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身體‧大大奧妙:家長篇
從遊戲中學習是最快的方法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幼兒園教保組長廖芳儀指出,待寶寶到了可以上幼兒園的年齡時,代表學習能力已有一定程度,這時,父母可以從最簡單的五官開始,教導寶寶認識這些器官的位置。
最初,建議爸爸媽媽直接抓著孩子的手,摸摸他的五官,用口頭告訴他這些器官的名稱,等寶寶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之後,就可以考考他「眼睛在哪?鼻子在哪?」。
小班年齡以上的寶寶,父母可以請他以表演的形式,簡單模仿出其他動物的五官,例如大象的長鼻子、貓咪的圓眼睛或猴子的大耳朵等等;中班年齡以上的孩子,由於粗動作與不少精細動作都發展完全,就可以請他們玩玩大肢體方面的遊戲,例如模仿獅子奔跑或貓咪走路,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活用雙手和雙腳。
廖芳儀組長表示,一旦透過遊戲,寶寶學習的效率就會變高,因此在幼兒園裡,不少老師也會透過手掌、腳掌蓋印與五官教具黏貼等遊戲,讓孩子實際操作,快速學習到自己身體上的器官名稱。
學會尊重別人‧保護自己
隨著寶寶成長到3、4歲時,他們對異性也會開始出現好奇心,這可能是因為上幼兒園後,與同儕相處的時間變多,在上廁所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人與自己的性器官相同,有人卻和自己的不太一樣,有些寶寶甚至會想碰觸同儕的敏感部位,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要如何教導寶寶不能亂摸別人,也不能被別人亂摸呢?廖芳儀組長表示:「以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幼兒園為例,每一個學期當中,會挑選某個月的其中一週,進行為期一週的健康週,當週課程會與人身保護、健康管理有關,例如教導寶寶如何面對陌生人,或是以人偶為例,把身體分成公開區(手臂、肩膀、小腿)、敏感區(臉、脖子、肚子、大腿)和禁區(胸部、生殖器官、屁股),老師在課程中會與寶寶討論這三個區域被人碰觸後,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讓寶寶進而思考可以碰觸別人哪些部位、不能碰觸哪些部位」。
她指出,中大班以上的孩子,家長可以直接引導他們,如果被別人碰到之後,覺得不太舒服,就要告訴對方:「這是我很重要的地方,請你不要碰我。」接著鼓勵寶寶在無法處理的狀態下,應勇於向大人反應,並給予他們信心,讓他們知道大人會替他們調解這些問題。
用有趣的活動化解恐懼
只要是動物,都會有生病的可能,但有些寶寶對於「看醫生」這件事,感到莫名恐懼、沒有安全感,甚至會認為醫生叔叔或護士阿姨拿著那些可怕的工具,目的是想要傷害他們。
為了避免讓孩子對看醫生這件事有先入為主的害怕想法,家長可以用一些比較詼諧、有趣的方式,來介紹醫療器具及醫師的工作。廖芳儀組長說,「輔幼」以往也曾和輔仁大學醫學院合作,聯合舉辦兒童醫學觀摩體驗日,讓寶寶到臨床技術中心參觀人體模型,體驗看牙的過程,讓寶寶不再害怕看牙醫,並認識到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建議父母可以先透過繪本,告訴寶寶生病之後會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狀,並鼓勵孩子要勇敢就醫,在看醫生之前,可以告訴寶寶說:「醫生叔叔手上拿的工具,是為了要消滅你身體裡面的壞東西,這些工具發出來的聲音,就像是小型的救護車,為的就是要幫助你早日康復」,試著讓寶寶降低恐懼感。
運動對身體各個器官都有幫助
為了讓身體器官處在最健康的狀況,家長應訓練寶寶養成固定的日常作息,並協助他們建立每天的生活常規,例如早上有固定的戶外活動時間,活動完後吃一些小點心,接著在室內進行一些靜物活動,中午吃完飯後小睡一下,下午再到戶外走走,適當消耗體力。廖芳儀組長指出,讓身體健康的方法,除了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之外,還有適時運動,但讓寶寶習慣「動起來」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所以建議家長應抽出時間身體力行,每天設定至少兩次的活動時間,讓寶寶能活動全身筋骨。她表示,睡午覺對寶寶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讓寶寶短暫恢復體力,就能使他擁有穩定的精神狀況,下午的活動才不至於力不從心。
男女有別Q&A
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的不同?
男生和女生都擁有一雙眼睛、一隻鼻子、一對耳朵、一張嘴巴及雙手雙腳,那要怎麼做才能分出男孩和女孩?答案就是依靠人類的第一性徵與第二性徵。不少家長都聽過第一性徵及第二性徵,但其所代表的意義,爸媽們卻不一定能正確無誤地向寶寶解釋,因此以下略為簡單說明:
第一性徵:男孩與女孩生殖器官的差別,因為有生理上的不同,才能讓寶寶在出生後,先讓爸爸媽媽確認孩子是男是女。
第二性徵:第二性徵出現的時間較晚,通常必須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才能發現,例如女生的乳房發育、男生的喉結與低沉嗓音等。
女生比較愛哭,男生比較會主動打人?
不少人都有「女生比較愛哭,男生比較會主動打人」的既定印象,雖說男女身體的第二性徵原本就不同,但從這句話的角度來看,讓人不得不出現以下推論──難道是女孩的淚腺比較發達、男孩的肌肉比較壯嗎?
廖芳儀組長認為:「『女生比較愛哭,男生比較會主動打人』是一種刻板印象,因為男孩和女孩的淚腺並無差異,就算男孩先天肌肉發育較好,但也不一定都是主動打人的一方,主要還是和寶寶的天生氣質與後天教養息息相關」。她的教學經驗當中,曾看過一些女孩先動手打人,或是男寶寶容易因為小事情而大哭的案例,所以不管男女,都建議父母應實施性別平等的教育方針。
男女如廁方式大不同?
男女生泌尿系統生長在不一樣的地方,小男生的尿液會經由陰莖排出,小女生尿尿時則會藉由陰道附近的尿道排出,所以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太一樣,家長不妨和寶寶一起上廁所,並教導他(她)正確的如廁方式,寶寶比較不會覺得害羞,學習也能更快!
男寶寶如廁
在教導男寶寶時,可以請爸爸帶領。首先,爸爸示範脫褲子與坐上馬桶的動作,等寶寶要實際學習的時候,從旁稍加協助,幾次後就可放手讓他試試看。等男寶寶年齡稍大一些,爸爸就可以教他站著上廁所的方法,除了瞄準小馬桶之外,也要扶助男寶寶的泌尿器官,輕輕甩一甩,告訴他這樣才能算尿乾淨。
女寶寶如廁
女寶寶如廁的動作較為簡單,只有蹲與坐兩種方式,媽咪親自示範動作後,再提醒她小屁屁要對準馬桶蓋上的洞,就能讓她知道正確的大小便動作。此外,媽咪也要叮嚀女寶寶,上完廁所後,必須用衛生紙擦淨,動作是由前往後(由尿道擦至肛門),才能避免尿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