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胎內手術面面觀

胎內手術面面觀

當小生命通過受精卵開始在媽媽的子宮中孕育成長時,每一次產檢對父母來說都很重要,希望肚裡的寶貝是健康、正常長大中。但若有一天,從醫師口中聽到寶寶可能有問題,此時該怎麼辦?所幸隨著醫學的精進,胎內手術已進展為新的治療方法。

聽到醫師宣佈肚子裡的孩子可能有問題時,爸媽們的心裡都會淌血:怎麼辦?能不能留下這孩子?似乎胎兒只能受命運的牽制:若屬重症,只有終止妊娠、結束生命一途;若情況較輕,也只有等待寶寶出生後,再給予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蕭勝文主治醫師認為,胎兒若生病,也是病人、也有被治療的權利,不應總是被消極對待,這是他投入胎內醫學研究的初衷。如今胎內治療、胎內手術在醫學界是較新的研究領域,以胎內手術為例,目前的進展為,當胎兒透過超音波產檢被發現產生了某些結構上的問題時,可以透過胎內手術或對媽媽投藥來治療。 

胎內手術是什麼?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在胎內進行的手術。蕭勝文醫師指出,過去傳統的胎內手術,是將媽媽的子宮腔打開,幫胎兒做完手術治療後,再放回子宮腔縫合,使懷孕繼續,常運用在胎兒發生薦椎畸胎瘤,或是脖子長了腫瘤壓迫到呼吸道。但是傳統手術的缺點是容易發生感染,或是將子宮剖開引發破水導致流產的比例很高,因此現在已經很少進行這類手術,台灣更是沒有相關的案例。

所幸微創型治療已是當前的主流,運用超音波的引導,將細長的探針或是胎兒內視鏡、雷射導引至胎兒的患部進行治療,這樣做的好處是無需像傳統手術那樣把子宮剖開,傷口很小,使流產的機率大為降低。 

胎內治療的好處

蕭勝文醫師表示,做胎內治療的好處,是可以在寶寶的胎兒階段就介入治療,避免病情更進一步惡化,降低出生後產生無法逆轉的傷害。而且若需要植入細胞或是基因,胎兒因免疫反應相對較低,也比較不會產生排斥。再說胎兒的體積相對於新生兒小,若治療上需要投藥或是植入細胞,所需要的劑量也會少很多,因此某些疾病若能在胎兒階段就進行治療,效益是較高的,這也是醫界投入研究胎內治療的原因。 

什麼情況要做胎內手術?

蕭勝文醫師表示,微創型胎內手術大大減少了孕婦破水、流產的機率,但就跟做羊膜穿刺一樣,仍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目前會使用胎內手術治療的情況主要有以下情況:

雙胞胎輸血症候群

這是一種危險妊娠,胎兒死亡率極高,通常發生在同卵雙生的雙胞胎身上,因共用胎盤和絨毛膜,使胎盤上的血管互通,而發生了輸血現象,輸血的胎兒會貧血,受血的胎兒則血液過量。

蕭勝文醫師表示,運用胎內手術治療此症,是經由超音波指引,將胎兒內視鏡放入子宮內,利用雷射將雙胞胎之間異常互通的血管燒灼去除,以改善兩個胎兒間輸血的問題,林口長庚醫院詹耀龍醫師已經運用這種方式,成功挽救許多對雙胞胎。

先天性乳糜胸

這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先天性乳糜胸是胎兒因不明原因產生胸水,若兩側肺臟大量積水,就有可能會死亡。若能在胎內就進行引流治療,不僅可避免胎死腹中,也可預防寶寶出生時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進行胎內手術時是依照超音波引導,將引流管放置於胎兒胸腔,再把胸水引流到羊水中。

泌尿系統異常

泌尿系統異常是胎兒異常中較常見的,可能會表現為腎水腫、膀胱阻塞等。蕭勝文醫師表示,若胎兒發生泌尿系統異常時,可視情況進行胎內手術矯治。以膀胱阻塞手術為例,是藉由超音波偵測,將導管穿刺過母體腹部進入子宮,將胎兒膀胱中積存過多的尿液引流至羊水處,以避免胎兒發生器官衰竭、胎死腹中的遺憾。 

先天性橫隔膜缺損

先天性橫隔膜缺損是胎兒因不明原因,橫隔膜有破洞而導致其他內臟錯位,擠壓肺部,以致正常肺組織無法好好生長。蕭勝文醫師指出,雖說台灣尚未見到這類胎內手術,但在英國曾利用胎兒內視鏡將顯微氣球放入胎兒氣管中,出生前再將氣球打破,可避免產後發生肺動脈高壓的危險。 

胎兒貧血

胎兒發生貧血,國外也有做胎兒手術的案例,同樣運用微創型治療的概念,經超音波導引,將探針注入臍帶為胎兒輸血。 

非侵入性的胎內治療

蕭勝文醫師指出,除了胎內手術外,目前臨床上還有給予孕婦藥物,讓藥效經由胎盤傳給胎兒,以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若發現胎兒有心律不整的問題,會對媽媽投以毛地黃藥物以治療胎兒。 

幹細胞運用是未來趨勢

蕭勝文醫師表示,目前的胎內治療仍有其侷限性,只能治療胎兒結構上的問題,例如透過超音波,發現胎兒有貧血,或是心臟、肺部、泌尿系統等器官發育有異,這類結構上的問題,可以視情況進行胎內手術或是非侵入性治療矯治。

但若是基因發生問題而產生的遺傳疾病,如玻璃娃娃、海洋性型貧血、先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等,這些疾病都屬病情嚴重,如果能在胎兒時期就給予有效治療,可以避免寶寶未來產生不可逆的傷害。只是目前相關的胎內治療尚處於研究及個案報告階段,要應用在臨床上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佐證,還有一段路要走。

所幸,胎兒醫學在最近幾年中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幹細胞應用方面的進步,希望未來幹細胞研究能有更多機會應用在胎內,治療某些因基因引起的遺傳疾病。目前國外醫界已發表了50個左右的臨床個案,是利用造血幹細胞或是間質幹細胞,來治療胎兒免疫不全症或是玻璃娃娃等疾病,蕭勝文醫師認為,未來5~10年間,幹細胞運用在胎內治療會更臻於成熟,會有更多尚在母體中與生存權苦苦搏鬥的小生命,可以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