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熱性痙攣!
因發燒而起的痙攣,稱為「熱性痙攣」,中山醫院小兒科主任張敬文指出,「因發燒到39℃以上而出現痙攣,可說是急診中常見的小兒疾病之一,約有3%〜5%的發生率,而男孩的發生機會比女生高一點,發作年齡大致從6個月大至5歲,其中又常見於一歲階段的孩子」。
不正常放電的表現
張敬文醫師解釋,目前認為造成熱性痙攣的原因,主要是幼兒的腦部神經細胞發育尚未成熟,當有些疾病(例如感冒、肺炎、玫瑰疹)造成高燒時,引起腦部部分神經細胞受到刺激而產生不正常的放電,導致某些腦部功能失調的反應所致。
他表示,熱性痙攣多在幼兒開始發燒後的24小時之內發生。幼兒在高燒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全身的痙攣反應,而有手腳抽搐、嘴唇發紺、眼球上吊、牙關緊咬、口吐白沫、意識喪失等現象,「就像癲癇中的大發作一般」。相信父母看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莫不膽顫心驚;但是看到孩子發作完後,累到呼呼大睡,更是滿臉疑惑,不知孩子究竟怎麼了?
張敬文醫師指出,父母可從3個特點初步判斷熱性痙攣屬於簡單型(良性)或複雜型,所幸大多數的發作狀況是屬於簡單型,此發作類型的孩子不會因此留下後遺症,也不會對智能造成影響。換言之,當醫師確認是簡單型的熱性痙攣,並不需要刻意治療,通常過了5歲以後就不易再發生,「因為腦部已逐漸發育成熟」。
發作時的處理方式
若孩子突然出現熱性痙攣,相信很多父母一定會驚惶失措,張敬文醫師表示,熱性痙攣發作本身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但是一些錯誤的舉動卻可能對孩子或施救的大人造成更大的傷害。他說,曾有阿嬤把自己的手指放入發作的孫兒口中,來醫院就診時,孩子沒事,阿嬤的手指頭卻被咬傷,需要包紮處理。
張敬文醫師表示,當孩子在家發生熱性痙攣時,請父母保持冷靜的態度,依照下列方式處理:
Step 1:移開身旁物品
將四周的危險物品先移開,把孩子小心放倒在地上或椅子上,並採側臥方式躺著。
Step 2:維持呼吸道暢通
協助解開衣服第一顆鈕釦,以維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嘴巴內有東西而噎到。此時,孩子有可能出現牙齒緊咬的情況,張敬文醫師提醒,「父母千萬不要在口腔內硬塞物品,也不必刻意撬開病童的牙關,這樣,反而會使幼兒嘴唇、牙齒受傷,或大人手指被咬傷,甚至有時因吸入性異物而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Step 3:注意抽搐時間並記錄狀況
留在孩子身旁,注意抽搐的時間持續多久,並觀察發作時的狀況,就醫時可提供醫師做為判斷病情的依據。大多數的孩子會在1~2分鐘以內,停止抽搐發作等反應,意識也逐漸恢復。
Step 4:清醒時再送醫
等確定孩子抽搐停止,即可帶孩子就醫,請醫師進行檢查。但張敬文醫師強調,「如果抽搐超過5~10分鐘仍未停止,就需要立刻緊急送醫」。他提醒,送醫時,以儘量送到有急診的醫療院所為原則。
其他照護注意事項
1.通常需要等一、二小時的時間,孩子才會完全清醒,並恢復原來活潑模樣。
2.在孩子意識未清楚之前,不宜餵食食物,以免嗆到。
3.如不是第一次熱痙攣發作,也確定孩子抽搐時間很短,抽搐後,並無其他不適,可至兒科門診就醫,找出發燒原因;若有意識狀況恢復不理想、非發燒情況下發作、出現複雜型痙攣、局部發作等情況,則需要立刻掛急診。
就醫時的處置
張敬文醫師指出,到院就診時,視孩子的狀況有不同的立即處置:
發燒但無抽搐,量溫度並給予退燒藥。
發燒且也抽搐,透過靜脈注射給予鎮靜劑。
之後,則觀察並詳查病因,包括詳問病史(為何發燒、燒多久)與進行理學檢查(觀察神經學反射),若能排除腦炎、腦膜炎、電解質不平衡或其他神經系統可能的疾病後,多半不需要特別服用藥物,只要回家多休息即可。
或許有父母會想,「這樣不需要做腦波或其他相關檢查嗎?」張敬文醫師表示,是否需要腦波或相關影像檢查,有以下原則參考:
若為簡單型發作,第一次不做,第二次才做。
即使是複雜型發作,也不是當下就進行檢查,他解釋,「就像將石子丟入水中,會有一陣陣漣漪向周圍擴散,石子已沉入水底,但表面的漣漪還存在,這時做腦波檢查,容易有『假陽性』的結果。最佳檢查時間是發作後10天至兩星期間,也就是在孩子正常的狀況下觀察是否有異常現象。」
他補充,父母對於腦波或相關影像檢查等「非侵入性檢查」,接受度算高,若有必要做時,多半不會拒絕;然而,對於進行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化驗,因屬於「侵入性檢查」,則多會抱持不願意做的態度,不過,張敬文醫師提醒,「為了確實找出問題,該做檢查的時候還是要做,如:未滿一個月的新生兒有發燒現象、六個月以下的寶寶同時出現發燒和抽搐」。父母不用過分擔心這項檢查是否對寶寶有不良的影響,因為在兒科醫療處置中,小兒的脊髓液檢查是一個很常見的檢查,凡是接受完整兒科訓練的專科醫師都有能力執行,首要注重必須做好消毒工作以避免發生感染,通常執行起來相當安全,也少有併發症,父母大可放心。
該看哪一科醫師?
熱性痙攣發作時的急診,兒科專科醫師皆有能力處理嬰幼兒當下的狀況,若是後續需要追蹤檢查,則由小兒神經科醫師接手。如果一開始是在診所就醫,可請診所醫師幫忙轉介給小兒神經科醫師,以進行後續的檢查。
張敬文醫師提醒,「若是燒了兩、三天後才有抽筋的情況發生,可能有其他併發症,父母不宜輕忽,應儘快就醫」,這時最好直接尋求小兒神經科醫師的診治。
相關問題釋疑
嬰幼兒發作一次熱性痙攣後,父母多半有如驚弓之鳥,擔心會復發或是就此變成癲癇?對於這些擔憂,張敬文醫師一一提出說明:
復發與否與年齡有關
很多父母關心「發作一次,之後還會再復發嗎?」他表示,「是否會復發與發作的年齡有關,如果第一次發作小於一歲時,有50%的復發機會;大於一歲時,發作機會則降為30%。若發作過兩次,將有50%的機會出現第三次發作」。
另外,熱性痙攣可能有家族遺傳傾向,若父母或兄弟姐妹之中,如有人小時候出現過熱痙攣,下一代的嬰幼兒發作熱性痙攣的機會約有15%〜20%。
熱性痙攣與癲癇不同
熱性痙攣與癲癇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熱性痙攣是受到高溫刺激所產生的抽筋,癲癇則是屬於腦細胞不正常放電所引起的反覆發作,且不一定是在發高燒的情況下發作,根據臨床經驗,通常只有極少部分的小孩以後可能會發展成癲癇。因此,若有不定期反覆發作的情況,應透過腦波或腦部電腦斷層等相關檢查,以確定是否有腦部病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