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 養成寶寶好體質
中西醫齊力 顧好寶寶健康
在劉桂蘭中醫診所擔任醫師的樂英如,本身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她雖是個中醫師,但並不拘泥要以中醫的方式治療寶寶的所有疾病,尤其是0~3歲的寶寶,因為治療感冒的中藥當中,許多有祛風功效的藥吃起來苦苦的,而寶寶對中藥的接受程度不一,有時他不願意吃中藥,吃了以後又吐出來,導致吃進去的藥劑量不夠,就會影響治療效果。
而且這個年齡層的寶寶免疫力尚未齊備,有時病程的進展會相當快速,因此當寶寶生病、發燒,又對中藥的接受度很差時,她建議家長還是要把寶寶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因延誤導致病情加重。
寶寶生病時的照護原則
當小孩生病時,她會採取以下方式照護:
寶寶輕微感冒未發燒
有時寶寶感冒只是流鼻涕、有點小咳嗽,此時爸媽就無需太緊張,可在家照護,但須注意幫寶寶補充水分。她會準備一個保溫瓶,隨時餵寶寶喝水,就算一次只餵個1~2湯匙,也可以滋潤喉嚨、促進代謝,幫助寶寶康復。
寶寶若能擤鼻涕時,要鼓勵他把鼻腔中的鼻涕擤出,不要讓鼻涕一直積在鼻腔,容易引發反覆感染。若寶寶鼻塞,會導致呼吸困難影響睡眠,這時候可按摩寶寶的迎香穴、合谷穴,幫助舒緩鼻塞症狀。
迎香穴
位於鼻翼的兩邊,按壓有凹陷的地方。
合谷穴
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處,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左右手各一。
寶寶發燒
代表寶寶體內的病毒、細菌一直在繁殖中,所以身體需要發熱,藉以提高體溫來對抗病毒、細菌。此時要帶寶寶去小兒科就診確定病因,接受治療。在家照護時,要多讓寶寶喝開水,一次喝個一、兩口,讓寶寶可以多小便、促進代謝。而發燒時可能會引起頭部不適,若寶寶長到1歲以上,脊椎也長得比較硬了,可以讓他坐著,輕推寶寶的風池穴,以紓解頭痛不適的症狀。
風池穴
位置:位於耳後頭枕骨下,髮際內的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
幫寶寶按摩穴位的注意事項
幫寶寶按摩穴位時力道不要太大,輕壓即可;一次約按摩15~20下,一天可以視需要按摩3~5次。
寶寶咳嗽
樂英如醫師表示,有些寶寶一生病就立刻進展到細支氣管炎,不只會發燒,還會咳個不停!當寶寶咳嗽時,可以按摩他手上的魚際穴,紓解症狀。
若寶寶平常呼吸時有喘鳴聲,代表他氣管裡有未排出的「痰飲」,「痰飲」是病毒、細菌繁殖的溫床,只要有病原侵入,寶寶又會生病!因此媽媽要常幫這類寶寶拍背,讓痰飲排出,睡前或是飯後兩小時都可以做。
魚際穴
大拇指伸直,在手掌部位,位於大拇指根部橫紋和手腕橫紋連線的中點。
拍背部
可讓寶寶趴著或抱著寶寶,拍他的兩側肩胛骨附近,要由下往上,以空掌輕拍。
推背部穴位
若寶寶咳嗽、呼吸不順,可用凡士林等潤滑膏推寶寶背部的肺俞、風門、大椎穴,可縮短病程,平常時候多幫寶寶推這些穴位,可以預防氣管炎。
肺俞
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距脊椎約為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一。
風門
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距脊椎約為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一。
大椎
頭往前傾時,在頸、背交界處有一凸出最高點為第七頸椎,大椎位於此處下方的凹陷處。
脾胃是後天之本 非常重要
