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母胎健康‧孕期營養大補帖:六大類食材
全穀根莖-每天應該多攝取全穀類
孕媽咪每天攝取量2〜4碗→建議一餐為全穀類
全穀類的定義
剛煮好香噴噴的白米飯,讓人感覺到食指大動!然而,大家都知道白飯是澱粉類,能提供身體生活所需的體力,但什麼叫做「全穀類」呢?全穀的「全」有全部和完整之意,是指含有胚乳、胚芽和麩皮之完整穀粒,整顆穀物若經過破碎、粉碎、磨成細粉、成片狀,但保有與原來穀物相同比例的胚乳、胚芽和麩皮,也可以稱做全穀類。我們平常吃的白米飯,是去掉麩皮和胚芽的部分,就是精緻的澱粉類。
【食譜】五穀羅漢雞肉飯
材料:
美國雞棒棒腿15g、五穀米25g、枸杞少許、青豆仁5g、紅棗1粒、醬油少許、米酒少許。
做法:
1.將棒棒腿洗淨去皮、去骨、切小丁,用醬油、米酒稍醃,放入微波爐5分鐘。
2.將青豆仁、枸杞洗淨,與雞腿丁、五穀米拌勻後,置入電鍋蒸煮30分鐘。
3.起鍋後添入飯碗中,將紅棗放於飯中央,即完成。
全穀根莖類,妳吃錯了嗎?
全穀根莖類是人體每天應攝取的主食,例如:糙米、地瓜、馬鈴薯等,內含豐富的澱粉類,能產生飽足感,台安醫院營養課組長李祥瑞表示,在吃正餐前,孕媽咪要搞清楚哪些是全穀根莖類的食材,像是蓮子、南瓜、青豆仁、皇帝豆、玉米、紅豆和綠豆,都屬於全穀根莖類,孕媽咪常誤認為是蔬菜類。全穀根莖類富含澱粉,跟口水及唾液澱粉酶結合就會產生甜味,如果食材放入嘴巴中咀嚼15~20次,會產生甜味的口感,就屬於全穀根莖類。
每天至少一餐全穀類
一般最常吃的主食就是飯和麵,李祥瑞營養師提醒,每一餐最好有一份是來自於全穀類,像是全麥類或糙米等,例如:一碗白飯裡面,要有三分之一是糙米,或是加一些全麥類,像是燕麥、乾豆類等,可以增加纖維質和維生素的攝取。至於全麥麵包,李祥瑞營養師認為,目前市面上的全麥麵包,大部分是麵粉加上麩皮,許多未達到全麥標準,但仍優於白吐司,如果做不到一餐吃到全穀類,多增加一點都好。
切忌淋上醬汁
孕婦在經過初期的孕吐後,有些人會覺得嘴巴發苦,正餐時間就想吃些重口味的東西,像是滷肉飯、辣炒年糕等,李祥瑞營養師提醒,不管是吃白飯或五穀飯,都不要另外再淋上肉汁或勾芡,或是像炒飯一樣,經過較多油脂烹調,不知不覺就會吃下太多的熱量,也會造成孕媽咪的誤會,感覺自己已經依照建議攝取,為什麼體重還是無法控制?如果攝取多種類的全穀根莖類,吃的卻是淋上肉汁的糙米、炸芋頭或烤玉米,還有夾了芋泥或奶酥的全麥麵包等,當然會熱量太高!
