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選何種方式生產?自然產V.S剖腹產優缺點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台灣的剖腹產率在2022年達到35.0% 。其中,高雄市的剖腹產率最高,達到 42.1%,顯示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理想剖腹產率為10%至15%,而台灣的剖腹產率已遠高於此標準 。這一現象可能與高齡產婦增加、少子化、人工生殖科技進步及社會因素等有關 。
自然產優缺點比較
採用陰道生產將胎兒娩出的方式稱為自然產。站在醫師的立場,會希望產婦除非是有特殊情況,應儘量採取自然產的方式生產,自然產是較符合生物自然的分娩方式,對產婦、寶寶都有好處。
自然產優點
民間有一種常聽的說法是「自然產痛前面,剖腹產痛後面」,這也說明了自然產在產後恢復的優勢。對媽媽來說,自然產的好處在於傷口較小,因此產後恢復較快,約住院兩至三天就可以出院回家。
有些媽媽生產時若順利,生產完後就可下床走動,哺餵母乳時也比較不會受疼痛的干擾,更有利於哺乳。
自然產缺點
古早時代的阿嬤都生得很多,生四個以上孩子的比比皆是,因此常見有80、90歲的阿嬤有子宮脫垂的困擾,這個現象說明了自然產可能會有的副作用。
除了子宮脫垂之外,要經歷陣痛、產程較無法預測、尿失禁、會陰撕裂傷等,都是自然產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不過現在女性都生得少,多數只生一~兩個,因此除非是高齡產婦,否則因自然產導致子宮脫垂、嚴重尿失禁等問題的並不多見。
自然產的小孩比較健康嗎?自然產的小孩比較聰明嗎?剖腹產會比較笨嗎?
自然產對寶寶來說好處也很多,寶寶出生時經過產道擠壓、摩擦而出生,可刺激寶寶的身體及神經,使呼吸道內的羊水可較順利排除與吸收,肺部能順利展開,出生時呼吸會較順暢。也有研究指出,自然生產的寶寶免疫系統發展較好,腸道也會較健康。然而,這並不代表剖腹產的寶寶就一定免疫力較低。現代醫學已發展出「陰道菌叢移植法」(Vaginal Seeding),讓剖腹產嬰兒也能透過塗抹母親的陰道分泌物來獲取這些有益菌。此外,剖腹產寶寶在出生後仍可透過母乳哺育來補充腸道益菌,因此剖腹產與自然產在免疫發展上的差異可透過後天照護來縮小。
1.產程對腦部發育的影響
自然產的過程中,寶寶經歷子宮收縮與產道擠壓,這可能會刺激腦部的血液循環與神經發展。部分研究認為,這樣的壓力刺激可能會影響嬰兒的腦部發育,但這種影響並不顯著,並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自然產的孩子因此更聰明。
剖腹產的寶寶雖然未經歷這種產道擠壓,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大腦發育會比較遲緩。寶寶的智力發展與基因、家庭環境、營養、教育等多種因素有關,單純的生產方式不會決定孩子的智商。
2.剖腹產的麻醉影響?
有些家長擔心剖腹產過程中,麻醉藥物會影響嬰兒的大腦發育。但事實上,現代剖腹產多採用局部麻醉(如脊椎或硬膜外麻醉),對寶寶的影響極小。即使在極少數需要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麻醉劑的使用劑量也經過嚴格控制,對嬰兒腦部發展的影響微乎其微。
3.研究數據:剖腹產與智商的關聯性
現有的研究並未發現剖腹產與智商之間存在直接關聯。例如,一項針對數千名兒童的研究顯示,剖腹產與自然產的孩子在語言發展、記憶力、認知能力等方面並無顯著差異。換句話說,剖腹產並不會讓孩子比較笨!
