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常見4大胎盤問題,遇到不心慌,務必按時產檢
台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任郭成興指出,胎盤由羊膜、葉狀絨毛膜與基底蛻膜所組成,從胚胎與子宮壁相連處開始發展,並一直不斷地擴展,直到20週時為止。20週後,胎盤會增厚,但不再加大。妊娠期間,胎盤主要做為母體與胎兒間的轉運站,將母體的養分及氧氣送給胎兒,並將胎兒的肺臟、腎臟、腸胃道所產生之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謝物傳回母體的血液中代謝。他補充,「母體的血液與胎兒的血液並無相通,而是藉由滲透作用進行交換」。
另外,胎盤還擁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產生各種胎兒生長及懷孕進行所需的數種激素及酵素,如雌激素、黃體素與胎盤素等荷爾蒙皆由胎盤局部分泌後提供給胎兒。因此,母親若抽菸、吸毒、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問題,皆會對胎兒健康造成影響。
小心!胎盤擋不住德國麻疹病毒
為了保護胎兒,胎盤會過濾有害物質或細菌病毒,不讓胎兒受到影響,不過,郭成興醫師表示,仍有極少數的病毒,如德國麻疹病毒,若孕婦感染後,容易透過胎盤傳染胎兒,可能造成死產、自然流產,或胎兒主要器官受損。他提醒,「如果女性沒有抗體,最好於懷孕前施打疫苗;即使此一孕期安然度過,也建議產後半年內儘快接種疫苗」。
常見的4大胎盤問題
胎盤確保了胎兒在媽媽子宮裡的生長發育,而分娩結束後,胎盤的作用也跟著結束。不過,若在分娩前即出現一些狀況,可能對於母體與胎兒的健康造成影響。
問題1.前置胎盤
郭成興醫師指出,前置胎盤依照胎盤與子宮頸口的相對位置,大致分為四種:
他說,古代生產死亡率高,多因前置胎盤所致,由於過去沒有超音波檢查,無法得知產婦的胎盤位置,當有前置胎盤的狀況時,就堵住胎兒的產出或造成胎盤出血,很容易成為讓產婦致命的主因。如今,「藉助超音波,約可在妊娠28週時確診是否有前置胎盤」。郭成興醫師解釋,正常懷孕時的胎盤,應是附著在子宮的上段,懷孕時,「子宮頸下段」會隨週數增長,原本位置較低的胎盤也會隨週數增加而上移,約到28週時才會停止上移。這時,胎盤的位置若是低到靠近或蓋住子宮頸口的話,就是「前置胎盤」。但他補充,「胎盤位置偏低,未必就是前置胎盤」。
症狀
反覆出現無痛性的陰道出血為主要症狀。郭成興醫師提醒,孕期即使是少量出血,也不能輕忽,必須就醫檢查。
處理
郭成興醫師表示,因每個人的出血時間點不同,「避免子宮收縮,盡力安胎以撐到滿36週為第一目標」,然而,這需要取決出血狀況:
.持續性的出血但血量不大時:危險性還在可接受範圍內,「當血紅素偏低時,則要給予輸血,並預防感染指數上升」。
.若出血量大且控制不佳時,或胎兒已有窘迫現象,則要考慮是否立即進行剖腹生產。
若妊娠已滿37週,胎兒發育已成熟,即使母親無休克症狀,胎兒心跳也無窘迫現象,可考慮立即進行剖腹產,以降低之後突然發生大出血的風險。
由於前置胎盤容易出血,並合併子宮下段收縮不良,而造成胎盤娩出後又大量出血,術前一定要做好防止和搶救出血的一切準備,郭成興醫師提醒,「一定要慎選生產醫院,確保供血沒有問題」。
問題2.植入性胎盤
正常情況下,胎兒出生後30分鐘內,胎盤會自動與子宮壁分離。郭成興醫師指出,「若發生植入性胎盤,即胎盤不正常侵入或穿透子宮肌肉層,於自然產或剖腹產後無法順利將胎盤正常剝離娩出,將會造成大出血而危及母親生命」。