豆魚肉蛋-慎選低脂豆魚肉蛋食材
成人標準每天攝取量3〜8份→懷孕中後期每天+1份
豆魚肉蛋類包含許多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在三餐之中可以視為主菜,瘦肉、煎魚和荷包蛋等,孕媽咪一天最多吃一顆蛋即可,控制膽固醇。
豆魚肉蛋類‧懷孕中後期應多補充
豆魚肉蛋類主要提供給身體蛋白質和礦物質,李祥瑞營養師指出,懷孕初期的媽咪不用增加總熱量,依照成人飲食指南每天攝取3~8份,也就是平常生活習慣吃的分量。但是到了懷孕的中期和後期,正是胎兒長肉、極需要蛋白質的階段,因此建議孕媽咪可以多攝取一份蛋白質(例如:35公克的生肉,約二指寬、掌心大小一半,像小拇指一樣厚),鈣質、鐵質和維生素D的攝取量才會足夠。
【食譜】海味雞腿湯
材料:
美國棒棒腿半支、海帶10g、黃豆芽10g、薑絲少許、水3碗、鹽少許。
做法:
1.美國棒棒腿洗淨去骨切塊備用。
2.將雞腿塊、海帶、黃豆芽、薑絲、鹽及水放入碗中,以電鍋蒸煮20分鐘即可。
先選食材再選烹調方式
孕媽咪每天的正餐應該包含什麼?除了全穀根莖類外,分量最多的就是豆魚肉蛋類,要選對低熱量的食材,以牛肉為例,應該選牛腱熱量等低脂的部位,而不要吃牛腩;30~40公克的牛腱大約是55~60大卡(約2公克脂肪),同分量牛腩則有100~120大卡(約13公克脂肪),差距非常驚人。
此類食材的特色是不怕高溫烹調,因此孕媽咪不見得非要吃味道很淡的燙雞肉,也可以適時用蒸、煮和炒,只要避開紅燒、三杯和油炸等烹調方式。
補湯應多吃肉塊
李祥瑞營養師觀察到,最近有許多孕婦進行冬令進補,以為只喝補湯不吃肉,就能攝取到精華而減少熱量,事實上正好相反。由於肉類不怕高溫烹調,即使燉了很久,蛋白質和礦物質也不會流失,數據顯示熬了6個小時的大骨湯,只有20毫克的鈣質,比起直接喝牛奶和吃豆干,所攝取的鈣質少很多。因此只喝補湯,大部分是攝取到油脂和調味料,容易胖或水腫,因此不用喝太多湯,反而要直接吃湯裡的魚塊和肉塊。
素食媽咪&滴雞精的攝取
李祥瑞營養師認為,滴雞精以蛋白質居多、油脂較少,含有小分子的胺基酸,容易吸收口感也好,哺乳期需要的蛋白質更多,又需要多喝湯湯水水,因此哺乳期補充更適合。
在豆魚肉蛋類中,有些全素媽咪只吃豆類不吃蛋,擔心蛋白質不夠,可多吃豆腐、豆乾、豆皮和豆包,還有菇菌類(香菇、洋菇等)和海裡的青菜(髮菜、紫菜、海帶),補充肉蛋類中擁有的維生素B群,偶爾也可在食物中添加三寶粉(啤酒酵母、大豆卵磷脂、小麥胚芽),補充微量礦物質。
蔬菜水果-天天深綠色蔬菜不可少
蔬菜類懷孕每天至少3〜4份‧水果類懷孕每天2〜4份
孕媽咪可從蔬菜和水果中獲得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烹調時應該注意,蔬菜不耐久煮,會喪失其營養素,建議多以少油快炒和快速燙熟料理。
蔬菜選顏色深者‧水果應注意熱量
在六大類食物中,蔬菜類和水果類是普遍達不到每日建議量的兩類,李祥瑞營養師表示,現在孕媽咪外食的比例愈來愈高,以一個普通的便當來說,配菜應該都要選深綠色蔬菜,若選麻婆豆腐、炒南瓜等,蔬菜類的攝取量就不足。「尤其懷孕初期的媽媽需要葉酸,都存在深綠色蔬菜中,全天至少要吃到3〜4份(一份是煮熟的菜要裝半碗)。」水果則不要吃甜度太高者,每天可以更換水果的種類。
【食譜】青醬櫛瓜
材料:
櫛瓜4條、烤過的腰果20g、九層塔1又1/2杯、帕瑪森起司屑4大湯匙、橄欖油1/2杯、鹽少許。
做法:
1.洗淨櫛瓜,去皮後刨成麵條狀。
2.將九層塔、橄欖油、烤過的腰果、帕瑪森起司屑及少許的鹽,依序放入果汁機打勻,青醬即完成。
3.將櫛瓜麵條捲成團狀,淋上青醬。
蔬菜口感爽脆‧水果耐嚼有飽足感
原則上顏色愈綠的蔬菜,營養素(包含葉酸)的含量愈多,在烹調方面,多選口感爽脆、咬起來卡滋卡滋的蔬菜,比較不易吸油,相對攝取的熱量也低,較軟的蔬菜如:絲瓜、瓠瓜,烹調時易吸附食用油。
孕媽咪可以在下午嘴饞時補充點心,硬的水果需要咀嚼會產生飽足感,例如:蘋果、芭樂等。有些水果較軟吃得太快,如:奇異果,大概2分鐘就吃完一顆,容易想要再來第二顆,無形中吃下過多熱量,因此下午點心可多選需要慢慢咬,比較費力的水果。
