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副食品~小小技巧.大大功勞
在一歲以前,母乳(或嬰兒專用配方奶)仍是寶寶的主要飲食來源;到了滿4~6個月起,才會開始考慮輔以餵食副食品。耕莘醫院安康院區營養師李佩霓說明,隨著寶寶長大,體內的營養需求也增加許多,因而除了母乳外,更需要透過天然食材的攝取,以補充更豐富且多樣化的營養素。
掌握4原則
在初次幫寶寶準備副食品前,相信許多父母總有滿腹的疑問:吃多少?要繼續喝奶嗎?怎麼吃?李佩霓營養師表示,只要能夠了解並掌握四項原則,準備起來也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1:奶量與副食品的比例
不少媽媽會有「既然給寶寶吃了副食品,那每餐的餵奶量是不是就可以減半?」事實上因人而異,主要仍看寶寶的平日飲食狀況,如有的因此奶量減少、甚至厭奶,要隨時觀察和靈活調整,以預防營養攝取不足而有影響生長的事情發生。
2:料理口味給予和調整
有些父母常會搞錯「寶寶既然開始吃副食品,是不是什麼都可以吃?」李佩霓營養師舉例,曾碰過部分家長為了安撫寶寶,自己正在吃什麼,便隨手拿給身旁的寶寶吃,如糖果、炸雞皮、碎豬腳肉等;但這些皆有害無益。她強調,「口味鹹淡,是後天養成的」,且口味重的料理多半添加不少調味料,長期下來將對寶寶健康造成影響。應先嘗試新鮮原味,往後再考慮循序漸進調整較佳。
3:食材的使用與更替
「最初製作副食品的食材,愈單純愈好」。剛開始從純粹的蔬菜泥、米糊或麥精糊等餵食,持續一段時間(如2~3天後),確認寶寶幾乎沒有疑似過敏或不適的症狀(如拉肚子),再換嘗試下一個食材;慢慢累積下來,發覺寶寶對單一食材都能適應良好的話,接著就能考慮使用複方食材(如胡蘿蔔米糊)來餵食。如此循序漸進,不但培養寶寶對多元食材的喜好,也能從旁觀察並掌握其健康狀況。
4:質地的變化階段
寶寶的乳牙,大約在6個月大時,會慢慢長出來。因此,副食品的食材質地,也要配合寶寶的牙齒能力,從偏稀的流質湯汁開始,再來進展到半流質糊狀。等到約7、8個月後,建議轉換成半固體凝狀,讓他的口腔逐漸適應;甚至接近12個月(仍在1歲以前),偶爾可給予小塊吐司乾等偏固體的形式,幫助咀嚼的鍛鍊。
挑選食材重點
寶寶初次嘗試母乳或配方奶類以外的食物,新鮮的天然食材可說是最好的副食品。李佩霓營養師建議,不妨從蔬菜、水果開始,慢慢進階到肉類;另外,針對許多父母擔憂的「食安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的要點。
蔬果.當季優先
當寶寶滿4~6個月開始吃少量蔬菜泥(之後再慢慢到水果),最好以「符合時節」的為優先。她說明,當季的蔬菜或水果,時間得宜,因此不需要太多的農藥,就能夠生長得比較好,從外觀到味道(水分、甜度等),都很漂亮、紮實。
考量到寶寶的咀嚼能力,不太可能吃菜梗,如挑選葉菜類,以嫩葉多者為主,但要避開易爛部分;倘若是塊狀蔬菜(馬鈴薯、南瓜),就要看外表果皮處是否有發芽或撞傷,以避免購買。另,假如到超市採買,應認明吉園圃標章較佳;到傳統市場,最好到較信任的菜販處購買,來源較不會有疑慮。
肉類.低脂為主
台灣有自營的畜牧業,也有固定從國外進口的量,基本上各種肉類不虞匱乏。肉類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瘦肉精」,因此李佩霓營養師建議,應選購有清楚標示的包裝肉類,或到傳統市場中熟悉且信賴的肉販處購買。
肉質彈性佳、有光澤不暗沉,是新鮮的表徵;但對於寶寶而言,帶筋度少且脂肪低,會比較適合。如筋性較高的牛肉、油脂較肥厚的五花肉,便很少做為副食品的主食材;一般多建議選購低脂絞肉、前或後腿瘦肉、雞胸肉等較好。
前置料理2方式
