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摩斯密碼大探索:妊娠檢查重點與意義
妊娠初期檢查重點與意義
無論是使用陰超或腹超,都是要確認「子宮內懷孕」,張芳維醫師指出,在正常狀況下,胚胎應該在子宮內著床發育,但有的時候,胚胎卻在子宮以外的地方著床發育,稱為「子宮外孕」。若為子宮外孕時,不僅胚胎無法健康成長,同時也會引起母體的病變及傷害,因此,必須找出子宮外孕的位置,並積極地給予醫療處置。他表示,診斷方式為:
1.懷孕四週以上,透過腹部超音波看不到子宮內有胚胎囊,人類絨毛性腺激素(β-hCG)濃度升高到2,000mIU/mL以上,以陰道超音波卻無法在子宮看到胚胎囊,可懷疑有可能子宮外孕。
2.間隔48小時,人類絨毛性腺激素(β-hCG)濃度升高不到1.66倍以上,亦可使用陰道超音波再次檢查,來確認是否有子宮外孕。
檢查重點
˙確定懷孕狀況,包括:囊胚形成後的著床位置、是否有心跳、是否有子宮外孕情況。
˙妊娠週數評估,以做為胎兒生長發育參考依據,並校正預產期。
˙多胞胎絨毛膜及羊膜數評估,確認多胞胎的發育情況,是否雙絨毛膜雙羊膜,將來是否會出現「雙胞胎輸血症候群」。
˙子宮及卵巢的評估,檢查是否有合併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
胎兒頸部透明帶厚度篩檢 + 一唐初篩
張芳維醫師提醒,目前最準確評估胎兒是否為唐氏症的篩檢方法,是在妊娠11〜13+6週時,一併接受「一期唐氏症母血篩檢」與「超音波測量胎兒頸部透明帶厚度」等兩項檢查。他解釋,以超音波測量胎兒頭臀徑大小、週數及其後頸部透明帶厚度,透過電腦公式計算可估算胎兒患唐氏症的機率。若厚度超過2.5mm~3mm,表示胎兒屬於唐氏症的高危險群,建議進一步用絨毛膜採樣或是羊膜穿刺檢查胎兒染色體。
妊娠中期檢查重點與意義
於妊娠17週至未滿29週之間所做的超音波檢查,其意義與重點如下:
健保給付的第一級檢查
由於胎兒在妊娠20週前後的發展已定型,適合做全身性超音波檢查的時候,因為該有的都有,胎兒大小適中,羊水量也充足。依現行健保產檢制度,在20週左右的產檢中,給付一次例行性產前的超音波檢查(又稱第一級超音波,Level I),檢查內容包括胎兒大小、胎兒數目、胎盤位置、羊水量、預估胎兒體重,以及較易看到的胎兒重大畸形,但僅限於「結構性」的問題。但超音波檢查因時間、角度、羊水少與胎位等因素影響,很多胎兒異常並無法檢查出來,這也是讓產婦與家屬因誤解而產生很多的醫療糾紛。
高危險群的檢查
針對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早產高危險群的孕婦,還會檢查子宮頸的長度和形狀,張芳維醫師說,如有子宮頸閉鎖不全,可及早診斷並加以治療,而子宮頸長度較短容易引起早產,目前則尚無定論;至於妊娠高血壓、妊娠毒血症及胎兒生長遲緩的高危險群孕婦,亦可使用子宮動脈血流的阻力來評估,以預測其再發生和嚴重程度。他補充,「若有子宮肌瘤擋在子宮前,則須考慮要以剖腹方式生產」。
自費的第二級檢查
高層次超音波(Level II)的定位是「針對有異常的篩檢檢查」,原本用於懷疑胎兒有先天異常時,對胎兒解剖構造所做的詳細超音波檢查,如今,卻已是不少孕婦必做的自費項目。他指出,檢查範圍包括:第一級超音波的檢查項目、胎兒的全身器官,從腦部結構、臉部五官、胸腔心臟、腹腔、生殖泌尿系統、脊椎、四肢等,由上到下對胎兒的器官進行系統性的掃描檢查,需費時約30~40分鐘,然而,檢查過程是否順利,又和懷孕週數、胎兒姿勢與羊水多寡有關。
張芳維醫師提醒,「胎兒處於持續發育狀態,有些問題必須在妊娠中後期才能被發現,此時的檢查並無法掌握這類問題的存在,是孕婦接受高層次檢查時應有的認知」。
妊娠後期檢查重點與意義
於妊娠29週至41週之間所做的超音波檢查,其意義與重點如下:
為生產做準備
胎兒的個體日益成長,隨著週數增加(>28週),超音波篩檢敏感度愈差,張芳維醫師解釋,這是因為胎兒在子宮無法完全伸展,骨骼肢體重疊,因而阻擋超音波進入,導致檢查影像效果較差。而這一階段的超音波檢查主要評估胎兒的生長情形和胎兒的大小,做為胎兒生長狀況的判定,並為生產做準備。檢查時間點如下:
【妊娠30~32週】
評估內容包括後期胎兒的解剖評估、生長評估(評估生長曲線及胎兒大小)、生理評估(含羊水量、胎兒呼吸運動、胎動、胎兒肌肉張力、非壓力試驗)、胎兒臍帶都卜勒血流評估與胎兒異常追蹤。
【妊娠35~37週】
除了上述內容以外,為了要決定孕婦適合哪一種生產方式,還多了胎盤功能評估、胎兒出生體重預測、胎位及胎盤位置等,以為生產做準備。他提醒,之前檢查有任何異常時,必須藉由不斷地追蹤,並和新生兒科與相關科別密切聯絡,以在生產時儘可能給予最好的處置,以求母子平安。
有「撞」況不輕忽
雖然,胎兒在子宮內受到胎盤與羊水的保護,而子宮外還有脂肪層的加強保護,理論上是可確保胎兒的安全,但張芳維醫師提醒,愈到妊娠後期快要分娩時,胎兒較大,羊水量也相對較少,可提供的保護能力有限,萬一腹部不幸受到撞擊時,千萬不能輕忽胎兒受到的影響程度,「在遭遇強烈外力撞擊下,可能引發胎盤早期剝離」。他建議,當孕婦遭遇撞擊,務必儘快到醫院接受超音波與相關檢查,及時了解胎兒狀況,避免發生胎盤剝離使子宮出血不止,而造成胎死腹中的悲劇。
常見超音波迷思
超音波檢查結果用「正常」與「異常」區分?
