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中西醫養胎秘笈全蒐錄:總論與日常飲食

中西醫養胎秘笈全蒐錄:總論與日常飲食

俗話說:「第一胎照書養」,這句話可說是準媽媽文慧的寫照。腹中的胎兒,是她和先生盼了好久才有的愛情結晶,自然時時謹慎,只要得知任何對胎兒有幫助的,文慧都會主動去嘗試。因此,除了定期到醫院報到產檢外,她一聽到關於中醫的溫和食補療法,心裡也會很想試試看。

西醫精密追蹤‧中醫調理內在

【西醫】保持追蹤‧確保母胎穩定

在婦產科醫學中,對於孕媽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維持母胎良好狀態」。新北市雙和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碧華表示,對於準媽媽來說,胎兒是她的一切;但對醫師來說,母體和胎兒同等重要,因為這兩者的健康狀態密切相關;而這就是西醫角度的「養胎」。

胎兒‧按照階段發展

懷孕過程中,醫師會持續追蹤,主要會以超音波檢查胎兒,確認大概的形體、生理構造、大小等等,以了解胎兒是否按時間成長到符合標準的發展階段。陳碧華醫師表示,如果產檢時發現胎兒有生長過緩或生長過快等問題,醫師必須注意母體身心狀況,以確保胎兒的健康及安全。

母體‧維持生理機能

每次的固定產檢,有很大部分與準媽媽相關,如血液常規檢查、體重和尿液檢查等等。陳碧華醫師表示,孕媽咪的身體(子宮),是將胚胎孕育成胎兒的大環境;唯有母體健康,才可能安然度過漫長的孕期,生出頭好壯壯的寶寶。

【中醫】全面觀察‧溫和調理體質

有別於西方醫學的對症治療,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建霖表示,中醫學著重在整個人體的觀察,認為問題不只發生在某一處,而是不同部位的因果關係。因此,從中醫的婦科來看,準媽媽的體質狀態,會連帶影響到胎兒的發展。古語云:「由諸內而行於諸外」,體內的狀況,會透過某些徵狀表現在外。因此,中醫學特別重視體內的調理。

至於「養胎」,陳建霖主任表示,主要源自於中醫學的觀念;其中最重要的,在於「氣」和「血」。因此,許多不順利的懷孕過程,大都與這兩者脫不了關係;而相關的中醫養胎法,也多由這兩個角度切入,如採用溫和的食補料理,改善孕媽咪腎氣虛的問題,減少腰痠症狀的發生。

 

認識體質

體質,決定應選擇的食補內容。陳建霖主任針對常見的「寒」、「熱」女性體質做說明,提供孕媽咪自我檢視,亦可在就診時做為諮詢中醫師的參考。

1.偏寒體質:怕冷;口水量多;身體分泌物變多(如白帶);易痠痛。

2.偏熱體質:怕熱;口乾舌燥;身體分泌物偏少;睡眠狀況不好。

 

日常飲食

「均衡多元」是基本營養原則

 【案例】新婚的曉如沒多久就懷孕,面對正在孕育中的小生命,她開始關注自己每日的營養。然而,從事業務工作的她,總是長時間在外東奔西跑,三餐不規律、有時一個麵包就抵一餐。公司主管體諒曉如,減輕她的工作量,讓她能夠規律生活、好好休息;但她也開始煩惱,究竟該注意什麼、該怎麼吃,才能讓自己和胎兒,補充到完整的營養呢?

從第一孕期開始注重營養

在台灣,食材豐富、料理多元,幾乎不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因此,陳碧華醫師表示,「營養失衡」反而是當前最常見的狀況。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西方餐飲成為主食的一種,味道濃厚且快速便利,尤其孕媽咪容易有飢餓感和胃口差的問題,難免會嗜吃某些口感佳但非營養的食物。

然而,為了母體和胎兒的健康,陳碧華醫師強調,從第一孕期開始,孕媽咪就應該好好補充營養。儘量從天然食材攝取,除非有醫囑,再考慮補充綜合維他命等健康食品,補足其他所需的營養。

第一期:以「維生素」為主,尤其是「葉酸(維生素B9)」,因為胎兒早期正逢神經管、器官的發育,葉酸有助於降低神經管缺損的機率。

第二、三期:增加攝取其他營養,除了維生素外,更要補充醣類、蛋白質、鐵質、鈣質等。尤其是蛋白質,對於胎兒的生理組織發育,相當關鍵。

穩定胎兒‧從補氣血食物開始

無論在孕前或懷孕後,「氣血」對於女性來說,格外重要。陳建霖主任表示,如果孕媽咪體內的氣血不足,代表本身的狀態不夠好,自然也無法好好孕育胎兒。從中醫角度切入,「腎是先天之本」,主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根本,因此腎氣不足,自然會影響懷孕時胎兒的穩定度。