選擇當季蔬果‧留意農藥殘留
不管是有機蔬菜或市場買回來,首先都必須購買當季的蔬果,李祥瑞營養師建議,蔬菜水果等可能灑農藥的食材,可放在室溫下(約攝氏23~26℃)半天或2~3小時左右,農藥揮發掉後再放進冰箱冷藏,烹調時較不會有農藥的殘留,且建議孕媽咪儘量不要生吃蔬菜,蔬菜水果可用彩虹食譜的概念來調配。
紅色:番茄、櫻桃
橙色:胡蘿蔔、木瓜
黃色:玉米筍、鳳梨
綠色:菠菜、花椰菜
紫色:茄子、葡萄
黑色:髮菜、海帶
白色:高麗菜、洋菇
蔬菜清洗不加鹽‧水果可用軟布摩擦
李祥瑞營養師表示,清洗蔬菜時應使用流動的水清洗,如果是包心的菜類,要一片一片剝下來,洗完再切,以免農藥滲入。不建議洗菜時加上鹽巴,不管是用鹽水沖洗或浸泡,鹽巴會改變水的滲透壓,鹽水的滲透壓較清水高,會讓蔬菜的水分流出來,農藥逆流跑進蔬菜裡,反而可能吃進更多農藥。而水果方面,能去皮就儘量去皮,如果真的要帶皮吃,清洗時可用軟布摩擦水果表面,把農藥和保護蠟刮除,降低表面的殘存物質。
乳品油脂-堅果可以補充維生素E
低脂乳品類懷孕每天建議1.5〜2杯(一杯240c.c.)→1湯匙堅果種子取代1份油脂
低脂乳品類和堅果種子與油脂類,這兩類食物是孕媽咪較容易忽略的,現在將乳品和堅果獨立成類,就是希望孕媽咪留意攝取量不宜太多或太少。
乳品能補充鈣質‧豆漿可代替
最近關於牛奶的問題吵得沸沸揚揚,究竟孕媽咪能不能每天喝牛奶呢?李祥瑞營養師表示,在飲食指南中,建議成人可以每天喝1〜1.5杯(240c.c.)的牛奶,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蛋白質和鈣質,孕婦其實可以豆漿代替,不見得每天都要喝牛奶。有些孕媽咪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除了喝無糖或低糖豆漿之外,也可補充綜合維他命,或是醫師覺得有需要,就會請媽咪吃鈣片,因此不需要太緊張。
【食譜】蔓越莓牛奶
材料:
蔓越莓果粒60g、牛奶240c.c.、砂糖少許。
做法:
1.將蔓越莓果粒洗淨備用。
2.將蔓越莓果粒放入果汁機,加入牛奶及砂糖打成汁,即完成。
堅果種子取代一份油
在2011年,衛生福利部針對六大類食材攝取分量的建議,將油脂與堅果類併在一起,顯示出堅果種子的必要性。李祥瑞營養師表示,若以孕媽咪的活動量來看,活動量為「適度」的孕婦,每天可攝取五份油脂類,其中四份是烹調用油,而一份可以來自堅果種子類,是為了攝取到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還有植物性化合物,甚至特殊的脂肪酸。三餐可以吃得清淡一些,稍微減少烹調用油的分量,下午如果覺得肚子餓,就可以補一湯匙無調味的堅果類當點心。
水分的攝取也很重要
李祥瑞營養師表示,建議孕媽咪一天可以喝2,000c.c.〜2,500c.c.的水,但還是應該看孕婦的狀況做調整,例如:冬天身體揮發的水分少,可以少喝一點。孕媽咪可以從上廁所次數、尿液顏色和嘴唇乾裂狀況,判斷自己水喝得夠不夠。特別注意,除了喝水外,喝湯、吃水果也會攝取水分,不見得硬要喝到2,000c.c.,而是要注意產檢報告中,是否有尿道感染、尿蛋白較高的現象。有些孕媽咪會抱怨孕吐嘴巴不舒服,喝不下白開水,建議可以泡不含咖啡因的麥茶,有味道又不傷身體。
低脂乳品的安全性
許多孕婦都會擔心低脂乳品的製程,是否會把鈣質也去掉?李祥瑞營養師表示,其實低脂和全脂乳品的鈣質含量差不多,而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能增加。由於低脂或脫脂乳品把脂肪抓掉後,口感就不如全脂乳品滑順香甜,因此奶商會添加果寡糖和乳糖,增加美味程度,因此通常低脂或脫脂喝起來會比較甜。建議孕媽咪可以全脂和低脂混喝,如果今天吃得比較油,可選低脂;最近體重增加都在控制內,則可以喝全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