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高危險妊娠的危機

高危險妊娠的危機

隨著女性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媽媽生育年齡逐年下降,也就越來越常聽到「高危險妊娠」這個名詞,究竟高危險妊娠的定義是什麼,孕期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如果醫師告知有高危險妊娠的狀況,又該怎麼辦呢?《媽媽寶寶》邀請專業醫師為孕媽咪解答!

什麼是高危險妊娠?

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亮凱表示,「高危險妊娠」的定義,簡單而言是指在懷孕過程中,母體或胎兒有潛在性的危險,可能會導致胎兒異常或死亡,或影響母體的健康或生命安全,約有10%的孕媽咪會發生高危險妊娠。而導致高危險妊娠發生的因素非常多,醫學上,目前主要將高危險妊娠的種類分成母體、胎兒和羊水胎盤三方面:

母體:

懷孕期間所出現的「併發症」,包括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妊娠毒血等常見的疾病,除此之外,媽媽本來就患有的「內科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心臟、甲狀腺、腎臟、肝臟、氣喘、癲癇、血小板病變等,或是子宮曾經動過手術,如前胎剖腹產、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流產手術、胎盤引產等,懷孕時曾合併感染疾病,如梅毒、菜花、愛滋病等,以及孕媽咪的年紀過小或過大,也就是年齡小於16歲或大於40歲,都屬於在這個範圍之內。

胎兒:

早產、胎兒畸形、胎兒生長遲滯、胎兒窘迫、胎位不正、妊娠過期(妊娠超過40週)、胎兒未足月破水、多胞胎、染色體異常。

羊水胎盤:

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羊水過多或過少、胎盤植入。 

哪些孕媽咪屬於高危險群?

王亮凱醫師表示,了解高危險妊娠的風險來源後,很快就歸列出哪些孕媽咪可能是屬於高危險群,必須特別當心:

高齡產婦

孕媽咪婦年齡愈大,發生妊娠高血壓、糖尿病及胎兒異常發展的機率也就愈大,因此,超過34歲的孕媽咪要特別注意。

孕期體重異常

肥胖或過重的孕婦容易罹患妊娠糖尿病及高血壓,體重過輕的孕婦,胎兒容易成長遲緩。

孕婦本身就患有的疾病

懷孕前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紅斑性狼瘡、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疾病,懷孕後仍需要用藥控制病情;或本身子宮先天性異常等狀況。

家族病史或畸形

孕媽咪有嚴重家族遺傳性疾病,或曾生下智能不足或缺陷兒的經歷。

曾經早產、流產或動過子宮手術

流產、早產、死產或曾經動過子宮手術,

前一胎曾有高危險妊娠

曾有過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或者產後大出血等,或是曾罹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妊娠毒血症,這一胎有高危險妊娠的機率會較一般孕婦來得高。 

高危險妊娠的診斷方式

評估高危險妊娠的方法,包括懷孕前的個人疾病史和手術史、家族疾病史;懷孕時母體與胎兒的生理情形,是否有併發症、孕期感染、懷孕年齡、懷胎數等;生產時的情況,例如急產、產程遲滯、胎兒窘迫、臍帶脫垂、生產週數、胎位等,每一種狀況對胎兒與母體的潛在風險影響程度不一,因此,孕媽咪必須與醫師配合,透過完整的產前檢查、孕期照護來降低各種風險。 

常見的高危險妊娠與相對症狀

王亮凱醫師表示,目前最常見的高危險妊娠有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若無法穩定控制病情,都可能嚴重影響母體及胎兒安全,甚至引發難產、產後出血的危機!

妊娠糖尿病

定義

懷孕時受到荷爾蒙影響才罹患的糖尿病,也就是懷孕期間的血糖值超出正常值,通常生產完,糖尿病症狀就會消失,不過約有10%的產婦有可能造成終身的血糖異常。

篩檢方法

懷孕24週至28週時,到醫院進行口服50公克葡萄糖水負荷試驗,喝下糖水1小時後抽血,血糖若超過140mg/dl以上者為陽性反應,需要安排更進一步的100公克空腹耐糖試驗,抽4次血驗血糖,數值中若有兩項以上的數值偏高,則代表患有妊娠糖尿病;現在媽咪也可選擇只做1次性的75公克空腹葡萄糖水試驗,抽3次血驗血糖,若有一次以上的數值偏高,則代表患有妊娠糖尿病。

好發族群

高齡產婦、家族成員有糖尿病史、BMI值大於30、產檢尿糖或血糖值異常、肥胖或體重過重的孕媽咪、生產過巨嬰的媽咪。

危機

在母體的部分,容易造成羊水過多或過少,而在胎兒的部分,由於母血和臍帶是相通的,因此胎兒也處於高血糖狀態,胎兒的因應措施就是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消耗母體而來的高血糖,幫助運轉各器官的功能,所以胎兒可能會有先天畸形、新生兒呼吸窘迫等合併症,此外,當孕婦本身血糖控制不佳,會使胎兒過度成長而成為巨嬰,造成媽咪可能有肩難產的情況。雖外型巨大,但發育成熟度卻相對較緩慢,特別是肺部,因此,針對懷巨嬰的媽咪,醫師會建議妊娠38週後進行剖腹產。

治療方法

控制熱量的攝取,尤其必須降低澱粉類和甜食的攝取量。其次,適量的運動對血糖控制也有幫助。經過飲食控制及適量運動,妊娠糖尿病的媽咪血糖的控制大多能達到理想的範圍(空腹血糖值:80-105 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值:100-120mg/dl),少數妊娠糖尿病的媽咪,經過上述方法仍無法將血糖控制好,此時就必須給予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

