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新手媽咪喘口氣.再出發

新手媽咪喘口氣.再出發

母職應該是24小時無休的服務嗎?擺盪於自己與育兒工作之間,想要好好陪伴寶寶,但也不想一直關在家裡成為黃臉婆!當媽媽有時想要自「母職」下班,又無家人可接手時,有誰可以提供協助?本文提供媽媽可選擇的喘息機會,休息後再出發,育兒更有勁!

不少全職媽媽覺得自己好像7-11,永遠無法下班;職業婦女晚上、假日育兒,好像要上兩個班!0~3歲寶寶需要父母最多的照顧,也是育兒最辛苦的時期,如果你有時想自「照顧者」的角色出走,除了找家人幫忙,還可參與親子中心活動或是尋找臨托服務,為自己創造喘息與充電的機會。 

0~3歲寶寶的父母需要協助

Ivy’s house蒙特梭利幼兒園的負責人Ivy表示,之所以會再開設Ivy’s house Life親子生活空間,主要是有感於帶養0~3歲寶寶的家長(多數以母親為主),的確是特別需要協助的族群。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很需要依附媽媽,若媽媽全職在家帶小孩,時間往往被育兒、家務工作完全填滿,缺乏個人的時間、空間與成就感。

Ivy觀察到不少送寶寶來就讀Ivy’s house的媽媽,原本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都有出色的表現,但為了親自帶養寶寶,辭職當全職媽媽。「媽媽長時間只和小嬰兒互動,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成為小孩程度來陪玩,有時是辛苦的!」Ivy表示,長久下來有些媽媽可能會難以重返社會,形成人才的浪費;或長期陷入情緒低潮使育兒品質下降。也有媽媽把希望與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的壓力過大,衍生教育問題。 

親子空間協助孤單育兒的媽媽

「國外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發現媽媽在家育兒需要支持,母親有團體的幫助,並學習對待寶寶的正確方式,可以大幅降低孩子未來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引進自法國心理協會的Green house,就是為了媽媽這項需要而產生。目前不只民間,在各縣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公辦民營的「親子館」,提供在地居民許多親子互動與交流的空間,說明台灣也嗅到了這股世界潮流。

親子館的裝潢與佈置會以寶寶的需要與發展為主,比居家環境更安全,也有適合寶寶使用的教具與玩具供其發展。所以帶寶寶到這類親子中心活動,媽媽可以放手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中探索、玩樂,分神與其他媽媽交流,增加人際互動,紓解在家育兒的孤單與壓力,也有機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事實上,媽媽自組團體彼此協力育兒,對於紓解育兒壓力是相當有幫助的,尤其目前台灣社區保母、托育系統的臨托機會較少,若媽媽有幾位熟悉的朋友可以相互支援、共同帶孩子,有臨托需求又無家人可幫忙時,這些朋友就是最好的幫手。 

親子中心的功能可更多元

Ivy指出,職業婦女與全職媽媽所需要的育兒協助不盡相同,前者有工作做為成就感的寄託,她們欠缺的是與寶寶相處的時間與帶養技巧;全職媽媽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卻有育兒喘息的需要及成就感低落的問題。因此親子中心的功能不只是讓寶寶有個玩樂的場所,它還可以協助媽媽們拓展人際、學習育兒的技巧,甚至提供讓媽媽們發揮所長的舞台,育兒之外也能找到個人成就感。

Ivy表示,她希望未來台灣的每個社區,都能有針對0~3歲寶寶的親子中心設立。在社會力的共同參與下,協助不同需求的小家庭度過育兒最辛苦的前3年。 

台灣目前臨托的現況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保母組督導吳宜玲表示,台灣目前在社區保母系統中,仍以日托(10小時)與全日托(24小時)為主,半日托與臨托,都是比較少見到的情況。

臨托還有分常態性與臨時性的差別,常態性的臨托是家長會在固定的時段將孩子送去保母家,臨時性的臨托則是指當父母遭遇偶發事件,而產生托育的需求。

「若有臨托需要,家長多會拜託親友,比較少會想到請保母帶,所以需求較少;以保母端來說,因為政府規定保母一次最多只能帶4個孩子,2歲以上2個,2歲以下2個;若收了一個臨托的小孩,雖然時數少,但仍占了一個名額;加上臨托有可能不是每一天都會送來,每次跟寶寶見面還要花時間磨合,與家長的信賴感難以建立,所以會影響接臨托的意願。」

不過,並不是每對夫妻都有親友的支援,雖然提供這項服務的保母較少,有臨托的需要時,還是可以透過合格的社區保母系統耐心尋找。 

臨托的其他選擇

臨托除了送保母之外,還有托嬰中心(0~2歲)、幼兒園(2~6歲)的選擇。未額滿的學校或托嬰中心才有可能接受臨托的孩子,所以機會較少。家長送托之前,要注意托嬰中心的老師1人只能帶5個小孩(含臨托在內)的規定。

