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用藥關鍵6問
案例分享:
3歲的安安,從小就患有氣喘病,這次放連假時,安安的媽咪希望可以帶他去香港玩,因此出國前就先就診看病,並請醫師開立支氣管擴張劑,但沒想到,安安出國後的當天晚上,服用藥物時覺得藥甜甜的,竟然就把整罐藥喝光光,過沒多久,安安就開始出現心悸、抽蓄的症狀,讓媽咪嚇得趕緊送到附近醫院掛急診!
Q1:究竟開封後的藥物可保存多久?
寶寶的腸胃尚未成熟,因此,很多媽咪經常會對寶寶藥物的保存期限有所顧慮,深怕寶寶一不小心吃到過期的藥物,容易傷害到腸胃,愛鄰診所院長張凱忻醫師表示,通常藥物開封後的保存地方很重要,應儘量將藥物擺放在陰涼處。
通常醫師開立藥物的最佳期限會在6個月以上,平常如果想讓藥物的保存時間久一點,建議放在防潮箱或冰箱中,才能確保藥物不會有明顯的變質,媽咪也應將藥物放在原本的藥袋或藥盒裡保存為佳,避免下次用藥時,缺少服用劑量說明,或是搞混藥效,家長需要特別注意!此外,雖然診所一般會開立至少6個月以上有效期限的藥物給病患,但是每一種藥的特質與保存期限都不相同,因此,家長應聽從醫師的醫囑、服藥指示及藥物保存說明:
.藥錠的保存
一般的藥錠,或者是屬於鋁鉑包裝的排裝藥物,只要是使用以上的正確保存方法,未開封的藥物在有效期限內服用也不會有問題,一般可存放半年以上。
.藥水的保存
寶寶經常會服用藥水,平日家長應該將藥水放置在冰箱中保存,若藥水已經開封過,最好在1~2個星期內用完,沒有用完的藥水也要丟棄。而尚未開封的藥水只要保存得當,則可擺放至保存期限。張凱忻醫師提醒家長,這一類藥物不可擺放在小孩隨手可得的地方,因為小孩很容易因為藥甜甜的,而一口氣就吃完。
.不宜保存的藥品
寶寶通常不喜歡吞食藥錠,因此,醫師多會開立藥粉,但藥物經過磨碎後會較容易受潮,不宜保存。此外,有些藥品是特別不好保存的,像抗生素的保存方法就要多注意,否則很容易會變質。張凱忻醫師說,有些抗生素是屬於玻璃瓶裡放有藥粉,再加冷開水把藥粉泡到某種程度再服用,只要保存的方法不好,藥物就會在1星期內變黃,這樣代表藥物已經變質了,不再適合病患繼續使用。
Q2:未開封的藥可保存多久?上次感冒看診拿的藥,可以再繼續讓寶寶服用嗎?寶寶未吃完的藥應如何處理?
張凱忻醫師表示,一般未開封的藥物,就以包裝上的保存期限為主,媽咪應特別注意藥品註明的保存方法及保存期限,建議在指定期限內用完,否則要藥品會隨著時間變質、失效,如果藥物已經過期,那麼藥效也會減退,通常服用也無治療效果了!張凱忻醫師指出,寶寶容易感冒,很可能才剛恢復,一不小心又被感染,如果之前的藥未服用完畢,只要沒有過期,短時間內服用是不會有任何傷害,能先應急使用,但像含益生菌的藥品,即使保存在冰箱,也會揮發它的活性,不建議再繼續服用,而且寶寶每次感冒的症狀不盡相同,建議媽咪還是要再次回診就醫!
至於沒有吃完的處方藥,張凱忻醫師表示,最妥當的處理方式是交到醫療院所以醫療廢棄物的方式丟棄,避免造成環境汙染。有些藥物像抗生素及類固醇等,比較容易造成環境汙染,而抗生素若不當丟棄,經由環境的篩選,可能會增加細菌裡的抗藥性。至於媽咪也會常問到「空藥瓶或藥杯可否直接丟掉?」張凱忻醫師表示,使用過的空藥瓶或藥杯,皆屬於一般廢棄物,所以媽咪可以自行丟棄!
Q3:哪些藥物家長可自行判斷使用或自行備藥?注意事項?
建議媽咪可自備「退燒藥」,不過一般市面上退燒藥,多屬於成人使用的藥物,寶寶的退燒藥須請小兒科醫師開立,目前寶寶使用的退燒藥,分為藥水型、塞劑型,媽咪可準備退燒藥水1瓶、塞劑 2~3顆,預防寶寶半夜發燒時服用!
不少媽咪會選購鈣片、維他命給小孩使用,這些產品媽咪可自行判斷使用,但不可將大人用的維他命給小朋友使用,易有過量的問題,因為各種維他命有不同適應症及建議劑量,應詳細看使用說明書。至於媽咪常會買兒童鈣片,建議儘量由飲食中攝取含鈣的食物,如牛奶、豆類,若飲食均衡,也不需要多服用鈣片、維他命等保健品。
寶寶退燒藥如何使用?