超音波的結果並非如大家所想的二分法:「正常」與「異常」,陳震宇醫師表示,「檢查結果是用『沒有看到明顯的異常』呈現」,而且此項檢查僅是針對當下結構性的檢查,並無法涵蓋胎兒的所有健康狀況,更不要說出生後的種種狀況。
他引用婦產科醫學會提出的<胎兒超音波篩檢說明書>內容指出,「超音波的檢查報告,只能判讀為:在這個週數的檢查下,有否篩檢出胎兒任何異常的狀況。若無檢查出有異常狀況者,並不代表胎兒即是正常、沒有疾病,因為有的胎兒疾病會在較大週數、甚或出生後才出現,或已出現但超音波並無法診斷這類問題」。
孕婦要怎麼問才好?
超音波檢查結束後,相信很多孕媽咪總習慣問產科醫師,「胎兒正常嗎?」陳震宇醫師指出,「胎兒是持續發育中的個體,生理結構亦會隨之改變,尤其一次檢查只是看當下,而無法預知未來。此外,即使結構正常,也不代表功能正常」,他建議,孕婦不妨換個開放式的問法,「這次的檢查狀況如何」,避免讓產科醫師陷於用「yes」或「no」都不對的窘境。
超音波檢查時,醫師做愈久表示檢查愈詳細?
孕婦產檢時,總希望醫師看診的時間長一點,「看愈久,問愈多,表示醫師愈仔細」,在做超音波檢查時,可能以為「探頭在肚皮上掃久一點,愈能把胎兒的狀況看個清楚」?陳震宇醫師笑說,「檢查時間愈長,可能是因為經驗不足,或胎兒姿勢不配合,看到的效果反而不好喔」,通常在胎兒配合良好的狀況下,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約20~30分鐘。
他強調,「決定超音波檢查品質的是醫師專業與經驗,而不是時間長短」,對一位經驗豐富的醫師來說,不只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胎兒狀況,也能在影像判讀上多一些敏感度。
孕婦該怎麼做,既不干擾醫師檢查,又能滿足知的權利?
不可否認的,孕媽咪對於進行超音波檢查,總是充滿期待,很想趕快知道胎兒的狀況,但究竟該在醫師一邊檢查時,一邊提問;還是等檢查結束後再一併提問?陳震宇醫師表示,「進行超音波檢查時,需要聚精會神,孕婦如有問題,可在檢查前,先做好筆記,等到檢查結束時,再一併詢問醫師,過程中,就請不要打擾醫師,避免錯過了什麼細節」。
為何不同醫師執行超音波時,測量出的數據誤差有高有低?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珮瑩表示,不管是醫師經驗或是孕婦體形,都會成為影響超音波結果的因素之一,且胎兒不會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尤其在體形還小的時候,可能會在子宮內翻來覆去,所以就算執行超音波的醫護人員擁有高超技巧,可能也會沒看到某些細部器官。林珮瑩醫師將影響超音波的人為因素大致歸納為下列三項:
1.機器的解析度:超音波機器有很多機型與品牌,有些機型解析度較差,畫面也沒有高解析度超音波機器來得清晰,若醫院選擇較優質的機器,就能幫助醫師取得較詳細的畫面與數據。
2.執行人員:照射超音波的人員,有可能是住院醫師、婦產科醫師或超音波技術人員,且不少醫院的婦產科醫師還分成婦科、產科、不孕症治療、高危險妊娠等次專科,這些醫師的專長皆不同,照射超音波的經驗也不見得相同,因此就同一份資料來看,可能會得出不同的診斷率。高層次超音波的診斷率也會比一般高層次超音波的診斷率來得高。
3.照射部位是否被放大:若要看清楚胎兒的細部發展,照射超音波的人員一定要將畫面放大,才能看到胎兒是否有較小的缺陷,若僅僅只是觀察胎兒輪廓,沒有放大部分器官的畫面,診斷出的先天性缺限或疾病的數據可能會和實際數據相差甚多。
並非全部攸關人為因素
當胎兒週數越大,肚圍也會越寬,林珮瑩醫師表示,有些胎兒在排除腸胃缺陷或積水等問題後,如果發現肚圍真的比其他胎兒還要「圓潤」,皮下脂肪堆積較厚,就會增加超音波數據誤差。一般來說,胎兒足月且體重在正常範圍時,超音波數據大約會和實際情形誤差百分之十五,但如果胎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誤差值將增加到百分之二十,因為超音波機器無法測量肌肉和脂肪的比例,一旦胎兒脂肪越多,誤差值也會相對上升。其他如羊水的多寡,胎兒的姿勢,週數的大小等等,都可能影響影響超音波的解析度及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