有臨托的需要時,可上各縣市的社會局、教育局網站查詢合格托嬰中心、幼兒園,再打電話詢問是否有臨托服務。 

選擇臨托保母要注意

吳宜玲督導表示,雖然只是找尋托育時數較少的臨托服務,選擇保母的原則仍跟日托、全日托一樣,除親友推薦的口碑保母外,要透過合格的社區保母系統搜尋,較為安全。但即使是合格保母,也一定要去保母家探訪。探訪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硬體

要看保母家乾淨與否,桌角等尖銳的地方是否做了防護,是否有鋪上讓寶寶安全學步的地墊?是否準備了適合較大寶寶可使用的教、玩具?浴室中有做好防滑設施嗎?漂白水等清潔用品是否有放高,以免寶寶拿來玩?餐廳與廚房之間是否有設安全柵欄?以免寶寶爬到廚房發生危險。

軟體

看完環境以後,要坐下來跟保母談一談,了解保母照顧寶寶的方式是什麼?比對保母跟自己的帶養理念是否一致?也要了解一下保母家成員的狀況。

簽合約

即使是臨托的孩子,也要簽合約,以保障彼此的權利義務。另外,也可以要求保母寫工作日誌,這樣可以充分了解寶寶在保母家做了什麼事、吃了哪些東西。 

臨托時媽媽的心理準備

吳宜玲督導表示,會把寶寶臨托的多是自己帶小孩的全職媽媽,跟寶寶之間的關係特別緊密,尤其一開始寶寶因不習慣而會有哭鬧的情形,媽媽可能會狠不下心,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再忍耐一下。

吳宜玲督導指出,將孩子臨托後,要與保母保持有來有往的坦誠溝通,切忌凡事用猜的;接送時,要親自到保母家中帶孩子,順便跟保母聊一聊,這樣可以對寶寶被照顧的實際情況更了解。

剛送托時,可以讓寶寶帶著他最依戀的物品到保母家,也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幫助他降低分離焦慮;不過媽媽自己的「分離焦慮」也要留意,送托後就要適度放手,放開心享受一下難得的「下班」生活。 

案例分享.耐心找到好保母

小牛媽媽原本在公立學校任教,小牛出生後想要自己帶小孩,不僅可見證寶寶最年幼時的各種發展,並從小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於是請了2年育嬰假當全職媽媽。只是娘家、婆家都距離遙遠,老公的工作又忙碌,回到家都已經晚上10點左右,而且完全不能臨時請假,所以育兒工作全都在她一人身上。

小牛媽媽坦承,當新手媽媽又缺乏幫手,育兒的第一年真的很不好過!她曾經得腸胃炎,又吐又拉得頭昏眼花,但是仍須打起精神來照顧小寶寶。好不容易等小牛滿1歲也斷了母奶,育兒最艱苦的第一年終於過去,小牛媽媽開始想為自己在育兒工作之外安排一些上課、運動等充電的機會,上課時將寶寶托給別人帶,小別一下,再見面時感情會更濃!

因為朋友推薦的保母收托幼兒名額都滿了,所以小牛媽媽就透過社區保母系統尋找。願意接臨托的保母的確比較少,終於找到幾個願意接的,只是當實地去探訪之後,發現都不是很適合!她繼續上網搜尋,終於又接洽到一位願意接受臨托的保母,帶著小牛去洽談時,恰好保母帶的另外兩名寶寶也在,小牛一去就跟兩個陌生寶寶很自然地互動起來。

小牛媽媽細心地觀察保母家的情況,發現環境很乾淨,保母有注意居家細節做好防護措施,小孩可以放心在家中活動,而且另外兩名小孩跟保母的互動良好,保母的個性也感覺相當開朗,讓她當下就決定要把小牛臨托給這位保母!

小牛剛送托時也會產生分離焦慮,甚至曾發生終於適應了保母家,卻得到腸病毒的狀況,得居家隔離兩週,送托時又要重新開始適應!不過,這些波折沒有讓小牛媽媽打退堂鼓!把兒子臨托的去處安排好以後,她報名了日文與運動課程,雖然一週只能「下班」5小時,但對全職媽媽來說,卻是再寶貴不過的充電時間!

小牛2歲以後,她重回校園執教,將兒子日托給這位保母,直到寶寶滿3歲去上幼兒園為止。如今,小牛媽媽懷了第二胎即將迎接二寶,她打算沿用之前帶養小牛的模式,有適度的紓壓管道提升帶養品質,寶寶自然養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