妊娠高血壓

定義

是指因為懷孕引起的高血壓症狀,這類孕婦大部分是在懷孕20週後才發生,懷孕中收縮壓超過140mmHg或舒張壓高於90mmHg,這是懷孕中最常見的高危險妊娠病症之一,約有7%的孕媽咪會發生妊娠高血壓。

四大類型

1. 妊娠引起的高血壓

此類型孕媽咪的高血壓症狀不太嚴重,大多也無蛋白尿、水腫,在懷孕中後期有血壓發生,但生產後大部份即會改善痊癒。這類型媽咪在懷孕過程,甚至產後也容易有母體或胎兒的併發症。

2. 慢性高血壓

在懷孕前或懷孕早期即有高血壓,而生產後高血壓也不會痊癒,通常會有持續血壓高的情形,需要以藥物控制。

3. 子癇前症或子癇症

媽咪除了高血壓之外,還合併了蛋白尿、水腫,稱之為子癇前症,又叫妊娠毒血症,若合併痙攣或抽筋症狀,則稱為子癇症。

4. 慢性高血壓合併子癇前症

原本懷孕前就有高血壓,在懷孕後血壓更高,併有蛋白尿或水腫的現象,根據統計,慢性高血壓的病人懷孕,有20%會產生這種現象。

好發族群

常見的有初產婦、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懷孕多胞胎、葡萄胎、或孕婦本身已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紅斑性狼瘡等等。

篩檢方法

若收縮血壓≧140mmHg,舒張血壓≧90mmHg就稱為高血壓。準媽咪例行產檢的時候,除了每次都會量血壓之外,醫生還會測量尿液中的尿蛋白,評估身體水腫的情況,若孕媽咪血壓過高,尿液中又含蛋白大於1+或24小時累積超過0.3公克,通常即患有子癇前症。

常見症狀

全身水腫、噁心、嘔吐、頭痛、視力模糊、頸部僵硬、小便量減少、體重過度增加(每週增加4~5公斤)、上腹部疼痛。

風險與併發症

可能造成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數目降低、凝血功能異常等併發症,嚴重時可能造成孕婦或胎兒死亡,需緊急進行剖腹手術,取出胎兒。另外,嚴重的情況會使眼內壓上升造成「視網膜剝離」,除此之外,還會有因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而產生頭痛、痙攣等症狀。而「持續性頭痛」的部位通常是在前額及枕骨處,主要是腦血管痙攣所引起的現象。

治療方法

孕婦自行監測血壓是必要的,可每天早晚各量一次並做記錄,也要特別注意胎動情況。每1~2週做一次產檢,有異常就應提早就診。症狀嚴重時,醫師會視病情給予控制血壓的藥物,對於嚴重需住院且合併子癇前症的孕婦,醫師除了給予口服降低血壓藥物外,也會給予硫酸鎂以預防痙攣的發生。 

妊娠毒血的因應對策

孕婦懷孕過程充滿風險,其中懷孕期間可能出現血壓上升問題,這種妊娠高血壓會合併蛋白尿、水腫等現象,也就是妊娠毒血症,是導致孕婦合併症或胎兒死亡的最大原因。因此,孕媽咪必須特別注意,提供以下幾個方法參考:

1. 掌握懷孕初期檢查

王亮凱醫師表示,雖然出現症狀的時間點多在懷孕後期,不過可以及早預防,有些醫師在第一孕期會檢測胎盤生長激素(PlGF)、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 (PAPP-A)及測量子宮動脈阻力,可成為預測是否產生早期子癇前症的指標,能讓高危險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2. 定期產前檢查

每一次的產前檢查都會測量血壓及檢查尿蛋白,可提早發現有無妊娠毒血症的情形。如果發現有輕微的症狀,需在家多休息,並以降血壓藥物控制血壓,並定期回門診追蹤治療。如果是嚴重情形,就要住院治療與密集觀察,並且最好按醫師指示回診,以評估胎盤功能及胎兒成長情況,平時更要注意胎動情形。

3. 注意飲食和營養

在飲食方面,要特別留意鹽分的控制,因為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而影響血壓最主要的就是「鈉」,建議懷孕媽媽採取少鹽飲食,避免吃含鈉量高的食物,如醃製品、罐頭等加工食品。此外,維持高蛋白的飲食是很重要的,每天80~90克的蛋白質攝取,可補充尿液中流失的蛋白質,減少水腫的發生。加強妊娠中、晚期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鈣質、維生素C、維生素E及葉酸的補充,對於預防妊娠毒血症有一定的幫助。因為母體若營養不均或嚴重貧血,更有可能影響胎兒與母親的健康。

4. 觀察並詳細記錄

準媽咪平常要特別觀察有無水腫情形,通常在懷孕中末期會有足部的水腫,但是妊娠毒血症的水腫通常會突發性的全身水腫。除此之外,自己監測血壓也很重要,建議每天早、晚各量一次並詳細記錄,了解自己的血壓變化。

5. 重視誘發因素

先了解孕婦的家族病史,是否曾經罹患過娠妊娠毒血症,如果有這種情況,應多留意,並在產檢時告知婦產科醫師。

6. 控制體重並適量運動

當體重增加越多,對血壓的影響也就越大,所以即使在懷孕期也要多留意自己體重增加的速度。建議在整個懷孕期間應避免過於肥胖,原則上懷孕期的總體重以增加10~15公斤為原則;此外,平時維持規律適當的運動,並保持愉快的心情,都有助於預防妊娠毒血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