求。

是否使用丹瑪醫師的做法,應該視每個寶寶的個性不同做修正,薛惠珍護理長指出,對於適應性低、較執著的寶寶來說,可能會哭上很久,有時哭到整個臉脹紅、甚至臉色有點發青,對寶寶並非益事,家長運用此法時要懂得依孩子的特質做調整。

安撫寶寶有方法

關於孩子不能一哭就抱、否則往後脫離不了媽媽手的觀念,薛惠珍護理長指出,關鍵並非是否要讓寶寶哭多久,而是取決於安撫孩子的方法。當然,將寶寶抱起來安慰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但可能苦了主要照顧者。因此在寶寶哭泣時,媽媽可以用其他方法來安撫他,例如:講話、唱歌、拿玩具互動、引開寶寶的注意力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所謂不能一哭就抱,是指孩子哭泣時,抱起來安撫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放任寶寶哭而不給予任何回應,有的寶寶因為得不到回應只好一直哭下去;或是讓寶寶習慣用哭來溝通不到回應,於是慢慢關起表達的意願。這些皆非好的影響,重點是給予孩子回應,但可用其他方式安撫。

新生兒對母乳的需求

丹瑪醫師倡導定時定量,《親密育兒百科》則請媽媽依寶寶的需求餵母乳,其實,到底應該怎麼餵,和寶寶的年紀大小有關。寶寶的胃容量隨著月齡增加,但出生第一天只有5至7c.c.,第三天也只有22至27c.c.,一直到10天才有45至60c.c.,因此在寶寶滿月之前,一次沒辦法吃太多,一定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表達自己喝奶的需求,這時就不適合用定時定量的餵奶方式。

薛惠珍護理長表示,母乳和配方奶的組成不同,脂肪、乳清蛋白都較容易消化和吸收,母乳中的寡糖又會刺激寶寶腸道益菌生長(比菲德氏菌),孩子的消化效率高,因此母乳寶寶餓得快。孩子滿4週大之前,喝母乳的寶寶一定沒辦法規律地3至4個小時喝一次,孩子的胃容量本來就沒這麼大,撐不住太長的時間,且這時他們的生理時鐘還沒建立,常常一餐喝得多、下餐又喝得少,就更難給予定時定量的規範。

在滿月以前,即使是餵配方奶的新生兒,也應該一天餵到8至12次,每次的奶量不宜太多,且不建議3至4小時才吃一次,等於一天只餵6至8次。因為寶寶胃容量還小,無法一次喝下這麼多水分,本來胃部發展沒有要達到很大的彈性,卻無形之中把寶寶的胃撐大,對孩子來說不是很舒服的事情,也可能造成過度餵食的習慣。

因此,建議媽媽在月子期間,儘量符合寶寶的需求餵奶,這時也是觀察孩子表達「肚子餓」反應的磨合期。雖然有尋乳反射可以參考,但每個寶寶餓的反應仍舊不一樣,有的一起來就哭、有的會安靜地左右擺動頭部,但若沒人注意到就繼續睡,這樣安靜的寶寶就可能會少吃一餐,因此藉由觀察寶寶了解餵奶時機,有了默契會讓媽媽之後的照顧更順利。

調整寶寶作息

在調整作息方面,到底是要依照丹瑪醫師「訓練寶寶按大人的作息走」,還是如同《親密育兒百科》所述,媽媽要配合寶寶的作息?薛惠珍護理長認為,其實兩種都可以用,重要的是寶寶的作息必須和全家人一起調配,尤其家中還有大寶寶的媽咪,更需要精準的分配時間。

建議媽咪在月子期間先做「全家」的作息表,不只是媽媽和寶寶,例如早上5點婆婆起床出門運動,8點老公起床;下午1點媽媽接老大回家、晚上6點準備晚餐等,若這些時間點和寶寶作息有衝突,像是出門接老大時剛好是小的喝奶時間,這時就必須做協調,而不只是單方面大人配合或寶寶配合的問題,若不能考慮到全家人的作息,必定會有很多問題產生,輕則累了主要照顧者,重則全家人為了一個小寶寶忙得雞飛狗跳。

南轅北轍育兒法.各有擅長武功

不管媽媽們是百歲醫師派,或是親密育兒派,周怡宏醫師和薛惠珍護理長都認同,育兒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家庭可以提供的資源也不一樣,當然也沒有百試百靈、一用見效的大絕招,重點是了解兩派育兒法適合怎樣的時機,還有不同氣質、個性的寶寶,再從中精選自己所需,並非一定要照著書中的方法做,相信大家都能在育兒路上走得更好。


周怡宏院長

現任/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經歷/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
   台北長庚醫院小兒科主任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美國貝勒醫學院德州兒童醫院研究員

薛惠珍資深護理長

現任/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資深護理長

經歷/新光醫院嬰兒室護理長
   臺安醫院嬰兒室暨嬰兒加護病房護理長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