剖腹產優缺點比較
傳統有為寶寶選擇吉時出生,以後一生富貴的觀念,加上有些女性怕經歷產痛,或是擔心自然產會導致之後陰道鬆弛,影響跟老公之間的性福,所以有不少產婦反而會選擇剖腹產。
剖腹產優點
剖腹產是以手術的方式切開腹壁和子宮壁,將體重約3,000克左右的胎兒娩出。剖腹產的最大好處是無需等待產兆、經歷產程的痛苦,生產時間可以完全人為掌握,因此純就生產效率而言,剖腹產自然較佳。
剖腹產缺點
剖腹產時會採取半身麻醉,之後劃開腹部、子宮壁約10多公分的傷口,將寶寶拉出,清理胎盤、胎膜之後,再進行縫合。這是一種侵入性手術,因此住院會長達五天,當麻藥退了之後產婦會感覺傷口疼痛,無法下床,會需要在床上躺數個小時並觀察,恢復後的子宮與腸子、膀胱容易產生沾黏,產婦日後容易有脹氣等消化不良的問題,而且若傷口沒好好護理,會留下疤痕。
對寶寶來說,大人選定的「吉時」並非他要出生的生理時間,而且國外研究指出,剖腹產的寶寶腸道菌落容易失調,雖然剖腹產寶寶出生時的平均體重比自然產寶寶輕,但從六週大開始,體重都比自然產寶寶重。
研究團隊認為,自然產寶寶在生產時接觸到媽媽產道內的益生菌,因此有助於日後身體新陳代謝的發展,有學者懷疑,全球肥胖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剖腹產的比例增加,剖腹產對寶寶的影響可能不只在出生那一刻而已,媽媽為寶寶選擇出生方式時應多方考慮。
什麼情況需要剖腹產
古早時代,女性生子都像是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如今因為發展出了更嚴密的胎兒監測法與多樣科學化的產檢項目,降低難產情況的方式,大大減少了生產的危險性。因此只要不濫用,剖腹產其實是一種幫助順產的好方法。
需剖腹產的常見情況
1.胎位不正:一般在28週以後醫師會開始觀察寶寶的胎位,若產檢發現寶寶的姿勢一直無法調整成胎兒頭下腳上的姿勢,大約到32週以後,醫師就會建議採取剖腹產。
2.前胎剖腹或是子宮曾開過刀:開過刀的子宮收縮力較差,也擔心用力時導致原傷口裂傷引發大出血,因此也以剖腹產為佳。
3.媽媽有心臟病、脊椎損傷或其他重大內科疾病:媽媽有上述疾病擔心在產程中有突發狀況,或是影響出力,因此也會建議採剖腹產。
4.高危險妊娠:如果產婦懷的是雙胞胎以上的多胞胎,都會建議採剖腹產,以免在生產時發生危險。另外,若產婦在懷孕期間被判定有嚴重妊娠毒血症、前置胎盤等高危險妊娠情況,也必須採剖腹產。
5.胎兒心跳不佳:產檢時若發現胎兒心跳不穩,會採剖腹產將胎兒提早產出,以免發生胎死腹中的憾事。
6.產程遲滯:有些原來採自然產的產婦遲遲無法將胎兒娩出,有可能是子宮頸開太慢,或是胎頭下來太慢,這在產科學上都有標準數值可依循,此時負責接生的醫師會視情況採取剖腹產因應,以消除產程遲滯所可能帶來的危險狀況。
降低自然產副作用有方法
產前適量運動
雖說產前運動對產中可能發生的副作用並無直接幫助,但是運動有助於鍛鍊孕婦的肌肉,例如走路、爬樓梯都可以強化大腿、臀部肌肉,某些緩和動作可以強化孕婦的腹部、骨盆的力量。產前適量運動有助於生產時的用力過程,幫助順產,可減少生產時的肌肉損傷,因此準媽媽不要忘記隨時動一動。
產後勤做凱格爾運動
要防止自然產後子宮脫垂、尿失禁等困擾,勤做凱格爾運動是相當有效的方式,凱格爾運動施作簡單,可以強化會陰部的肌肉群,不僅適合產後女性做,更年期以後的女性也可以多加利用,預防老年尿失禁。
凱格爾運動這樣做!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凱格爾運動訓練的時間至少要持續五個月才有效果。
做法:
1.觀察中斷尿液時所需使用的肌肉群,並試著去收縮它,注意在收縮此區肌肉時,肚子必須要放鬆。
2.接著用力收縮10秒,放鬆10秒。
3.剛開始可先收縮五次,早中晚各做一次,一直訓練到早中晚各做10次。
可選擇減痛分娩