因此,建議準媽媽可適量攝取具補氣和補血功效的食材,補氣如根莖類(番薯)、香菇、山藥等等,補血如黑芝麻、紅豆、豬肝、胡蘿蔔、紅糖等黑色和紅色食物。

Tips:常見的含維生素天然食材

1.維生素A胡蘿蔔、南瓜、青花菜等。

2.維生素B6蛋、馬鈴薯、燕麥、糙米等。

3.維生素B9綠色蔬菜、各式水果、豆類等。

4.維生素B12五穀雜糧類、動物內臟等居多。

5.維生素C:以蔬菜(如花椰菜)和水果(如柑橘)含量較多。

建議一餐飲食內容

飯半碗

胡蘿蔔燉肉(胡蘿蔔、雞胸肉、番茄、芥花油)

牛肉四季豆(牛肉、四季豆、芥花油)

炒川七(川七、芥花油)

百菇湯(鮮香菇、金針菇、番茄)

沐光臨床營養機構院長程涵宇特別以上述一餐飲食搭配為例,說明孕媽咪的攝取原則。

1 豐富度高:最好葷素參雜,不要偏重任一方,如此可多元攝取所需營養。

2 蔬菜必備:其中的維生素和纖維對孕期很有幫助,建議以當季、深色的為主。

3 清淡為佳:尤其以清湯為主,不需另外加油,才不會過度攝取油脂補充熱量。

留心食物禁忌‧用餐煩惱少

【案例】念慈是個全心在家待產的準媽咪,她深知飲食營養對母體和胎兒的重要性,打算依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的「孕哺期每日飲食建議」,除了基本的醣類、蛋白質等,每天也要攝取三至五碟蔬菜、二至三個拳頭大的水果份量。然而,不善於下廚的她,可能會以外食為主;對此她感到疑問:只要攝取種類對、份量夠就可以了嗎?有沒有哪些需要留意的飲食禁忌?

避開「三高」食物‧降低罹病率

「三高」指的是「高鹽、高糖、高油脂」。舉凡自助餐、素食、中式料理、西餐等等,看似色香味俱全,但大都是蘊含三高,長期入口之下,沉積在人體內,將可能埋下患病因子。陳碧華醫師表示,由於孕媽咪荷爾蒙的變化,生理狀況不比一般人,難保一有不注意,而誘發妊娠病症,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進而影響胎兒,嚴重時可能流產、早產。

此外,陳建霖主任表示,坊間加工食品多,因此存在著添加物的問題。近幾年「食品安全」的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他提醒孕媽咪在飲食方面,必須以較高標準來做選擇,儘可能以天然、多元食材來搭配食用,避免貪圖方便而選擇加工料理、或過於偏重單一食物,以免母體內營養不均衡。

寒性食物少吃‧注意食補內容

縱使多補充蔬菜和水果,對人體有所助益;但陳建霖主任表示,每個孕媽咪的體質狀況不同,最好能夠依據個人差異,給予合適對應的食材。

懷孕期間,身體多屬於熱的體質,但一般多建議,懷孕期間應少吃寒性食物,如西瓜、冰品等,吃多易導致腸胃道或子宮不適等症狀;不過,如果是體質燥熱明顯者,適量地攝取涼性食品,可平衡體內的狀況。

另外,中醫在養生保健中著名的「食補」湯方,大多會添加適量的中藥材。陳建霖主任強調,並非所有藥材都適合孕媽咪,平常常見的當歸、黃耆、茯苓、白朮……等,具有補氣血、安胎的作用,但要採用的種類及劑量更因人而異;提醒孕媽咪別擅自食用藥膳料理,最好先向婦科專門的中醫師諮詢較佳。

Tips:孕期應少吃或避免的食物

1.太鹹:醃漬肉類、速食等,促使體內鈉量偏高,影響血壓。

2.太甜:優酪乳、蛋糕等,使血糖升高,長時間易造成病變。

3.太冰:冰品、冷飲等,對肺部、腸胃道、子宮都可能有傷害。

4.偏涼:白蘿蔔、西瓜等,寒涼食物吃太多,也會傷害腸胃道。

5.高熱量:麵包、點心等,常伴隨糖分高,易使人不健康的發胖。

6.高過敏:海鮮類,其內含甲殼素,可能誘發出人體過敏因子。

少喝果汁‧以鮮果為主

不少孕媽咪因為處理水果的麻煩,因而選擇以「果汁」做為攝取維生素的替代食物。但陳碧華醫師提醒,一杯果汁的糖分,可說是單顆水果的好幾倍,容易讓人攝取過量,加上孕媽咪的胰島素深受荷爾蒙影響,作用速率較慢,血糖較易升高;如未注意,長期下來,將提高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