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孕媽咪急產應對守則

孕媽咪急產應對守則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新聞報導中看到有孕婦在計程車或救護車上產子的消息,難道真的會生這麼快嗎?事實上,有些媽媽確實可能在短時間內生下寶寶,稱為「急產」,婦產科醫師提醒,急產仍有風險,尤其對這些來不及趕到醫院而生在路上的寶寶來說,更是危險!

    相信許多產婦都有到了醫院卻被「退貨」的經驗,尤其若是預計生產醫院離家裡較遠,真的是很麻煩!因此醫師和護理師也會在最後幾次產檢時給予衛教,教產婦怎麼分辨假性陣痛及產兆,大概什麼時候要來醫院。但有些媽咪卻擔心被退貨,產兆發生後沒有及時到院,卻不巧有急產的現象,就有可能把寶寶「生」在去醫院的途中,因此,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提醒,若有了明顯產兆,還是建議產婦跑一趟醫院比較安心! 

推薦閱讀:急產或早產,都有麻煩事!了解自身狀況,知道子宮收縮是怎樣的感覺,多加留意才是!

急產
(急產應對守則。圖/shutterstock)

怎樣稱為「急產」?

    一般人對生產的印象,就是會花上大半天,中間可能因為愈來愈頻繁的宮縮而痛很久。黃建霈醫師指出,從產兆開始出現,一直到胎兒完全娩出,這個過程不到3個小時,就稱為急產。在醫學上對急產的定義則為:第一胎初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大於5公分;經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速度大於10公分。這樣子宮頸快速擴張的現象,就是有急產的狀況。

    黃建霈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急產的機率不高,大約不到1%,初產婦較少有急產的情形。曾經也有遇過產婦對於產兆的感受較不敏感,當產兆一開始出現時產婦沒注意或是沒感覺,所以當媽咪感覺到產兆時,其實已經不是產程的開端,所以入院之後生得很快,產婦就會感覺產程變短了。 

推薦閱讀:生太快沒想像中美好!妳有可能「急產」嗎?

急產高危險群要注意

    雖說一般產婦大約需要6至18小時的產程才能順利分娩,但有些情況特殊的媽咪,還是可能遇到急產。黃建霈醫師提醒,對有些產婦來說,產兆不太容易分辨,加上產程的快慢和變化差異非常大,因此建議急產的高危險孕婦,一旦有了產兆,就要馬上到醫院檢查,不需要在家計算宮縮頻率,以免來不及讓醫療人員協助接生寶寶。 

曾有急產經驗

    通常經產婦比初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大,若上一胎(或前幾胎)曾有過急產經驗的,這一胎也很可能發生。另外有些產婦的子宮頸比較鬆,宮縮不必到很劇烈的程度,子宮頸就有開指的現象,也屬於急產的高危險群。此外,自然產的經產婦子宮頸曾經被撐開過,要再次撐開就比較容易,因此前面生了愈多胎、愈密集的經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自然愈高。


寶寶的體型較小

    在例行產檢時,醫師總會耳提面命,要孕媽咪控制體重,免得寶寶太大生不出來,相對的,如果在超音波預估中,胎兒的體型小、體重輕,頭圍也比較小者,又剛好碰上孕媽咪骨盆和身材較高大,也可能生得太快而變成急產。 

適當催生預防急產

    黃建霈醫師指出,在35週或36週產檢時,會測試媽咪是否感染乙型鏈球菌,若確認感染的話,自然產的媽咪必須在胎兒通過產道之前,施打4個小時的抗生素,來防止乙型鏈球菌對胎兒的威脅,若在施打抗生素的4個小時內胎兒就娩出,還是有感染的危機,胎兒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因此,如果孕婦為急產的高危險族群,醫院離住家很遠,又有乙型鏈球菌的問題,綜合評估下有時間安排的需求,也可以跟接生醫師商量,提早到醫院催生,較能控制寶寶出生的時間,避免因急產而來不及打完抗生素或到醫院的問題。

    事實上,以黃建霈醫師的臨床經驗顯示,在最後幾次產檢時,醫師透過內診會稍微看一下子宮頸,如果是急產高危險群,加上有乙型鏈球菌問題,並且子宮頸已經開始有變化,醫師會與產婦商量是否要直接住院催生,並配合抗生素的施打。

    黃建霈醫師指出:「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看子宮頸的狀況,就可以幫忙抓個大概時間,大概多久之後會生,有時孕媽咪沒有感覺到產兆,但產程確實已經有啟動的跡象,而有乙型鏈球菌感染的自然產婦,必須預留時間打抗生素。」 

急產對新生兒的影響

    加速產程似乎是每個媽咪的理想狀態,但若產程過於快速,以至於胎兒在到達醫院之前就娩出,的確會對胎兒造成一些傷害和風險。黃建霈醫師表示,急產時如果沒有醫護人員在身邊,胎兒可能因沒有適當處理而受傷,例如:一生出來頭部沒有保護好,胎兒的頭就撞到堅硬的地板或其他物品,生產環境若非無菌狀態,可能生在車上或是廁所等,有很多細菌,可能造成母體和胎兒感染。

