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母胎醫學為孕產安全把關

母胎醫學為孕產安全把關

生產雖然是自然的一件事,不過,仍存在不可忽視的風險,過去,對產科醫師而言,產科的「急重危症」發生時,宛如夢魘;如今,醫學進步,產科醫師可藉助儀器與經驗盡力控制情況,不致讓情況糟到難以收拾的地步,只是在產科醫師努力的過程中,最需要的還是產婦與家屬的信任!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鄭博仁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產科的急重危症之發生率有下降趨勢,但現代人生得少,重視程度則是與日俱增,如果有此狀況發生,一般人認為產科醫師化險為夷是應該的,若結果沒能盡如人意時,往往就容易演變成『醫療糾紛』」。

母胎醫學日益夯

因此,孕產安全愈來愈受重視,鄭博仁醫師表示,「對產科而言,現在最夯的就是母胎醫學』」,這是以周產期醫學為核心,強調重視胎兒在子宮內時期的各種疾病之生理狀態與高危妊娠疾病的關係,包括各種出生缺陷的產前診斷,妊娠期重要併發症及合併症的預測和管理,甚至進行子宮內胎兒治療等等。他強調,為避免急重危症的發生,可透過3P加以預防:Predict(預測)、Prevent(預防)、Prepare(準備)。

簡單來說,即針對有病史或前一胎孕產史有狀況的孕產婦,藉由實驗數據、理學檢查與影像數據掌握可能發生的狀況,並為生產做好萬全準備,鄭博仁醫師表示,「狀況不同,所要採取的策略也不盡相同」。

可預估的異常狀況‧做好準備

其實不少的生產狀況可以透過產前檢查預測得知,鄭博仁醫師舉例如下:

˙前置胎盤:約可在妊娠28週以超音波的影像檢查,並輔以前一胎的生產史(如了解剖腹產的原因),確認前置胎盤的狀況為何,以做好開刀前的準備,包括針對出血的預防和搶救。

˙植入性胎盤:過往,多是在寶寶生出來了,胎盤卻出不來,且有大出血狀況,才驚覺是「植入性胎盤」惹禍,當出血狀況無法受到控制,往往可能危及產婦的性命。然而,隨著超音波儀器的精進,產前可運用杜卜勒超音波血流測量,觀察胎盤的血流狀況,或是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大部分的植入性胎盤可在產前診斷出,鄭博仁醫師指出,「針對胎盤侵入肌肉層的深度與出血的狀況,還有產婦對保留子宮的意願,採取不同的開刀策略:如同意拿掉子宮,剖腹產時會避開胎盤的位置以進行子宮切除;如果要保留子宮,則考慮採取子宮局部切除或施行『子宮動脈栓塞術』」。

鄭博仁醫師提醒,對於前胎剖腹生產而這一胎有前置胎盤的孕婦,產科醫師需要特別留意是否有「植入性胎盤」的潛在風險,並做好風險控管,如「建議孕婦轉診至有急救設備與供血無虞的醫院生產」。

˙子癇前症:往常診斷孕婦有子癇前症,是從高血壓,且伴隨水腫、蛋白尿的狀況確認,有這些狀況的孕婦即會列入「高危險妊娠」並定期追蹤;如今則可在第一孕期(妊娠11〜14週)透過子宮動脈血流量測與抽血檢查,篩檢出是否為發生子癇前症的高危險群。

由於子癇前症是一種因懷孕而引起的疾病,當胎兒出生,特別是胎盤娩出後,臨床症狀就會逐漸減緩、消失,因此,對產科醫師而言,何時讓胎兒出生是一項嚴苛的考驗;同時,繼發於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目前仍然是導致子癇前症孕產婦死亡的最主要病因,「為避免從『急』、『重』症轉成『危』症,必須將產婦的血壓控制好,並在狀況出現惡化前,及時轉診至醫學中心」。

˙其他「肺栓塞」仍是孕產婦死亡的主因之一,且致命的肺栓塞並不僅發生於剖腹生產過程,而在任何孕期都有可能出現,他提醒,「當孕產婦主訴急性胸痛,往往需要立即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以排除「肺栓塞」的可能;一旦診斷出肺栓塞,且及時給予適當的抗凝血治療,將可降低患者致命的機會。