就中醫來說,脾胃攸關人的後天之本,可將消化、吸收後的營養分配至身體各臟腑及組織,另外,脾也負責運化身體的水分,因此若脾胃功能不佳,會導致體內濕氣聚積,引起以下症狀:
過敏性鼻炎、流鼻血
體內濕氣會四處亂跑,若聚集在鼻腔,寶寶的鼻黏膜會水腫,引發過敏症狀,容易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
另外,過敏性鼻炎小病患中,約有五成的寶寶容易流鼻血,這是因為鼻子過敏會導致鼻子癢,寶寶會常搓揉,搓揉久了,使鼻黏膜損傷、變薄,微血管容易破裂,因此而流鼻血。
夜尿
脾胃功能不佳的寶寶到了冬天,還容易有夜尿的問題。樂英如醫師解釋夏天為什麼不常見夜尿,是因為夏天天氣熱,熱會幫助身體氣化的功能,加上常流汗排出水分,使膀胱的壓力不會太大,所以症狀還不明顯。
但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若寶寶脾胃弱,運化水分的能力不足,喝進來的水會很快地向下、往膀胱走;而且天氣冷不流汗,使膀胱蓄積了過多尿液,再加上有些寶寶睡得很沉,膀胱的敏感度不佳,無法被脹滿的膀胱叫醒,所以常常在睡夢中,就不知不覺地尿下去了。
四季都要養好寶寶的脾胃
脾胃很重要,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免疫力,因此要養好寶寶的脾胃,得注意以下事項:
空腹時別吃水果、果汁、零食
樂英如醫師提醒爸媽,寶寶空腹時較適合吃帶鹹味的食物,甜食、零食,生冷的水果或果汁都不宜(這些食物要飯後吃),否則容易傷脾胃!不過若是兩餐之間的點心,就沒這樣的限制,例如寶寶吃完早餐,到中餐之間可能會吃一些點心,這時就可以讓他吃點水果、甜點。
家中不要常備零食
樂英如醫師認為,寶寶的脾胃功能不佳,多是飲食習慣所造成,例如吃太多零食導致正餐吃不下,或是常常挑食等。要避免寶寶對零食上癮,家中就不要常備這類食物,爸媽自己也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帶著寶寶攝取多樣且新鮮、營養的食物,脾胃功能自然可提升。
夏天過度吃冰消暑易傷身
樂英如醫師表示,四季是一個連續性的狀態,夏天是身體大量排汗、排毒的時候,也是調理體質最好的時機點,因此若夏季沒有注意養生,到了秋冬以後,很多不適的症狀會浮現。
夏季時天氣熱,大家為了消暑,可能會常吹冷氣、吃冰,或是吃大量生冷的水果(如西瓜、椰子等),導致寒氣往身體裡走,使氣管、脾胃、甚至子宮等處受寒(對寶寶來說,最容易受寒的是氣管、脾胃)。受寒之後,有些寶寶的氣管會變得敏感,身體循環變差、代謝力變慢,連帶地也會影響免疫力。
樂英如醫師發現,台灣秋季有所謂的「秋老虎」,也就是正當暑氣慢慢下降之時,突然有一天變得有如酷暑一般炎熱。此時有些人會出現類似「中暑」的現象,這是因為夏季時常吹冷氣、少流汗,沒有鍛鍊汗腺的排熱功能;加上夏季常吃生冷、冰冷食物,使身體受寒、血管收縮、影響代謝,失去了正常體溫調節的能力,所以反而導致「秋季中暑」。
秋冬養生要從夏季做起
秋冬養生,一定要從夏季談起。若希望寶寶在秋冬時有良好的抵抗力,夏季時要注意這樣做:
1.空調不要調太低,設定26度左右就好。
2.寶寶的腸胃功能尚未完全發育好,因此生冷的水果不要吃太多,而且吃水果的最佳時間點是在中午飯後。夏季時,晚餐之後7點左右可以吃一點水果;但是冬天就只建議在中午吃水果,晚餐後甚至到夜間11、12點,都不建議再吃生冷的水果。
3.不一定都要靠冷氣降溫,可讓寶寶吃些綠豆湯、水果降低暑熱,此時室內空調不要調得太低,反而應調高些,讓寶寶流點汗。
4.應利用夏天的好天氣多帶寶寶從事戶外活動,可利用清晨、傍晚時陽光較不猛烈時外出(中午時太陽太猛烈,一定要避開),大人小孩都有機會流流汗,要注意帶條毛巾,把流出的汗擦掉。多鍛鍊身體,可以增強免疫功能,秋冬時更能面對各種病毒、細菌的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