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注意!嬰幼兒常見尿路感染

注意!嬰幼兒常見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常見於嬰幼兒的疾病之一,症狀不明顯且不易被察覺。身為父母,除了多理解疾病的狀況,掌握就醫時機外,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減輕和預防寶寶受到感染的機會呢?

根據研究報告,3%~5%的女孩和1%的男孩,曾經有尿路感染;而在第一次就被診斷出受感染的年齡方面,女寶寶在三歲左右,男寶寶則在一歲以前。在整體感染比例上,一歲以前,男性是女性的3~10倍;一歲以後,女性是男性的10倍,這與女性的尿道較短有關。

主因:尿路逆行感染

詠馨婦幼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吳世文表示,造成嬰幼兒尿路症狀的感染途徑,大約90%以上,是經由尿路逆行上去,而這也是導致嬰幼兒尿路感染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他也說明,從生理結構到生活習慣,都可能存在著細菌致病的因素,促使嬰幼兒的罹患率偏高。

1.免疫系統尚未成熟。

2.包皮過長,易窩藏細菌,清洗不易。

3.生殖部位常清洗不乾淨。

4.合併有尿路先天結構異常。

5.排尿或排便的習慣不良。

易感染的好發族群

包尿布的寶寶:由於長時間接觸到排泄物,清潔不乾淨時,就會受到感染。

尿路先天結構異常:如腎臟、輸尿管、膀胱或尿道發育異常,有阻塞、逆流等問題,影響尿液排空狀況,感染機會相對提高許多。男寶寶或女寶寶都有可能;但大一點的話,小女生比較常見,這與尿道較短有關。

包皮過長:男寶寶清潔不注意時,易受細菌感染。

3疾病.尿路感染所導致

一旦寶寶的尿路受到感染,通常會引發下列三種狀況之一(部分可能會合併發生)。吳世文醫師表示,有些罹病的寶寶會有痛感和不舒服,縱使難以言語表達,但也會透過某些跡象表現,提醒父母不妨多留意和觀察。

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

原因:在泌尿系統上端的腎臟相關部位,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炎。由尿道、膀胱而上行感染的機會偏多,進而侵犯到腎盂、腎臟本身。

症狀:新生兒可能有黃疸現象;其他如腹痛、腰痛、發燒、倦怠、噁心、嘔吐、腹瀉、躁動、吃不好,都是常見的狀況。

膀胱炎(cystitis

原因:膀胱位於泌尿系統的下段位置,通常會由肛門的細菌進入,並沿著尿道往上,逐漸侵犯到膀胱,使其受感染而發炎。

症狀:大多有頻尿、小便會痛、急迫尿、尿失禁、惡臭尿、恥骨上痛等狀況。

無症狀細菌尿(asymptomatic bacteriuria

吳世文醫師表示,此疾病發生機率並不高,且幾乎沒有症狀,因此就算得到,也很難被觀察出來。

基本檢查.初步診斷是否感染

一旦察覺寶寶有疑似症狀,由父母帶來就診時,通常醫師會先詢問病史(是否發生過類似症狀、家族病史等),之後再幫寶寶進行基本檢查,以便進一步確認尿路是否受到感染。

感染菌種:吳世文醫師表示,通常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菌種,75%~90%為大腸桿菌,大多來自於糞便;此類菌種多存在肛門附近,常上行感染到泌尿系統。

採集方式:針對五歲以下嬰幼兒,最常以「貼尿袋」來收集尿液;若是新生兒或病情較嚴重者,一般多建議採取恥骨上的膀胱抽取或導尿來收集,且最好能再詳細檢查過較好。至於較大的幼童,則可像成人一樣,在尿道周圍做徹底消毒後,再取中段小便做檢查即可。

檢查內容:「尿液常規檢查」及「尿液細菌培養」,是常見的兩項基本檢查。吳世文醫師說明,透過常規檢查,如發現尿液中含有超過標準量的白血球,代表有膿尿,受到感染;然而,若尿液未出現膿尿現象,並不能認定泌尿道沒有受感染,此時應進行尿液的細菌培養,以便進一步確認感染的可能性。

 