有些準媽媽因為害怕陣痛而不想選擇自然產,其實現在有減痛分娩的方式可以選擇。因為傳送陣痛的感覺神經會經過人體背部脊椎兩處,減痛分娩是注射麻醉劑或止痛藥物到這兩處,以減輕分娩的疼痛。
初產婦實施時機是在子宮頸口開四公分(約兩指幅),經產婦開兩公分以上(約一指幅),此時子宮收縮規則,會用注射針將一條細導管置入背部硬膜外腔,注射藥物,這種方式可持續注射,並根據疼痛程度來調整劑量,以維持止痛的效果。
另一種方式是使用注射針將止痛藥物注射到硬膜下腔來止痛(約可以維持一~五小時)。第二產程開始後 (子宮頸口全開),會視情況停止給予麻醉藥物,以免拉長產程,因此部分產婦仍須忍受第二產程的產痛。
如何降低剖腹產的副作用
使用防沾黏貼片
剖腹產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恢復期子宮與腸子沾黏的問題,有此困擾的產婦之後容易有腹部慢性疼痛,常會覺得肚子怪怪的,因腸子蠕動不佳影響消化功能,會容易脹氣、便祕。
有鑑於上述的困擾,因此後來發展出一種「防沾黏貼片」,可於手術時使用,放在子宮傷痕上預防之後發生沾黏。
不過這種貼片無法百分百的解決沾黏問題,但約可大幅降低六~七成的沾黏情況,但這是自費的醫療項目,準媽媽可依自身需要選擇。
防沾黏貼片(Adhesion Barrier) 是一種用於手術後預防組織沾黏的生物材料,常見於婦產科手術(如剖腹產、子宮肌瘤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其主要功能是在手術後暫時隔離受損組織,防止術後沾黏的形成,降低不孕、慢性盆腔疼痛或腸阻塞等併發症的風險。
術後沾黏的原因與影響
當組織受到外科手術或發炎反應影響時,癒合過程中可能產生纖維蛋白沉積,導致相鄰組織異常黏連,這種現象稱為「術後沾黏」。在婦產科領域,常見的影響包括:
-
輸卵管阻塞(導致不孕或異位妊娠)
-
慢性盆腔疼痛
-
腸沾黏(可能導致腸阻塞)
-
手術困難度增加(影響未來再次手術的安全性)
防沾黏貼片的種類與機制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防沾黏貼片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
可吸收凝膠:可直接塗抹於手術部位,形成物理屏障,約7~14 天後自行吸收。
-
薄膜型貼片:術中鋪放於易沾黏區域,形成隔離層,數週內逐漸降解。
-
液態屏障:手術結束前灌入盆腔內,形成保護層,防止不同器官接觸。
防沾黏貼片臨床應用與效果
防沾黏貼片在婦產科手術中的常見應用包括:
- 剖腹產(降低日後剖腹產手術困難度)
- 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減少子宮、卵巢與腸道沾黏)
- 輸卵管復通術(防止再度沾黏阻塞)
- 子宮肌瘤切除術(降低盆腔內組織沾黏)
傷口護理要用心
目前剖腹產採取橫向切口,傷口長度大約12~15公分,手術的過程中會切斷部分肌肉和神經,因此有些剖腹產產婦會感覺到傷口麻癢,這是神經重新生長所造成的,大約在產後半年會逐漸消失。
手術後6~12個月是疤痕形成的關鍵期,有蟹足腫體質的女性,傷口留疤的機會也比較高。要預防傷口留疤,建議有必要使用疤痕美容膠帶(免縫膠帶)或矽膠產品。
這些產品並非藥物,美容膠帶適合產後立即使用,能幫助抑制疤痕形成,也能保護傷口。
有些對美容膠帶過敏的產婦,可改用矽膠類抑制疤痕產品,但因矽膠成分會刺激傷口,因此建議待傷口完全收乾、滿月之後再使用。
若本身有蟹足腫體質,使用這類抑制疤痕產品的時間要更久,至少要貼一年,才能抑制疤痕形成。
什麼是子宮脫垂