他解釋,「就像植物的根深入土壤一樣,胎盤深入子宮肌肉層,或是穿透子宮」,依照胎盤和子宮壁密接的程度,可分成:輕度的「沾黏性胎盤」、中度的「穿入性胎盤」、嚴重的「穿透性胎盤」。郭成興醫師補充,有時胎盤不只穿透子宮,還包住了膀胱或其他臟器,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增加處理的困難度。
他指出,植入性胎盤的情況常發生在前胎剖腹生產而這一胎有前置胎盤的孕婦身上,以往的發生率約幾萬分之一,發生機會不算高,但現在卻有增加的趨勢(1/533)。主要原因在於剖腹產率上升,或曾做過流產手術及子宮肌瘤切除手術,都是可能增加植入性胎盤發生的機會。郭成興醫師解釋,因為子宮有傷口,癒合狀況不佳,留下傷口間隙,當受精卵著床時容易跑進這有缺陷的肌肉層,而引發植入性胎盤。
症狀
比起前置胎盤可在28週從超音波檢查得知,郭成興醫師無奈的說,「植入性胎盤的主要症狀是『寶寶生出來了,胎盤卻出不來』」,當大出血狀況無法受到控制時,可能危及產婦的性命,他指出,「不只羊水栓塞,這也算是婦產科醫師的夢魘」。
不過,隨著超音波儀器的精進,運用杜卜勒超音波血流測量,觀察胎盤的血流狀況,或是透過核磁共振,大部分的植入性胎盤可在產前診斷出,而給予適當之術前準備。
處理
傳統方式多直接切除子宮,以保住產婦的性命,不過,從此也失去了生育能力。郭成興醫師指出,「現在臨床處理這類狀況,不只要保命,產婦也多希望能保住生育能力」。他曾經碰過產婦知道自身的狀況後,只對他說一句話,「無論如何請幫我保住子宮」。
當然,若能事先掌握產婦有植入性胎盤的狀況時,要同時保命、保子宮是有機會的。在寶寶取出後,進行「子宮動脈栓塞術」,控制產後出血程度;至於胎盤則先留下,給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所引發的敗血性休克,待產婦的生命跡象穩定後,再注射化學藥物讓胎盤慢慢萎縮、剝離。
他補充,產後出血不止時,可透過「子宮內水球填充術」加壓止血,以穩定控制出血量。郭成興醫師解釋,「子宮就像一條大橡皮筋,未懷孕前只有拳頭大小,懷孕被撐大如西瓜,正常狀況可藉由子宮收縮的力量,壓迫如食指般粗細的血管,以達止血效果」,但是當子宮無法正常收縮以止住出血狀況時,將水球置入子宮後注水,把水球撐大以壓迫子宮的出血點,有助減緩出血。
偏鄉醫療.步步驚心處理緊急狀況
有「後山」之稱的台東面積幅員廣大,卻只有三家醫院與三家診所提供產檢與生產服務,接生醫師人手有限,所要面對的狀況卻是「百百種」。郭成興醫師表示,由於不少孕婦礙於交通不便,而未能按時產檢,所以,醫師並無法完全掌握母胎狀況,常常出現產婦到院不久就快要生了的狀況,這讓負責接生的醫師可說是「步步驚心」,因為面對狀況不明的產婦,萬一出現像前置胎盤或植入性胎盤所引起的產後大出血,往往一個措手不及,後果將不敢想像。他曾經就碰過產婦產後大出血,為了止血,他花了12個小時,為產婦共輸了10,000c.c.的血。
郭成興醫師說,「產科醫師就像走鋼索,壓力實在很大」,尤其在面臨生產的各種突發狀況,即使盡力發揮專業,也未能預知結果如何時,該怎麼頂住來自家屬責難的壓力,有時更是對產科醫師的嚴苛考驗!經常從死神手中搶救生命的他說,「真不敢回想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雖然慶幸自己在民風淳樸的台東行醫,比起其他縣市,醫病關係堪稱和諧,但未來是否仍能一如往常,他不知道,唯有盡力做好一切!