嬰兒體溫37度還不算發燒,若體溫測出37.5~38度,才算體溫偏高,媽咪可以試著掀開衣服、棉被散溫,若半小時後,體溫還持續不降、寶寶活動力不佳,建議就醫治療,服用醫師開立的感冒藥。媽咪要注意寶寶吃退燒藥應注意服用的時機和劑量,寶寶的退燒藥水和退燒塞劑不能同時使用,通常寶寶吃完感冒藥,過1小時後,仍無退燒,且在38度以上,可服用「退燒藥水」,1小時後,還是持續在39度以上,則建議使用肛門塞劑型的退燒藥。如果寶寶發燒,活動力仍佳,媽咪不需過度擔心,不過若出現熱痙攣、抽蓄,就要趕快就醫。
感冒服藥可以殺死病菌?
很多媽咪以為感冒吃藥就能殺死體內的病毒,這是錯誤的,事實上,感冒恢復是人體免疫機制的結果,醫師給藥在於減緩寶寶的不適症狀,並非消除病菌,服藥主要能讓身體舒緩、好好休息,開啟免疫系統機制。
Q4:如何餵食嬰幼兒藥品?
張凱忻醫師表示,基本上,嬰幼兒不適合強行灌藥,若方法不對,容易嗆到,或有嘔吐症狀,建議餵食藥物準則如下:
- 最好有2位大人可以餵藥,1位將寶寶放在膝上,支撐及固定他的頭部,另一位大人餵藥。
- 餵藥時,使用有刻度的滴管或針筒型給藥器。
- 餵藥的大人,一手以壓舌板先輕頂寶寶舌尖,在寶寶欲發出聲音時,將藥物灌進嘴巴,寶寶就會順勢吞下。
- 一次給予少量藥品,避免哽塞。
- 避免在喝奶時間給藥,預防嘔吐情形發生。
以飲料、甜點混和餵藥,會影響藥效嗎?
一般會建議以開水服用,若希望增加甜度,吸引寶寶服用,可另外加點果糖,或是服用前,給予餅乾、糖果,不僅讓寶寶比較容易吃藥,也不會影響藥效,但要避免加入牛奶、葡萄柚汁混合餵藥,會造成營養成分與藥物混合,而有藥物反應,或嚴重影響藥效!
Q5:寶寶吃了藥卻吐出來,怎麼辦?
寶寶吃了藥卻吐出來,媽咪是否再補一次劑量,需視其服藥後的時間及藥品特性而定,不同藥品的建議不同。張凱忻醫師表示,基本上,寶寶吃了藥,如果只是吐一小口,不需要特別補充劑量,但若是大吐的情況,則可選擇補餵一次劑量。吃了藥馬上吐出來的話,藥品尚未由腸胃吸收進入人體,此時可先安撫寶寶的情緒,給予少量食物或飲料改善藥品的味道,可利用滴管或針筒型口服給藥器輔助,待安撫情緒、適時鼓勵及幫助後,即可重新給寶寶服藥。
張凱忻醫師進一步指出,要避免寶寶吃藥後嘔吐的情況,和餵藥時間、選擇藥物有關,建議媽咪可在吃飯前半小時餵藥,並選擇寶寶比較喜歡的藥,像是甜甜的藥水,仍在哺餵母乳的媽咪,則要調配餵奶及餵藥的時間,最好在餵奶前或餵奶後的半小時~1小時,再餵食藥物,寶寶較不會有噁心或嘔吐的情況!
Q6:如何判斷寶寶吃藥是否會過敏?若有誤食藥物,該怎麼處理?
基本上,如何知道寶寶有沒有藥物過敏的反應,就是觀察寶寶吃完藥後,是否出現嘴巴腫脹、身體癢等過敏反應,若有過敏反應,必須立即停藥,並將藥物帶至原醫院回診,向醫師確認是何種藥物,家長也要記下寶寶容易過敏的藥物
,避免下次醫師重複開立!不過,有時候寶寶服用藥物不會有立即的過敏反應,會在服用3~4次後才出現症狀,媽咪要特別留心!寶寶若是貪玩,誤食不明藥物,最好儘快就醫,並將剩餘的藥品、外包裝、藥袋、容器或嘔吐物保留,交由醫護人員進一步做分析判斷。
寶寶可以服用暈車藥?
一般而言,2歲以下的嬰幼兒不容易發生暈車的情況,因此不需要服用暈車藥,如果嬰幼兒真的需要服用暈車藥,建議請醫師開立藥物。暈車藥是一種抗組織胺,通常會建議12歲以上的小朋友才能服用,如需使用,可再出發前半小時,讓他們服用,劑量請參考說明書。
挑選成藥的注意事項
1.媽咪要先看標示是否能讓寶寶服用。
2.檢查藥物是否快過期或是已過期。
3.服用前須看說明書,了解服藥時間、劑量及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