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明明是件快樂的事,為何總是疲憊、憂鬱?育兒不是專屬媽媽的責任,別24小時孤軍奮戰
碧惠在34歲那年才一舉得子,她與老公也是經過愛情長跑多年才走上紅毯,並在期待下孕育了愛情的結晶,但沒想到,孩子呱呱墜地後沒幾天,碧惠初為人母的喜悅便煙消雲散了,生產完後傷口疼痛、餵母奶不順、夜間因孩子啼哭無法好好睡覺、婆婆又規定必須按照傳統方式坐月子,令完全沒有育兒經驗的碧惠與老公手忙腳亂地適應著,常常覺得疲勞、沮喪,夫妻倆也變得常吵架。碧惠覺得自己深愛孩子,不後悔當初決定要升格當母親,但當孩子真的來了卻又完全快樂不起來,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難不成是產後憂鬱症上身了嗎?
為人母後可能產生的變化
亞洲首位創立婦女身心特別門診,目前擔任林口長庚醫院婦女身心健康召集人的蕭美君醫師表示,女性在生產後的確處於情緒較不穩定的狀態,這與產婦女性荷爾蒙下降,以及身材、生活形態的劇烈改變可能有關。
產後荷爾蒙變化
女性在產後,雌激素與黃體激素的分泌都會急遽下降,有些人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對雌激素與黃體激素的分泌起伏特別敏感,因此在孕前可能就有較嚴重的經前症候群,而產後荷爾蒙的變化更是劇烈,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的女性也是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產後身材走樣
不少孕前身材窈窕的女性,面對產後「大走鐘」的身材,會覺得難以接受,希望自己能速速瘦!蕭美君醫師指出,目前坊間媒體上有很多強化產後如何快速瘦身的資訊,會增加產婦的壓力與焦慮,好像不儘快瘦下來,就會永遠跟「女性魅力」說拜拜。
蕭美君醫師提醒愛美的媽媽,雖然社會有一套主流的美觀標準,但是女性無需都要按照別人的經驗與價值觀過生活,產後瘦身沒有錯,但應按照自己身體的步調慢慢來,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遠比快速變瘦還重要。
生活形態劇烈改變
目前不少當新手爸媽的男女,在結婚、生子前也都是爸媽捧在手心裡的「公主」與「王子」,家庭、社會型態的改變使年輕人從小鮮少參與育兒勞務,可說是在沒有太多心理準備的狀態下,升格成為爸媽。
當寶寶呱呱墜地後,要忙的事變得很多,生活從以自己、老公為中心,轉變成以寶寶為中心。許多新手媽媽表示,每天光是張羅寶寶餵奶、拍嗝、換尿布等等,就如同一只陀螺一樣停不下來,完全沒有自己喘口氣的時間;而且產婦坐月子時,身體本來就會有盜汗等不舒服的症狀,再加上寶寶啼哭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媽媽常得掛著熊貓眼育兒,壓力與不適可能一觸即發。
產後憂鬱的分型
蕭美君醫師表示,如果不是預期之中的懷孕,或是懷孕過程、產程不順利,或是職業婦女有回歸職場的強大壓力,都較容易引發產後憂鬱,令人意外的是,因有些人的體質對荷爾蒙變化敏感,生第二胎的媽媽反而比新手媽媽更容易罹患產後憂鬱症。
依嚴重程度,產後憂鬱有以下的分型:
輕微產後憂鬱
約有50%~80%的產婦有輕微產後憂鬱,典型的症狀有無故哭泣、情緒多變、易怒與焦慮,一般出現在產後2~4天,多數不會超過兩週。若周遭支持系統完善,不用就診就可自行康復。但若是曾有孕期憂鬱及嚴重經前症候群者,要留意發展成產後憂鬱症的可能。
產後重鬱症
一般出現在產後2~4週,約有10%的產婦可能會出現。此時出現的症狀與重度憂鬱症很相似,如心情低落、疲倦、無活力、有尋死念頭、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為病程的發展可能很迅速,患者會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母職、無法愛小孩而自責,甚至可能自殺或帶小孩尋死,家人需要特別留意。
產後憂鬱症多是因為患者體質對荷爾蒙變化過於敏感,加上育兒的多重壓力才會引發,此時家人應帶患者就醫,幫忙照顧小孩,讓患者靜養,別再指責她「不像個母親」。
若是及早求醫,療效很好,但要注意不可因患者症狀消失就隨便停藥,治療產後憂鬱症需6~8個月才會完全復原,而且憂鬱症一定要加上預防及維持治療至少4~6個月,才能避免再次復發。
產後精神病