    除此之外,剛出生的新生兒,嘴巴和鼻子裡可能有很多羊水,如果沒有盡快移除,塞住呼吸道,寶寶一出生時無法順利呼吸,會造成新生兒缺氧,十分危險。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新生兒很容易失溫,在醫療院所接生時,會將寶寶放到攝氏37度的新生兒處理台上,保持寶寶的體溫,因此如果是急產來不及到醫院,沒有及時做好保溫,而寶寶體溫過低,可能馬上發紺(嘴唇及指端呈現紫色),甚至缺氧造成腦部病變。 

急產
(急產應對守則。圖/shutterstock)

預計剖腹產,更要留心產兆

    黃建霈醫師表示,比較擔心預計剖腹的產婦,在剖腹產前就出現產兆,又合併急產,這種情況很少,但還是有媽咪曾經發生!比如胎位不正的產婦,來到醫院時,發現胎兒已經有一隻腳伸出來了!這時因為來不及準備開刀,就非要自然產不可,胎兒的頭有較大機率卡在產道,造成缺氧而危及胎兒健康。以胎位不正為例,若因急產在醫療院所以自然產的方式分娩,風險可降低一些,若在途中就急產,危險性非常高!

    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適應症必須剖腹產,多胞胎、胎位不正或前置胎盤等,產婦一定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是否有宮縮、破水和落紅等產兆,有些產婦對宮縮的忍耐力較強,或身體對產兆變化較不敏感,也許只會感覺到腰部痠痠的,甚至只是有強烈的便意,只要在預產期前後,感覺肚子有別於以往的變化,就要上醫院檢查較好。 

生太快,產婦有風險

    整體來說,急產對胎兒有較大風險,但對產婦同樣有影響,最常見的就是嚴重的會陰部撕裂傷,以及強烈宮縮造成產婦休克或昏迷,還有產後大出血的疑慮。黃建霈醫師表示,急產會把產程壓縮得很短,會陰部沒有時間慢慢拉伸,傷口常會有大規模的撕裂傷,不利於產後的復原,更會提高感染和出現併發症的機率。

    從產程開始到娩出胎兒,子宮會經歷一連串的收縮,讓胎兒可以從產道娩出,若發生急產的現象,宮縮可能在短時間就到達極高頻率,來不及打減痛分娩,產婦身體也會一下子有很大的負荷。黃建霈醫師認為:「急產時宮縮的程度較一般產程更激烈,可能造成胎兒缺氧,且若痛得過於強烈,產婦可能會昏倒或休克,若當時不在醫院裡,產婦和胎兒都很危險。」

    另外,由於在產程中子宮強烈收縮,待新生兒出生之後,若沒有妥善處理,過於激烈的產痛之後可能導致子宮彈性疲乏,造成子宮收縮不良而引發產後大出血,因此,需要適度的做子宮按摩及使用子宮收縮劑來幫助子宮收縮。 

產兆來得又快又急,怎麼辦?

    如果孕媽咪在產前沒有急產徵兆,也非前面所提及的高危險群,但還是碰到了急產的狀況,該怎麼辦呢?黃建霈醫師表示,首先提醒產婦不要慌張,先找到人手幫忙,家人、同事甚至路人都好,因為宮縮很短時間就會變得強烈,到時候無法自己處理。

    接下來想辦法以最快速度到達醫療院所,請幫手評估一下,有時搭計程車可能比救護車快;第三步是先打電話到醫院或119專線,讓醫療人員在電話線上隨時給予協助。最後,若新生兒真的等不及,在到院之前就出生了,記得一出生先給新生兒保溫,並檢查呼吸道是否有羊水等分泌物堵住,可把寶寶的頭側一邊,或輕輕把嬰兒整個身體倒立過來,讓呼吸道中的水流出,最後則是在臍帶上打結並斷臍帶。 

急產來臨,危機處理

1.找到人協助。

2.儘快趕到醫院。

3.打電話給醫院或119,電話連線給予協助。

4.不要緊張、深呼吸,宮縮時腿儘量打開,以免夾到新生兒的頭。

5.胎兒娩出後,保持新生兒體溫並移除口鼻內羊水,打結斷臍帶。

產兆來臨,不舒服就快上醫院

    雖然急產機率不高,但黃建霈醫師一再強調:「不要怕被退貨,退貨比問題發生好!」產婦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密切注意身體變化,只要覺得有產兆發生,寧可先到醫院檢查後被退貨,至少能確認自己產程的進度,也不要一直在家中等待,以免急產發生時措手不及,增加母體和胎兒的風險!


延伸閱讀
什麼是急產?對母體有何傷害?
桃園女士官半夜急產,女救護員到場:親眼見證生命誕生,又感動又震驚!孕媽咪必知急產4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