另外,鄭博仁醫師指出,根據已開發國家的統計數據,「周產期心肌症的發生機率有增加趨勢,也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主因之一」,這是指懷孕生產前後所發生的心臟疾病,容易發生在生產前兩至三個月及產後五個月,雖然發生機率不高,仍需要孕產婦多加注意。若有呼吸困難、昏厥、心悸(尤其是摸到很快速的心跳或是不規則的心跳)、胸痛、咳嗽出現帶血的痰,或晚上平躺時即會乾咳或喘不過氣等症狀,一定要積極就醫並會診心臟內科醫師加以評估與檢查。

植入性胎盤發生機會呈增加趨勢

植入性胎盤以往的發生率不算高,但現在卻有增加趨勢。主要原因在於剖腹產率上升,或曾做過流產手術及子宮肌瘤切除手術,這些都是可能增加植入性胎盤發生的機會。因為子宮有了傷口,如癒合狀況不佳,留下傷口間隙,當受精卵著床時,容易跑進這有缺陷的肌肉層,而引發植入性胎盤。

無法預估的異常狀況‧遵循標準作業流程

鄭博仁醫師指出,與可預估的異常狀況相比,生產時無法預估的意外就需要啟動緊急醫療的「標準作業流程」處理。即使面對發生機會不高的生產意外,「若能處理得當,將能降低最壞狀況的程度」。

他以令人聞之色變的「羊水栓塞」為例,因完全無法預估,自然也無法有效預防,雖然「羊水栓塞」一直是令產科醫師揮之不去的夢魘,不過,若是發生在醫療設備齊全、有經驗的整合醫療團隊之大型醫院,可及時處理羊水栓塞引起的休克症狀,包括產科醫師先進行CPR的急救,甚至透過心臟外科的協助安裝葉克膜(體外維生循環系統),暫代心肺功能以維持患者的生命;對於產後出血,則可依醫院的「大量輸血臨床流程」運作,後續並送往加護病房照顧,鄭博仁醫師強調,「若是一切處理得當,仍有機會救回垂危的性命」。

診所做好及時轉診

不少選擇在診所生產的孕婦可能會想,「都是婦產科醫師,為何診所無法處理這些複雜的狀況」,鄭博仁醫師解釋,「處理緊急狀況需要的是團隊作業,如充分供血的血液銀行設施、專業麻醉支持、及跨科別的專業醫師支援,診所的問題在於人力與設備不足,並非專業度不夠」,他補充,「發生意外狀況,診所醫師會努力控制產婦的狀況,並在狀況惡化之前,緊急轉送適合接手的醫院」。

不過,他提醒孕媽咪,如果自身屬於妊娠高危險群時,產前經產檢醫師評估建議轉到高危險妊娠的周產期照護中心生產時,不要覺得轉診麻煩而不接受醫師建議,等到發生狀況時才緊急轉診,容易增加風險所帶來的影響程度。

積極檢討死亡個案

鄭博仁醫師表示,國內目前並未針對產婦死亡的病因進行通報管理,「這部分的表現的確遜於許多歐美國家,甚至中國大陸地區。以中國大陸為例,發生孕產婦死亡案例,是死亡一個,報一個,且是從地方、省到中央,層層往上報,這樣做可確實掌握造成產婦死亡的原因,並針對治療處理積極檢討改進,並建立處理規範,讓大家得以有遵循的『標準作業流程』,以進一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做好風險管理4 Steps

鄭博仁醫師指出,「大部分的產婦生產是屬於低風險,約有百分之五的生產則屬於高危險妊娠狀況」,如何區分風險高低?

Step 1定期產檢:產科醫師藉由產前檢查評估孕婦與胎兒的狀況,因此,依據「媽媽手冊」的產檢時程按時接受產檢,是每一位孕婦都要確實做好的基本功課。

Step 2了解風險:他表示,風險分別來自母體與胎兒,包括母體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齡生產;胎兒則是染色體或肢體的異常,建議孕媽咪應接受專業建議,適時接受必要的特殊檢查,並由專業醫師提供充足的資訊且與之討論。鄭博仁醫師表示,醫師多會把最好與最壞的狀況告知孕婦,以做好心理準備,並透過充分討論將有助於建立雙方的共識,在緊急時刻做出最有利於媽媽與寶寶的選擇。

Step 3自我管理:若有妊娠高血壓及妊娠糖尿病,孕媽咪應做好體重與飲食的自我管理,「若管理不佳,將容易變成急重危症的患者」。

Step 4產兆警覺:鄭博仁醫師提醒,當產兆有異時,如胎動減少、肚皮硬如石或早期破水等,應儘快以電話與醫院產房聯絡或直接跑產房,「這有如孕婦的24小時急診室,隨時處理孕婦的緊急狀況,不讓狀況變得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