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從小做起 打好美力基礎:觀念篇
邁入美力新世紀 家庭美感教育起步走
走入21世紀,人類對於生活各層面的要求已不僅止於實用,還得兼具美感。因此許多人都在尋找方法,要如何強化下一代的美感素質?專家表示,美感的養成難以速成,要仰賴長期的薰陶,因此,美感教育應愈早愈好。
21世紀是一個追逐美學的時代,美學走出藝術的殿堂,透過工藝設計鍛造出實用又美觀的產品,滲進庶民的生活裡;透過建築與街廓設計,改善人居住的景觀,成為一個國家珍貴的觀光資源;不僅在台灣,全世界都颳起了一陣美學的旋風,與國家、企業與個人的競爭力結合,稱之為「美力」。
美育兒童音樂舞蹈國際教育機構教學總監曾琤提醒家長,未來許多工作機會將落在現在尚未出現的產業中,沒有太多過去的經驗值可以參考,因此孩子是否擁有豐富的內涵、強大的創造力與企圖心,將關乎他在未來世界中的競爭優勢,而上述的這些特質,恰是美感教育可以帶給孩子的。
什麼是美感教育
格林童畫藝術總監羅貫庭指出,狹義來說,美感教育可能單指素描、水彩、雕塑等美術類別的教育,廣泛一點則包含舞蹈、音樂、戲劇等類別的藝術教育,但上述的才藝培養尚不足以代表完整的美感教育。
羅貫庭老師進一步定義:「美感教育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讓孩子能從生活環境與經驗裡,去感受、欣賞、包容、發現美,進而能創造『美』。」
曾琤老師也表示,美感教育是一個人內心與外在世界的通行證,而且不管孩子透過繪畫、音樂、舞蹈等任何管道進入美學,將來他創造力的出口可能落在天文、數學、建築、烹飪等各領域,對未來影響常常超乎大人的想像。
羅貫庭老師指出,美感教育不侷限於藝術的範疇,越來越被重視的「多元智能」觀念中,包括語文能力、邏輯數理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運動智力、人際智力、自我解析智力、自然科學能力等,都有美感教育可以駐足的部分。
美感從小培養起
不可諱言地,專業的教學機構能夠更有效地引導bobo透過美術、音樂、律動、戲劇等增添更多「美」的經驗,並開發bobo創造的能力,但是曾琤老師與羅貫庭老師都不約而同地強調,家庭美學教育在寶寶人生的起始,即可扮演重要角色。
常唱歌謠給寶寶聽
曾琤老師表示,胎兒在媽媽肚子中即有聽覺,因此在此時做音樂胎教是有意義的,此時準媽媽可以讀詩、說故事、唱歌、放音樂給胎兒聽,胎兒可能會就熟悉的音樂回應(如踢媽媽的肚子),寶寶出生後,爸媽可繼續當寶寶如影隨形的隨聲聽,親口唱出好聽的歌謠、放優美的音樂給寶寶聽,讓音樂、文學的種籽從小就種入了寶寶心中。
全家常逛美術館
羅貫庭老師表示,電視卡通與電玩提供了太多強烈的聲光刺激,銀幕中每秒30張的圖片,讓思緒處在高點、靜不下來,無法發現生活中細微的美。因此,爸媽需要與孩子一起走進美術館等藝術空間,從感受氛圍開始。「美術館裡的空氣不太一樣,讓步調放慢,帶孩子去看畫,去觀察、討論剛剛看到了什麼圖像、什麼色彩,透過觀察與討論,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鑑賞力,可延伸想像、發現美好與感動,美感就在這潛移默化中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