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 南北「疫」起燒? 全台提高警覺‧維護環境衛生
一直以來,登革熱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好像是南部較易有的流行疾病,但今年截至9月16日止,雙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都出現本土病例,累計95例;而境外移入則分布全國18縣市,共193例;病例主要集中於雙北市都會區,因全台都有登革熱病媒分布,不免令人憂心本土登革熱疫情可能讓全台各縣市「疫」起燒。
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增溫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由於今年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嚴峻,根據有監測疫情的國家所提供數據可知,馬來西亞截至8月底累計通報病例,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7%;泰國累計通報案例已高於去年總數;新加坡所累計通報案例則為去年同期的5倍;印尼、緬甸及中國大陸也紛紛傳出登革熱疫情,因國人往來這些國家頻繁,使得登革病毒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增溫的風險增加。
她補充,在台灣,登革熱的流行季節是夏天快結束,冬天來臨前的階段,正逢8月底陸續有颱風侵台而讓多數縣市降下豪大雨,積水容器數量增加亦造成病媒蚊密度攀升,在內外交相攻的狀況之下,不禁令人擔憂全台流行的風險有大幅提升之勢!
擔憂重複感染不同型別
依據文獻資料顯示,部分登革熱感染症狀雖不明顯,但該感染者如於病毒血症期遭病媒蚊叮咬,仍有可能造成登革熱疫情於社區傳播。由於登革病毒第一至第四型皆曾於南台灣流行,且今年已在屏東地區同時出現感染第一、二、三型登革病毒的本土病例,民眾如重複感染到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時,有較高機會出現登革出血熱症狀。
因此,疾管署提醒臨床醫師提高對於疑似登革熱病例的警覺,尤其是出現登革出血熱症狀與徵兆,具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史或免疫缺陷者,亦為登革出血熱高風險族群。
登革熱小檔案
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的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並且依據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為2〜9個月之間),過了這段期間以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
傳染及潛伏期
登革病毒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而是人在受到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8天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後,開始發病。患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已存有登革病毒,此時如又被病媒蚊叮咬,此登革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8至12天後,不僅讓這隻病媒蚊終身帶有傳播登革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另一個健康的人也會受到登革病毒的感染。
臨床症狀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可能成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除上述典型登革熱症狀外,另會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50%,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治療方法
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一般為採支持性療法。如為感染登革熱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囑咐,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兩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摘錄自「疾病管制署官網」)
防疫重點以清除孳生源為首
與本土病例多集中在南台灣相比,境外移入的個案則集中在都會區,兩者的防疫重點是否會有不同?劉定萍主任指出,「登革熱是一種環境病、社區病,因此,只要環境中存在有適當的孳生源,不論當地發生的是本土病例或境外移入病例,都有造成登革熱流行的可能」。