搭配臨床檢查.有助於確診

在做完尿液常規檢查、尿液和血液的細菌培養後,接下來會根據每個嬰幼兒的狀況,進行數項的臨床檢查,以確診並提供合適的治療方式。

1 超音波檢查(renal ultrasonography

第一步,主要是針對膀胱、腎臟、輸尿管做超音波檢查,觀察是否有生理構造方面的異常,例如大小、周邊組織、是否有異常腫塊等等。

2 腎臟核子掃描(DMSA

這也是固定的檢查之一,藉由使用一種帶有低輻射的藥物(可結合於腎臟皮質細胞),掃描出腎臟是否有「缺損」及「疤痕化」產生,進而能確定腎臟是否感染、發炎。

3 排尿性膀胱尿道攝影術(VCUG

此為「尿液逆流檢查」,主要可看出膀胱輸尿管逆流,也能夠觀察膀胱和尿道的生理狀況。吳世文醫師表示,如果是小於五歲或有反覆尿路感染的嬰幼兒患者,一般會建議加做此項檢查,以確定有無結構的異常。

4 經靜脈注射腎盂攝影術(IVP

透過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入水溶性的顯影劑,促使腎盂、輸尿管與膀胱等處顯影,以便於檢查,主要能檢查出尿路系統方面是否有任何結構的異常。

5 排泄性腎功能檢查(diuretic renography

顧名思義,這是一項針對腎臟功能的檢測。但吳世文醫師表示,除非經前面的檢查,發現狀況滿嚴重的(如蛋白尿、逆流、水腫、其他異常等),加上家族有相關病史,否則一般很少會做到此項檢查。

對症療法.改善感染現象

透過種種檢查,可以幫助醫師進一步了解,寶寶是否有尿路感染的狀況,以及導致的原因;如此一來,才能夠給予適當的治療,幫助改善不適。

開刀.矯正異常

吳世文醫師表示,根據相關研究,約有14%~47%新生兒尿路感染,合併有泌尿道畸形;尤其針對小於五歲或反覆感染的患者,醫師多建議必須做影像學檢查(如尿液逆流檢查),評估確定有無結構異常,其中只有極少數病人需要開刀矯正。

抗生素.預防病況

如果是單純的膀胱炎等感染,醫師會根據個人情況,開立合適抗生素,父母可在家幫寶寶口服即可。此外,某些膀胱輸尿管逆流的病人開刀並非優先考量時,醫師會開立預防性抗生素(一般抗生素治療的1/3劑量),預防病況發生。

療程要完整.定期回診

一提到抗生素,難免會有父母擔心抗藥性的問題。對此吳世文醫師表示,有些會產生抗藥性的狀況,大多是因為治療時間不夠長、沒有讓該療程完成的關係,父母心急,覺得效果似乎不明顯,而很快地想改變方式,其實這些都對感染狀況的改善幫助不大,還可能延長治療時間。

此外,他也提醒父母,在寶寶接受治療期間,務必定期回診,讓醫師追蹤狀況;必要時,醫師也會視情況再次幫寶寶做尿液細菌培養,了解使用的抗生素是否有效,以決定後續療程的安排,甚至可能需要轉診到小兒腎臟科。

妥善照護.降低復發率

由於尿路感染好發於嬰幼兒時期,並且容易復發。因此,吳世文醫師建議,從飲食、清潔、上廁所等生活習慣開始做起,自然就能減少再度感染的機會。

1.治療後,定期回院複診,追蹤尿液檢查。

2.平日攝取足夠的液體,小寶寶是母乳(或配方奶),大寶寶可適時補充水分。

3.鼓勵生病寶寶多喝水、多排尿。

4.女寶寶的會陰部要維持清潔;大便後,宜從尿道口往肛門的方向擦拭乾淨。

5.男寶寶的包皮是否過長、包皮內和龜頭是否藏汙納垢,都必須每天觀察(如輕輕地往後推、翻開、搓揉等清洗)。

6.減少寶寶坐浴機會,也避免非必要的肥皂等沐浴品,直接刺激尿道、膀胱等處,以降低上行感染的機會。

7.多攝取果汁(如蔓越莓汁),可酸化尿液,進而減少細菌在泌尿道中生長,降低感染機率。

8.沒有專科醫師的囑咐,請勿自行隨意服用抗生素;否則容易導致腸道內正常菌落發生變化,甚至引發感染症狀。

 

吳世文醫師

現任/詠馨婦幼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高雄榮總兒科主治醫師
   健新婦幼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