前文提到多次自然產,可能會有「子宮脫垂」的問題?「子宮脫垂」(Uterine Prolapse)是指子宮因為支持組織(如骨盆底肌肉和韌帶)鬆弛或受損,而從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突出至陰道內或陰道口外。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多次生產、高齡、停經後雌激素減少或是長期腹壓過大(如慢性咳嗽、便秘、肥胖、重物搬運)的女性身上。
子宮脫垂的分級
根據脫垂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以下四級:
-
第一級:子宮稍微下垂,但仍在陰道內。
-
第二級:子宮部分突出至陰道口,但仍未完全外露。
-
第三級:子宮大部分脫出陰道口外。
-
第四級:子宮完全脫出體外(脫垂最嚴重)。
子宮脫垂常見症狀
-
下腹或骨盆有沉重感、異物感
-
陰道內腫塊突出(嚴重時可見於陰道口外)
-
腰酸、骨盆疼痛
-
排尿困難或尿失禁
-
排便困難、便秘
-
性生活疼痛或異常出血
子宮脫垂治療方式
-
輕度子宮脫垂:
-
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鍛鍊)
-
生活調整(避免久站、減重、防止便秘)
-
-
中度子宮脫垂:
-
子宮托(陰道內放置支撐裝置)
-
藥物治療(如雌激素補充)
-
-
嚴重子宮脫垂:
-
手術治療(子宮懸吊術或子宮切除術)
-
如果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尋求婦產科醫師評估,早期介入可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什麼是產程遲滯?
產程遲滯(Prolonged Labor)是指分娩過程異常延長,導致胎兒無法順利娩出,這可能會增加母嬰的風險。一般來說,初產婦的產程超過20小時,經產婦超過14小時,即可能被診斷為產程遲滯。
產程遲滯的可能原因
產程遲滯通常與 「三要素」 相關:
-
產道問題(Passage)
-
骨盆狹窄、變形或胎兒頭部與骨盆不相稱(頭盆不對稱)。
-
軟產道異常,如子宮頸擴張不良或胎兒卡在產道中。
-
-
胎兒問題(Passenger)
-
胎兒過大(巨嬰)、胎位異常(如臀位、橫位)。
-
胎兒頭部未適當下降或旋轉,導致無法順利通過產道。
-
-
宮縮問題(Power)
-
子宮收縮過弱或不規律,使產程進展緩慢。
-
產婦體力不支、精神緊張,影響宮縮效果。
-
產程遲滯的影響
-
對母體:產後出血、感染、產道撕裂、產後恢復較慢。
-
對胎兒:胎兒窘迫、缺氧、增加剖腹產機率。
產程遲滯處理方式
-
觀察與等待:若產程進展緩慢但母嬰狀況穩定,可先等待自然生產。
-
促進宮縮:使用催產素(Pitocin)增強子宮收縮。
-
胎位矯正:若胎兒胎位異常,可嘗試手動旋轉或其他方法調整胎位。
-
剖腹產:當產程遲滯無法改善,或母嬰有危險時,醫師可能建議進行剖腹產。
產程遲滯需由專業醫師評估並即時處理,以確保母嬰安全。
有關子宮與腸子沾黏
在婦產科手術中,「子宮與腸子的沾黏」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術後併發症。沾黏(Adhesion)是指因手術、感染或發炎導致的異常纖維組織增生,使相鄰器官彼此黏連,影響其正常功能。當子宮與腸子發生沾黏時,可能會引發慢性腹痛、腸胃不適、不孕、腸阻塞等嚴重問題,甚至影響未來的手術難度。因此,對於曾接受剖腹產、子宮肌瘤切除或腹腔鏡手術的患者,了解沾黏的原因、症狀與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子宮與腸子沾黏的主要成因
-
剖腹產或婦科手術
-
剖腹產、子宮肌瘤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輸卵管手術、卵巢囊腫切除等,都可能導致術後沾黏。
-
剖腹產次數越多,沾黏的風險越高,因為手術部位反覆受創,組織修復過程中容易產生沾黏。