問題3.胎盤早期剝離
在胎兒出生前,胎盤出現剝離的現象,稱為「胎盤早期剝離」,多在懷孕後期發生,也可能在20週之後的任何時間發生。郭成興醫師指出,「自發性的發生率約百分之一到二」,至於可能危險因子包括:先前有胎盤早期剝離史、早產、早期破水、子癇前症、慢性高血壓、多胞胎、羊水過多、抽菸、年齡較大等。另外,「在遭遇強烈外力撞擊下,也可能引發胎早期剝離」。
他表示,當胎盤和子宮間的緊密連繫被破壞,產婦會因此出現產前出血,當母體的血氧濃度低到無法供應胎兒,將會危害胎兒的健康,如造成胎兒缺氧、窘迫等,是「胎死腹中」常見的原因之一。
症狀
突如其來的劇痛(小心!與規律的疼痛不一樣)與出血;子宮持續收縮、有壓痛且變大變硬;嚴重者甚至會造成休克。而出血狀況則分為三種,郭成興醫師解釋如下:
.外在型:因有陰道出血狀況,且子宮肌肉受到胎盤出血的刺激,導致子宮收縮的現象,因此,大多數孕婦都會察覺出血及腹痛,若適當處理治療,大多可以母子平安。
.隱藏型:出血積存在胎盤和分離的子宮壁之間,無法直接由子宮頸流出。通常孕婦不自覺,卻已陷入危險中。若未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置,很有可能造成胎死腹中,而孕婦易失血過多導致休克,甚至凝血功能障礙而死亡。
.混合型:隱藏性出血到達一定程度時,血液衝開胎盤邊緣與胎膜而外流。
處理
依據胎盤剝離的嚴重程度而定,透過胎兒監視器,掌握胎兒與母體狀況,輕微的剝離可能只需要住院觀察一段時間;嚴重程度者,則可能需要對母親做急救治療,以及經由剖腹提早生產。
問題4.胎盤鈣化
郭成興醫師請準媽媽放心,「胎盤鈣化雖然是一種自然的成熟老化現象,卻不等於『老化』或『退化』」,千萬不要一聽到「胎盤鈣化」,就以為「要去催生」了。他強調,「胎盤鈣化並不影響胎盤功能」,目前認為胎盤鈣化的地方在基質,而基質不影響養分及氣體的交換及輸送,所以,胎盤鈣化和胎盤功能並無直接相關性,「當然也不致影響胎兒的發育狀況,除非是過期妊娠且鈣化程度嚴重,才表示可能要催生」。通常胎盤鈣化程度嚴重,並合併有羊水過少或其他異常病徵時,可能代表胎盤功能不全,為了胎兒安全,就必須考慮催生。他笑稱,「胎盤出現鈣化,代表孕婦攝取的鈣質夠多」。
症狀
胎盤鈣化不會讓孕婦出現症狀。之所以被發現,多是從超音波上白色的亮點觀察而得。
處理
一般而言,表示鈣化的亮點是均勻分布在胎盤上,若白色亮點有集中特定區塊,通常可能是其他較嚴重的胎盤問題,如胎盤出血、栓塞等,但只要集中的區域小於胎盤的5~10%,都是可接受的範圍。
若要確定胎盤功能是否良好,則需進一步用都卜勒超音波看出胎盤的血液循環狀況,只要胎盤的血液循環良好,且胎兒心跳及活動正常,準媽咪都不需擔心胎盤鈣化帶來的影響。
關於胎盤功能的檢查
郭成興醫師指出,胎盤功能可透過以下3種檢查方式:
1.胎心音監測
為準媽咪裝上胎兒監視器,監測子宮收縮、胎兒心跳頻率與胎動次數等。當胎動出現時,有胎心加速變化即屬正常反應,也代表未來一週內的胎盤功能健全。
2.超音波檢查
檢查內容包括胎兒重量、羊水量多寡,了解胎兒與胎盤的狀況。必要時,如針對羊水過少、胎兒生長遲緩等情況,再以「都卜勒血流評估(Doppler)」測量臍帶血流供應狀況。〈推薦閱讀:胎兒生理評估〉
3.自我胎動檢查
更多時候,還是需要孕婦自我進行胎動檢查,郭成興醫師指出,在孕婦可在用餐後、睡前等胎動最為明顯的時期進行檢查,並加以記錄,「一個小時內至少感受到三次的胎動」,如果沒有感受到胎動,則要儘快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推薦閱讀:胎動.小生命這樣刷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