約有1‰~2‰的罹患率,產婦可能本來就有躁鬱症體質,產後出現激動、幻覺、徹夜不眠、情緒劇烈變化等症狀,治療時要先排除產婦有感染、藥物濫用、自體免疫疾病的問題,並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使病情及早控制。
袋鼠爸爸也憂鬱
蕭美君醫師觀察發現,30~40歲的爸爸不再像過去的爸爸一樣,只負責「主外」,不管家裡的事,她有不少男同學或男性朋友,常在臉書上分享寶寶的照片,或是自己育兒的心得,也要分擔照顧寶寶責任的袋鼠爸爸,是這一代新好男人的趨勢。
因此不只新手媽媽,新手爸爸也在手忙腳亂地適應新身分,他同樣要面臨個人時間被限縮、妻子的注意力轉移、得參與完全不熟悉的育兒工作,而且在這個時期,因為妻子情緒不佳,夫妻關係往往會陷入緊張,昔日溫柔可人的妻子不見了,又多了個整天哭鬧的寶寶,袋鼠爸爸也可能因此陷入憂鬱的深淵而不自知。
當好媽媽前先要愛自己
蕭美君醫師表示,在她的門診裡,常見來求助的憂鬱媽媽,多是娘家與婆家都無法提供育兒協助,甚至是由先生來幫太太坐月子的小家庭。憂鬱媽媽的壓力來源有很多,例如因為身體因素或復職考量而不想親子同室、哺餵母乳,卻有違「這樣做對寶寶最好」的主流價值,而產生強烈罪惡感;或是擔心自己身材變形,喪失女性魅力,跟老公性生活無法回到從前;也有人拿著「好媽媽」的高標準來檢視自己,寶寶一有什麼狀況就責怪自己、覺得沮喪,更無法面對育兒的壓力。
蕭美君醫師指出,社會對於「好媽媽」有一套標準,而且仍有不少人認為,育兒的責任主要應由女性承擔。不過,作為獨立自主、也追求個人成就的現代女性,其實無需事事跟著社會價值走,女性可以有自己的決定,並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蕭美君醫師認為,在育兒這件事上,不應只考慮寶寶的需要,也應把媽媽的需要放到前面來看:「媽媽應該排第一!」蕭美君醫師強調。因為當母親陷入焦慮、憂鬱、沮喪的深淵時,懷孕期間母體的神經傳導物質會透過臍帶、胎盤傳送給胎兒,生產後又會透過母乳影響寶寶,所以媽媽的身心健康對寶寶來說至關重要。
當好媽媽前一定先要愛自己,媽媽的身心狀態調好,才能給寶寶健康的乳汁、滿滿的愛。
及早建構支援系統
蕭美君醫師認為,要降低產後憂鬱發生的機率,儘快適應為人母的新身分,事前的規劃很重要,其實在婚前,當兩人決定結婚並要孕育下一代時,就可以討論孩子出生後要由誰來帶、要不要請育嬰假、甚至辭職在家帶小孩等問題,趁早談清楚,避免日後因價值觀不同而起爭端,使育兒的壓力更沉重。
婚後,小夫妻也最好與娘家、婆家保持良好關係,因為婆家、娘家常是小家庭最重要的育兒支援系統,平常最好能互相幫忙,別過度專注於彼此的觀念差異,尤其現在許多媽媽決定放完產假後繼續上班,將寶寶交給婆婆或是娘家媽媽帶,如果不能放開心胸接受老一輩的某些帶養方式,會衍生更多的爭端與問題。
蕭美君醫師指出,有些個性求完美的媽媽在孕期就涉獵了很多育兒知識,覺得一定得怎麼做才是正確;或是對寶寶的衛生清潔過度敏感,對帶養者的清潔步驟錙銖必較……。蕭美君醫師建議,既然決定把寶寶交給別人帶,就要適時放手、放心,這是一種習得的智慧,面對來自不同世代、不同家庭背景的長輩,學習接受對方會有不同的價值觀與帶養方式,放下過度的自我堅持,才能得到真正的幫助。
當跟婆婆媽媽有觀念衝突時,最好能用幽默的心態應對,別把場面搞得太僵;也要放鬆心情,知道寶寶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生病等各種狀況,而不是誰帶得不好、犯了什麼錯。
媽媽也需要「喘息服務」
蕭美君醫師表示,華人文化中似乎認為育兒就該是24小時的事,不認為帶孩子的媽媽也需要喘息。在國外,常見寶寶的臨托機構,媽媽雖然多數時間在家帶孩子,但有時也可以把寶寶送到臨托機構,打扮得美美的,跟老公一起外出約會,增進夫妻感情!相對地,台灣少見臨時托育服務,若又沒有娘家、婆家當後盾,小夫妻兩人只能24小時當袋鼠媽媽、袋鼠爸爸,若又不懂得尋找喘息的機會,身心疲累可想而知。
母職需要持續付出,過度消耗會呈現掏空狀態,對自己、寶寶都不利!因此不管育兒工作多忙碌,每天都要為自己保留一點時間與空間,先把自己照顧好,會覺得孩子更好帶,更能成為一個開心「好媽媽」。
蕭美君醫師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婦女身心召集人
長庚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教與病房主任、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婦女身心醫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