-
-
感染與發炎
-
盆腔發炎(PID)、子宮內膜炎、闌尾炎等都可能誘發腹腔內發炎反應,使組織表面失去原有的滑潤性,增加沾黏機率。
-
若手術過程中有細菌感染,或術後傷口癒合不良,發炎反應也會促使沾黏形成。
-
-
子宮內膜異位症
-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異位組織會產生發炎反應與纖維化,導致骨盆腔內器官(如子宮、卵巢、腸子)彼此黏連,嚴重時可能影響腸胃蠕動,甚至造成腸阻塞。
-
-
腹部創傷或手術後的血腫
-
腹部受傷、術中出血量過多,或術後血塊未完全吸收,都可能成為沾黏的誘發因子。
-
子宮與腸子沾黏的症狀與影響
-
慢性骨盆腔疼痛
由於子宮與腸子被纖維組織拉扯,患者可能會感覺下腹悶痛、壓迫感或抽痛,疼痛在月經期間加劇,或在運動、排便時加重。 -
腸胃功能異常
腸沾黏可能影響腸道蠕動,導致腹脹、便秘、腹瀉、噁心或腹痛。嚴重時,可能發生腸阻塞,造成劇烈腹痛與嘔吐,需要緊急手術處理。 -
不孕或受孕困難
若沾黏影響到輸卵管通暢度,可能導致卵子無法順利通過,進而影響懷孕機率。反覆剖腹產造成的子宮前壁沾黏,可能會影響受精卵著床,導致植入困難或增加胎盤異常的風險(如胎盤植入、前置胎盤)。 -
影響未來手術的難度與風險
沾黏可能會導致手術過程中組織分離困難,增加手術時間、出血風險,甚至可能造成腸道損傷。
如何診斷子宮與腸子沾黏?
1. 臨床症狀評估婦產科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史、手術紀錄及症狀來判斷是否有沾黏問題。
2. 影像學檢查
-
超音波:可觀察子宮與周圍組織是否有異常結構變化。
-
磁振造影(MRI):可評估骨盆腔內組織是否有沾黏或內膜異位。
-
腹腔鏡檢查(Laparoscopy):是確診沾黏的黃金標準,可直接觀察腹腔內器官的黏連情況,並在同時進行沾黏分離手術。
治療選擇與處理方式
-
保守治療(適用於輕度症狀患者)
-
止痛藥物:如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減輕疼痛。
-
飲食調整:避免過量攝取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高纖維食物),減少腸胃不適。
-
物理治療:透過盆底復健或深層組織按摩,可能有助於舒緩疼痛。
-
-
手術治療(適用於嚴重沾黏影響生活者)
-
腹腔鏡沾黏剝離術(Laparoscopic Adhesiolysis):
微創手術方式,利用精細器械分離沾黏組織,減少周圍損傷。適用於中度至重度沾黏,特別是影響腸胃或生育功能的患者。 -
開腹手術(Laparotomy):
適用於嚴重沾黏、反覆手術或併發腸阻塞的患者,但開腹手術本身可能會再次引發新的沾黏,因此須審慎評估。
-
如何預防術後沾黏?
-
使用防沾黏貼片
在高風險手術(如剖腹產、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中,醫師可使用防沾黏貼片或凝膠,減少術後沾黏機率。 -
選擇微創手術
腹腔鏡手術相較於傳統開腹手術,傷口較小,對組織損傷較少,能有效降低沾黏風險。 -
術後早期活動
手術後儘早下床走動,可促進腸道蠕動,降低沾黏機率。 -
控制術後發炎與感染
遵從醫囑服用抗生素、避免腹部受壓迫,有助於降低術後併發症。
子宮與腸子沾黏是一種常見的術後併發症,可能引起慢性疼痛、不孕、腸胃問題,甚至影響未來手術的安全性。透過手術選擇、術後護理與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沾黏發生的機率。如有相關症狀,應儘早諮詢婦產科醫師,以獲得最佳的診斷與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