多數家庭中,主要掌廚者仍是媽媽。在前置準備方面,李佩霓營養師建議,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可依據各自的時間與空間,調配出合適且便利的料理方式。
現煮:和家人的份共同烹調
現煮的料理通常最新鮮、營養成分的保留較完整,但這可能對時間較有彈性的家庭主婦來說,比較便於執行。除了分開烹調外,如果寶寶大一點、接受的食材夠廣泛,可將寶寶和大人們食材的分量一起清洗、剪切、烹調等,但須注意過程中毋須調味;接著再取出寶寶的分量,另外做後續的剁碎或烹煮,轉變成適合餵食的食材質地。
預做:大量烹煮以分裝保存
適合忙碌的職業婦女採用。由於寶寶每次吃的分量不會太多,因此可一次大量製作,即經一連串程序將副食品料理完成後,按寶寶一餐的量來「分裝」,如米飯分袋、蔬菜泥分盒、高湯以製冰盒分裝冷凍;每次餵食前,只要取一份的量加熱即可。不過,仍建議每次預備的量不宜過多,最好控制在2~3天內可以吃完,接著再換製作新的料理,如此也對寶寶的口味和食材多元接觸較有幫助。
分裝保存小祕訣
‧分量:分裝的量,一定是寶寶每次都能吃完的量,最忌重複解凍、冷凍再解凍,容易有衛生問題。一次製作的量,最好約3~4天內可以食用完。
‧容器:由於冷凍後內容物會膨脹,因此如採用袋子者須可封口,而盒裝等器具則最好有附蓋子,保存上也比較安全。
‧食材:選用耐凍食材,才不易被低溫破壞其結構與味道。如只能冷藏,最好別超過四小時,新鮮度絕對有差;更別說隔夜菜,絕對不建議再分裝入冰箱保存。
善用4訣竅.烹調更便利
無論是針對大人或寶寶,雖然料理過程看似大同小異,但副食品所蘊含的細節,卻有勞媽媽多用一點心,不但準備起來較輕鬆,也能讓寶寶吃得營養。
自製高湯塊.增添鮮味
副食品的口味準則是「天然原味」,連鹽、糖等都不用加。如果怕太清淡而無法引起寶寶食欲,李佩霓營養師建議,「用多樣蔬菜製成高湯塊」,如運用胡蘿蔔、高麗菜、洋蔥等,燉煮成蔬菜高湯,冷卻後分裝、冷凍成塊;往後只要煮白粥或其他料理,在過程中丟入蔬菜湯塊,整個味道會變得鮮甜,也會比較好入口。
先汆燙.再烹煮
如果媽媽們的時間很有限,或不希望食材被烹煮得太久,她建議可採取「先汆燙再烹煮」的簡易方式,即先備好當天副食品的所需材料,清洗剪切後,各自分開汆燙至略熟,再一起入鍋和蔬菜高湯烹煮,通常幾分鐘後就可完成,相當方便,而且還能保留食材的大部分營養原味。
肉類的處理&烹調
最方便的方式,即直接購買絞肉來料理;但有的媽媽講究衛生安全,會購買整塊肉回來自行處理。李佩霓營養師提供她的方法如下:先把肉儘可能切成細條狀、片狀或小塊狀(破壞纖維的筋性),稍微汆燙,再用專門的機器絞碎,最後再和其他食材烹煮至熟。
烹調順序部分,她建議,如果是煮肉粥(麵),最好先單獨將肉汆燙過,然後剁得細碎些,再和稀飯(短麵條)一起熬煮,這樣就不會整鍋都是肉末的雜質泡泡。
麵條烹煮&剪切順序
主要看個人或家庭習慣而定。如果同時準備全家人的餐點,可先煮完整把麵條後,再取出寶寶的分量來剪短;如果單獨為寶寶料理,倒是可以先折斷再烹煮,由於麵條的受熱面積增加,會比較快煮熟,節省副食品的料理時間。
最後盛盤2提醒
掌握技巧、按順序完成料理後,最後就只剩盛盤的動作。李佩霓營養師表示,0~1歲寶寶的副食品準備重點在於「食材」本身,因此擺盤相關部分,儘可能愈簡單愈好。
白色餐具最佳
或許不少父母會認為,顏色會吸引寶寶注意,可採用底部有花紋的碗盤來盛裝料理。但她認為,「白色餐具最好」,直接讓食物來引起寶寶興趣;且帶花紋的餐具有內含色素的疑慮,如能儘量避開不明添加物的問題,會比較安全。
方便食用就好
這個階段的寶寶,大都是被餵食或直接用手抓取食物為多,因此也毋須特別擺盤;基本上只要味道好就會吃,外觀對寶寶來說並非重點。李佩霓營養師建議,儘量選擇高度不會太深、耐碰撞的餐具,搭配圍兜和餐盤,父母比較好餵、寶寶自己也能輕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