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認識「校正預產期」

認識「校正預產期」

大家對於「預產期」的認知多在於「何時生產」,然而,預產期的主要意義是「胎兒大小是否符合妊娠週數應有的水準」,這樣才能確實掌握胎兒的發育狀況。

文章目錄

在民風未開的年代,如果是「先上車後補票」的準媽媽,往往要面對眾人疑惑的眼光:不是什麼時候才結婚的,肚子為何這麼大啊?或是婚後沒幾個月就生產的話,總會以「早產」為由,試圖弭平外人異樣的眼光,但接踵而來的疑問卻是:好大的早產兒啊!

在《後宮甄嬛傳》中,被廢出宮,入尼寺修行的甄嬛,與素來互有好感的果郡王種下愛情的結晶,卻突然接到果郡王的死訊,為查明是誰害死果郡王,於是施計再度獲得雍正寵幸,而再度回到後宮。

雖然甄嬛懷的是雙胞胎,但肚子卻大的令眾人不免起疑,耳語不斷。當時,雍正雖未追問,但日後則企圖以滴血認親方式確定雙胞胎是否是親生子女。

以現在眼光來看,如果當時有超音波儀器進行「預產期校正」的話,恐怕甄嬛不致膽大到計誘雍正以換來回宮機會,畢竟謊言被拆穿的風險實在太大了! 

預產期

預產期非預測生產日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蘇河仰表示,「預產期」給大家的印象多是「預測何時生產?」但實際上,只要胎兒沒有特殊狀況,如羊水過少、妊娠毒血症、早產早期破水、胎盤早期剝離等,出生時間多是由寶寶自行決定,「一切順其自然」。

因此,「預產期」的主要意義在於計算目前妊娠週期的基準,他解釋,「確認胎兒的大小是否符合妊娠週數應有的水準,這樣才能確實掌握胎兒的發育狀態」,若發育狀況與實際不符,也能及早找出問題並予以解決。 

生理週期因人而異

蘇河仰醫師指出,每一個胎兒都是從受精卵開始發育,在前5個月的階段,所有胎兒的大小都差不多,不過,自20週後,每一個胎兒的生長狀況即「漸行漸遠」,即使同週數的胎兒,也不可能一樣大,這時就要對照妊娠週數,再來評估胎兒是大是小,「因為不同的週數,器官發育的狀況不同,大小的參考值也不同」。

他說,一般的預產期是用最後一次月經來潮那天算起,再加上280天,然而,這是以28天的月經週期計算,「可是孕媽咪的生理週期並不是這麼準,有人的週期是45天,這與28天週期的差異至少2週。

如果週期小於28天,更需要校正預產期,才能了解胎兒的發育狀況是否與實際妊娠週數相符」,特別是有許多女性往往記不清最後一次月經來的日子,而無法給產科醫師正確的日期,產科醫師也只能初步推估預產期,直到完成預產期校正後,方能確實掌握胎兒的發育狀況,這也是為何有的媽媽會碰到醫師前後兩次給的預產期不一樣的原因。 

最後校正時間在妊娠20週

蘇河仰醫師表示,透過超音波檢查可得出多項數值,做為評估胎兒大小的依據,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參考數值:

妊娠7週前

量測妊娠囊(GS)的直徑可預估妊娠週數。

妊娠前3個月

量測頭臀徑(CRL,頭部頂端至臀部最低處的長度),以此計算胎兒的發展狀況,一般常用的估計公式為(公分)+6.5等於妊娠週數。

妊娠14週後

以雙頂骨徑(BPD,胎兒頭兩邊直徑測量的數據),做為推算胎兒大小的指標之一。

妊娠第15週起

加入測量胎兒頭圍(HC,胎兒的頭環繞一圈的長度),用於確認胎兒的發育狀態。

自20週起

除了雙頂骨徑,可再加入大腿骨長度(FL)及胎兒腹圍(AC,腹部一圈的長度),做為計算妊娠週數的指標。

另外,量測胎兒腹圍(AC,腹部一圈的長度),可以確認胎兒腹部的發育情形,以及腹部是否有異常狀況。而腹圍也能以腹部前後徑(APTD,胎兒肚子前後的厚度)及腹部橫徑(TTD,胎兒腹部的寬度)推算得知。然後,將BPD、AC與FL綜合運算可得預估胎兒的總體重,結果與胎兒的實際大小較為接近。

他指出,「妊娠20周前,每次超音波檢查都可進行校正,而最後校正預產期的時間在妊娠20週時,利用健保給付的超音波檢查,依據相關數據進行『預產期校正』,以準確掌握胎兒實際的發育狀況」。

預產期差距7天以上要調整

蘇河仰醫師指出,「如果預產期校正的結果與先前預估的預產期相差7天以內,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果差距超過7天以上,則要進行調整」。這時,就必須了解受孕形式為何,以利於計算預產期:

1.自然受孕:如果月經週期不正常,又忘記最後一次月經開始的第一天,就得費心想想哪一天是最可能的受孕日?

2.人工受孕:以精蟲植入日正確計算出胎兒的週數。

3.試管嬰兒:以胚胎植入日去計算出胎兒的週數。

同時,輔以妊娠前三個月超音波的測量值(包含日期及胎兒的頭臀徑)來校正預產期。 

與實際差異超過2週要注意

預產期校正後,就能確實掌握胎兒的發育狀況,蘇河仰醫師表示,「若是與實際大小的差異超過2週時,就要注意胎兒是否有過大或過小的問題」。

當胎兒實際生長小於數據參考值且差距2週以上,可判定為「胎兒過小」,他說,「這時要考量是否準媽媽吃太少,或是可能有染色體的問題。

蘇河仰醫師補充,「若是準媽媽營養不足,就會建議多補充高蛋白質食物」;反之,若是胎兒過大的話,首先考量是否來自父母身材較高大的遺傳,「令人擔心的是,準媽媽有妊娠糖尿病而使胎兒成了巨嬰,這時則要控制孕婦的飲食與血糖,或是考慮以藥物控制」。 

足月生產的定義要改變?

前一陣子,來自外電的新聞有這麼一段內容:「早產、足月或遲生產的定義或要起革命,現時醫學界的足月定義為37週或以後出生,但美國一群資深婦產科醫師經過詳盡的數據分析後建議,將足月推遲至39至41週。

有婦產科醫師指出,近年愈來愈多研究數據發現,胎兒在母體最後兩、三週的發育非常重要,與懷孕39週後才出生的嬰兒比較,留在母體時間較短的嬰兒,出現呼吸、聽覺及學習障礙的風險較高。另外,腦部發育在懷孕35至39週內,更有近三成的增長。」

對此,蘇河仰醫師指出,「將足月生產定義為妊娠37週,是經過長時間且大量統計的數據而得,應該不致有所改變」,妊娠滿37週後,「什麼時候生?就順其自然吧」;他說,妊娠超過42週,則是「過期妊娠」,一般做法是妊娠滿41週即考慮催生。

蘇河仰醫師表示,「要看子宮頸是否打開,還沒打開時,會於陰道或子宮頸放置藥物,以促進子宮頸變軟並且打開;若已打開,則會從靜脈給予藥物以刺激增加宮縮頻率和壓力,幫助產程進展」;至於未足月前即已出現產兆,則要觀察,「若子宮收縮很強烈時,安也安不住」。

他補充,「寶寶自己會決定出生時間,尤其在胎盤功能不良,子宮已不適合居住,胎兒會啟動防衛機制,就是提早出生,當然還是希望在妊娠滿34週後再發生,因為胎兒的肺泡已成熟,出生後面臨的狀況較為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