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練習有方法:育兒Q&A
Q:最近我的孩子開始做如廁練習,但是戒不掉尿布,總要包著尿布大小號才安心,脫掉尿布就憋尿,要怎麼幫助bobo呢?
A:馬偕醫院小兒科心理師李佩珠:
在如廁練習時孩子會出現「尿濕型」和「憋尿型」兩種表現,前者通常是生理上還未成熟,後者則是心態上需要時間調整。如廁練習的第一步,就是戒掉包尿布的習慣,家長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如果2年來已經養成的習慣,突然要在短時間改變,對成年人來說也有點困難,因此剛開始不包尿布時,有些孩子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憋尿型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耐心,因為2歲的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識,對於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開始有惱怒和羞怯的情緒,因此開始使用學習褲或小內褲時,多少有尿溼的情形,有的孩子發現自己尿濕了一大灘,看媽咪又要換褲子、又要擦地板,覺得很生氣又難為情,就會開始憋尿,非要媽咪包上尿布才肯大小號。
建議媽媽可以先預估寶寶大概幾個小時會想上廁所,在該時間點先包上尿布,以免孩子憋壞了身體,其他時間則不包尿布,讓bobo慢慢習慣不包尿布的感覺,再逐步換上學習褲,如果孩子尿濕了,千萬不要給予負面的態度或語言,鼓勵他去上小馬桶,慢慢練習。
Q:雖然孩子現在已經習慣不穿著尿布,但總是在告訴我他想尿尿的同時,就馬上尿濕下去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A:馬偕醫院小兒科心理師李佩珠:
一般來說,尿濕是如廁練習的必經過程,但如果bobo有做告知的動作,但都是尿濕之後,或者告知的同時就解小便了,顯示可能在生理和認知能力上,還有更成熟的空間。
以問題中的孩子來說,他感受到尿意到告知媽咪,之間相隔時間太短,表示他還不能準確感覺生理的變化,可能是忍尿控制還做得不好;或是感覺到尿意的反應不靈敏,等到跟媽媽說的時候已經憋不住,一刻都不能等。這兩種都可能造成頻繁尿濕。
即使孩子已經尿濕了,可以讓他感覺尿濕褲子的感覺,並帶他到小馬桶旁邊,告訴他:「尿尿要在小馬桶裡面,不然褲子濕掉很不舒服!」觀察孩子多久會想上廁所,在尿濕前先帶他到小馬桶試著上廁所,如果成功就給予鼓勵,慢慢讓他了解上廁所要去小馬桶。若尿濕的情形重複發生,建議媽媽隔一陣子再進行練習,孩子的生理發展更成熟時情況會好轉。
Q:bobo最近的情緒起伏很大,也常會說不要,變得很難溝通,增加了做如廁練習的困難,為什麼會這樣呢?
A:馬偕醫院小兒科心理師李佩珠:
這個時期的寶寶非常「難搞」,是孩子小小叛逆的反抗期,甚至還有「Terrible Two」的說法, 2歲bobo的自我正在形成,只要看大人做什麼就也想自己做,意見很多、什麼都想自己來,事實上很多事情無法獨立完成,還是需要家長的協助。在自主能力成形時,孩子可能會遇到「我想自己做,為什麼做不好?」對於無法完成如廁訓練,除了大人挫折,小孩也很挫折這種惱怒的情緒,就會顯得特別難搞。家長要有多一點耐心,不妨先停下來,過一陣子再嘗試。有些媽咪為了如廁練習,和孩子的關係變得劍拔弩張,這並非好的現象,若為了引導孩子的生活常規,反而犧牲親子關係,那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