目前防治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除孳生源,就是不讓「適合蚊子生存的生態」存在社區環境中的任一個角落。多年來,疾管署一直向民眾宣導「沒有積水容器,就沒有病媒蚊;沒有病媒蚊,就沒有登革熱」,然而,清除孳生源的工作無法僅憑個人努力可完成,必須由社區全體居民共同參與,主動配合,方可有成。
容器減量13口訣
積水容器一直是蚊子最愛的棲身之所,若能減少積水容器的存在,自然不給蚊子有繁衍的機會。疾管署將多年清理各式容器的經驗,特別針對生活中常用的容器,取常用語之諧音編製「容器減量13口訣」,提供民眾了解清除要點,以落實清除孳生源的工作。
(資料取自疾病管制署出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源圖譜》)
都會區防疫‧應提高警覺
雖然在以往,本土登革熱疫情主要集中在南台灣,但近幾年在雙北市、基隆市與桃園縣等地,也有登革熱本土病例發生。劉定萍主任提醒,全國民眾都不能掉以輕心。
但她進一步指出,都會區面對登革熱疫情更要提高警覺,因為有以下4個原因:
人造孳生源更多
如果說南台灣的天然孳生源多,那麼,都市化的人造孳生源不遑多讓,各式瓶瓶罐罐或廢棄輪胎,都是蚊子喜愛居住的好所在。劉定萍主任分享了同仁的親身經驗,這位同仁總覺得住家的蚊子好像怎麼都趕不完,於是發揮防疫專長,尋找蚊子來自何處。他與太太到處看住家附近,並無所獲,靈機一動到住家的地下室看看,該棟住戶都很有公德心,並未有人占用地下室,卻也因平日無人使用,所以,那幾天下了場大雨,沒人發現有雨流入地下室,幾天後,雖然大部分的雨水蒸發了,地上卻仍有薄薄一層積水,已長滿了孑孓。她說,「環境並非髒亂,卻因為積水,讓蚊子有了可趁之機」。
劉定萍主任強調,「發現蚊子怎麼都趕不完時,不僅要努力滅蚊,更要積極找出源頭並清理」,一旦清理速度趕不上蚊子生長的速度時,就可能會讓病例大增。
人口多且密度高
都會區人口多,居住密度高,若出現案例,很容易引起群聚感染。
移動速度快
蚊子會飛來飛去,四處亂飛的病媒蚊和具有快速移動能力的人類,共同增加病毒的活躍狀態,而提升了傳播病毒的速度。
醫師臨床經驗較少
由於過往的病例多集中在南部,因此,北部醫師較少處理登革熱病例,擔心缺少警覺性。對此,疾管署籲請醫師於診治病患時,請特別留意發燒病患,並詢問旅遊史、活動史等相關資訊,如懷疑感染登革熱,應即向衛生機關通報。
劉定萍主任指出,民眾平時應自行檢視住家戶內外及周圍環境,主動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並加強個人保護措施以避免蚊蟲叮咬,即可有效降低感染登革熱的風險,不僅保障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同時,也維護社區鄰里鄉親的健康。
旅遊人口多‧遏止境外移入
東南亞多個國家為登革熱高度流行地區,全年均有病例發生,是我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的主要感染地,卻也是國人從事旅遊或商務的熱門地點,加上這些年不少新移民與外勞來自這些國家,探親人口亦隨之增加,劉定萍主任說,「到當地活動,沒做好防蚊措施,即有可能感染登革熱」。
為了遏止登革熱境外移入,疾管署採取重要措施包括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及國際機場入境旅客發燒篩檢兩大部分:
1. 民眾衛教宣導
‧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應加強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
‧出國期間出現相關疑似症狀時,請於當地就醫治療,並於回國入境時主動通知疾管署在機場的檢疫人員。
‧返國途中出現疑似症狀時,請主動告之航機人員,並於入境時主動通知疾管署在機場的檢疫人員。
‧回國後出現疑似症狀時,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將旅遊史告知醫師,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依據「傳染病防治獎勵辦法」規定,民眾主動至主管機關接受登革熱體檢篩檢,並經主管機關證實為境外移入病例或本土病例者,每例得發通報獎金新台幣2,500元。
2. 國際港埠發燒篩檢
針對國際機場入境旅客實施體溫量測,體溫異常者採血檢驗登革熱並給予衛教,如經檢驗確定為登革熱病例,後續會由居住地的衛生局(所)派員進行訪視、衛教,並採取相關防治措施。
日常預防方式這樣做
除清理孳生源外,預防登革熱還有以下方法:
避免蚊蟲叮咬‧做好防蚊措施
家中裝設紗窗紗門;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睡覺掛蚊帳;使用捕蚊燈或電蚊拍(蚊香僅有驅蚊效果);生病期間儘量在家休息並減少外出。
養成固定就醫習慣‧以利診斷及通報
民眾生病就醫時,應避免每次去不同的醫療院所,儘量至固定的院所就醫,以利醫師診斷疾病及通報。根據流行病學顯示,感染登革熱並沒有年齡上的差異,劉定萍主任提醒,家有兩個月以下的嬰兒在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但不建議使用防蚊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