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如廁練習有方法:觀念篇

如廁練習有方法:觀念篇

剛出生的寶寶,身體一切能力都在發展中,隨著年齡長大,肌肉漸漸成熟,理解力也在進步當中,可以訓練孩子戒尿布及如廁練習,然而,這些能力並非一蹴可幾,必須在家長循序漸進的引導下,慢慢讓孩子嘗試及學習,在教導孩子如廁之前,家長可以先做準備,並和主要照顧者取得共識,共同制定孩子的如廁練習計畫,讓寶寶跟尿布說bye-bye,學會自己上廁所!

【如廁練習的原則】

家長預先準備

上廁所是成年人每天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對從小包著尿布的嬰幼兒來說,必須在生理和認知能力漸漸成熟時,才能學會自己上廁所,家長們不需要操之過急,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定要學會的能力,也是成長必經之路,太過急躁反而會讓寶寶對如廁留下壞印象喔!

如廁練習開始的時機

剛出生的小嬰兒必須包尿布,因為他們不具有獨立上廁所的能力,不管是肌肉的發展和控制都還不成熟,馬偕醫院小兒科臨床心理師李佩珠表示,大概2歲以上的幼童,在理解能力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後,在開始做如廁的練習。

生理能力

如廁的步驟其實很多,以上大號來說,身體要能感覺到便意、脫褲子、坐在馬桶上、放鬆括約肌、擦屁股、穿褲子,最後還要洗手。對2歲的孩子來說,這些步驟沒辦法完全自己做,李佩珠心理師指出,這個階段的練習以戒尿布和自己到馬桶如廁為主。

在上廁所時,孩子的腿部要能做出蹲下、跨坐和站起的動作,小男生尿尿還要能準確的抓好生殖器、瞄準小馬桶再如廁,掌管尿意的膀胱和大腦,也必須能做忍尿和放鬆的反應。上大號也是一樣,bobo必須要知道如何放鬆屁股的括約肌,肚子用力解便等,2歲的孩子大部分已經擁有這樣的能力。

如廁練習最好和戒尿布同時進行,加上練習過程中可能有尿溼的情形,因此李佩珠心理師強調,最好在夏天進行如廁練習,孩子因為屁股感覺悶熱,會比較願意脫掉尿布,嘗試光著屁股或穿上小內褲,尿濕時也不容易著涼;冬天時衣服厚重、氣溫低,較不適合如廁練習。

認知能力

有些媽媽進行如廁練習時,會先告訴孩子:「如果想要上廁所,就告訴媽媽。」但bobo總是會尿濕了以後才跟媽咪說:「我尿尿了!」這時媽媽就很苦惱:「為什麼不能尿尿前就先跟我說呢?」李佩珠心理師表示,對孩子來說,可能還無法理解「尿尿前跟媽咪說」的前後順序,只知道「喔!尿尿要告訴媽媽。」表示認知還不夠成熟。

這時期的寶寶對認知的理解程度不同,家長可以先觀察寶寶懂得多少,如果孩子總是尿下去才說,或者沒辦法理解「上廁所要去坐小馬桶」,不見得是生理上不能控制,而是還無法理解家長的意思,建議爸爸媽媽多花點心思解釋,或者親自示範給bobo看,甚至等孩子大一點再進行練習,都是可行的方式。

媽咪的態度與準備

如廁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李佩珠心理師認為,只要孩子的成熟度足夠,很容易自然而然做到,不過也提醒家長,戒尿布和如廁練習要同步進行,而這些過程都需要很大的耐心,家長必須先做好練習的計畫,就能減少過程中與bobo的衝突,讓孩子順利學會自己如廁。

記錄寶寶的排泄情形

想了解寶寶的生理發展是否足夠成熟,李佩珠心理師提供一個觀察方法,媽媽可以挑一天讓孩子不要包尿布,換上學習褲或小內褲,記錄孩子尿尿和大便的情形,大概是幾個小時尿一次?什麼時間大便?如果發現孩子還是有尿意或便意就解放,整天滴滴答答的,沒辦法忍一段時間再一起排泄,就表示bobo的生理還沒有準備好,可以過一段時間再進行練習。

細心觀察‧bobo對如廁的感受

對成年人來說,想上大小號時就到廁所關起門來解決,是非常基本的生理需求,但對剛開始練習如廁的孩子,不一定是這麼一回事。李佩珠心理師表示,家長自己上廁所時,可以帶孩子一起到廁所,觀察bobo對廁所環境的反應,是害怕還是好奇,或者覺得很自然,讓孩子慢慢習慣「想尿尿、大便,就是要到這個地方來」。

很多家長會反應,bobo雖然已經順利戒除尿布,但就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小馬桶裡面「方便」,這可能是環境的因素所影響。李佩珠心理師指出:「很多孩子剛開始學上廁所會有一些怪癖,尤其是解便便的時候,有的非要在房間角落等隱密的地方;有的則喜歡明亮、熱鬧的感覺,還一定要有人陪,討厭廁所陰濕的環境。」

因此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對廁所的反應,來推測bobo可能較喜歡在什麼環境下如廁,並且多方嘗試,最重要的是,一開始要陪伴bobo和小馬桶建立習慣,帶他一起去上廁所,並從旁鼓勵、引導他。

善用輔具‧與孩子溝通

市面上有許多如廁練習用的輔具,像是學習褲、小馬桶或兒童用馬桶坐墊等,家長可有計畫的善用這些輔具。在進行如廁練習前,也必須先跟孩子溝通,這時bobo的認知能力已經開始發展,家長可以跟孩子「講道理」。李佩珠心理師表示,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天氣變得好熱,尿布會讓屁股不舒服,接下來我們不要包尿布,換成舒服的小內褲,如果你想要尿尿或便便,就來跟媽媽說,媽媽帶你去。」

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買自己的小馬桶,讓bobo自己試坐看看,挑選喜歡的款式,有的孩子上廁所習慣併攏膝蓋,就要買傳統型的圓型尿桶;有的則愛跨坐如廁,就可選擇前方有把手的小馬桶,有了自己挑選的如廁幫手,孩子會較願意在小馬桶上廁所。學習褲也是很好的輔具,鬆緊帶的設計讓尿液不容易外漏,萬一孩子尿溼時,只要更換學習褲,不會流得滿地都是,增加家長引導孩子如廁時的清理負擔。

耐心引導‧再接再厲

在如廁練習中,如果家長和bobo之間已經陷入僵局,例如:總是尿下去才說,媽咪擦地板擦到火氣都上來;或是怎樣都不肯脫掉尿布上廁所,甚至憋尿、憋大便,家長感覺無所適從,甚至會開始責備孩子。

李佩珠心理師強調,這時家長最需要的就是「耐心」,進行如廁練習之前,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需要一點時間,耐性的發揮很重要,必須重複地跟孩子溝通、示範。

如果家長的情緒實在到了臨界點,或是覺得很累無法再跟孩子「耗」下去,不如先暫停如廁的練習,等下個月再接再厲。李佩珠心理師認為,孩子的發展每個月都有差異,可能在認知或生理上不夠成熟,這個月做不到,下個月說不定就可以,因此家長不必急於一時,甚至下決心說:「好,這個月一定要成功!」造成親子兩方的壓力,況且台灣的夏天很長,若孩子現在真的做不到,就下個月再試試看,但媽媽必須跟孩子說明:「脫掉尿布和上廁所是一定要學會的事情,我們現在先暫停,之後再試試看。」讓bobo也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