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五感經驗‧培養多元能力:分享篇
群家幼兒園園長吳曉琳:附近公園就是自然教室
群家幼兒園拜地利之便,園所對面就有一個公園,園長吳曉琳表示,孩子們到公園活動就像每天吃飯一樣平常,不必刻意,公園就像園所的自然教室。
每天觀察差異
吳曉琳園長指出,每天到公園上戶外體能課,無形中,提供孩子許多觀察的機會,透過雙眼,他們看到了自然的變遷,「如看到樹木長出嫩芽或落葉飄零,知道春天和冬天的差異,感受到四季如何變化;知道不要攀折花木,避免樹木的生命受到傷害」。
她說,「從在公園從事的活動可看出男孩女孩個性大不同」,男孩喜歡跑跑跳跳、吹泡泡機;女孩則是幾個人聚在一起看花花草草,在公園常見到昆蟲,如椿象與馬陸,男孩不但不怕,還會抓蟲嚇女生;女生則是容易尖叫連連。不過,一段時間後,男孩不再拿蟲嚇女孩,女孩也不再害怕,只要看到蟲,他們的反應是「不要打死啦」、「用掃把趕出去就好」,吳曉琳園長強調,「他們從與小蟲的相處中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課」。
種菜了解植物生長
為了讓孩子更了解植物的生長,吳曉琳園長表示,曾經利用園所的空地,擺放幾個箱子,內裝培養土,讓孩子們種地瓜葉、空心菜,計畫收成後,成為中午的菜餚。種籽才剛灑入土裡,孩子們就迫不及待的等待發芽,「好像蘭花草歌詞中的『一日看三回』,幾乎是一下課就跑去看」,如果遲遲不發芽,孩子的失望表情讓人看了好不捨;順利種植成功,就採收成為中餐的青菜,孩子們樂不可支的對老師說,「這是我種的菜喔」。
她補充,除了在公園上體能課,偶爾園所會安排孩子們在自然中野餐,用更輕鬆的方式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感官饗宴,看得出孩子們很喜歡這種親近自然的方式!
聽導覽員介紹
由於父母平日忙於工作,假日想休息,往往無暇帶孩子到野外走走,因此,幼兒園的校外教學可說是幼兒領略自然之美的主要方式!吳曉琳園長指出,一般會安排休閒農場或科博館等地方,「因為有專業的導覽員對孩子們解說,更能增近其對自然的認識」。她觀察到,這些訓練有素、言之有物的導覽員善用故事向孩子介紹大自然的萬事萬物,引起孩子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只見大家勇於舉手提問,極為熱絡的互動,燃起孩子想要更高的興趣。她建議,如果父母自覺能力不足時,不妨安排休閒農場或科博館等處進行假日親子活動,一起在活動中吸收與自然相關的知識。
令她感到有趣的是,孩子很喜歡「餵食」這件事,只要到休閒農場,幾乎每個孩子都想買飼料餵魚或餵兔子,這表示孩子懂得以同理心替小動物設想「肚子餓了,要吃食物」。
善用科技產品
吳曉琳園長指出,即使再怎麼用心安排活動讓孩子接觸自然,也有不足之處,她笑說,「不可能孩子帶去北極看北極熊、南極看企鵝,或是到非洲的草原看各種奔馳在草原上的動物」,這時就可善用科技影音產品,如利用DVD播放科學生態影片,讓孩子對其有所認識,也許有朝一日真的有機會身歷其境。她建議,「與其讓孩子看卡通,不如多看各類自然科學影片,從平日一點一滴的累積相關常識,對孩子將有不小的幫助」。
當然,園所在進行戶外教學時,也會先用相關影片為孩子暖身,等到了現場,就是驗證影片內容的時候,這樣更能加深孩子的印象,她強調,「從非制式的教學管道所學習的一切,孩子往往有比較持久的記憶」。
親子教養達人彭菊仙:陪伴孩子從事有興趣的活動
普遍來說,男孩會比女孩更喜歡接觸自然,對生物結構、環境與生態充滿興趣,但同為男孩兒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親子教養達人彭菊仙以三個兒子為例,「老大明顯對大自然感到無趣,老二還有些興趣,老三則是很喜歡」,一直以來,老三鈞鈞就很喜歡在公園駐足,看花或看蟲,「因為充滿興趣,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為了看雞蛋花而能忍受高溫」。
從食蟲植物開始探索
彭菊仙說,孩子的興趣或許始於三、四歲時,聽了她念《地心冒險》的故事後,鈞鈞問,「世界上真有吃蟲的植物嗎」,確定真的有,就要求媽媽帶他去看,於是彭菊仙帶兒子到假日花市看捕蠅草,還花了100元買一盆回家種,「養了一陣子,比買玩具便宜」,鈞鈞每天看捕蠅草,也觀察蟲被吃掉的樣子,好奇「不吃的話,會不會餓死?」由於食蟲植物有好幾種,樂在其中的鈞鈞只要存到錢就去買一盆回來種,前前後後約種過六、七盆。
有了種植食蟲植物的經驗後,當鈞鈞觀察幸運草開花時長得比較高,推論「與食蟲植物一樣,為了要讓昆蟲幫忙傳遞花粉,所以要長高一點,好讓昆蟲幫忙授粉」。彭菊仙表示,「食蟲植物開啟鈞鈞對生命好奇的大門」,之後,他的興趣又轉移到魚類與鳥類。
觀察社區的鳥類
說起鈞鈞的賞鳥史,讓彭菊仙感嘆,「要不是鈞鈞,我還真不知道住家附近的社區雖然小,但竟有這麼多種生物存在」,這個有心的孩子,每每放學回家按鈴不立刻上樓,而是四處查看鳥的蹤跡,看到特別的鳥時,就以對講機告訴媽媽,「快帶相機下來看鳥」。觀察入微的鈞鈞,先後在社區看過五色鳥、綠繡眼等鳥類的蹤影,還有一次看到好像夜鷺的鳥,但又不確定,彭菊仙將圖片po在fb上,看看是否有高人可以解答,「果然這是一隻黑冠麻鷺」。
曾經,鈞鈞發現機車行的屋簷有空的鳥巢,就請教老闆是否真有燕子住過,老闆告知「家燕約三、四月會回巢」,於是孩子就等到隔年三、四月,果然看到燕子寶寶在巢中等燕媽媽回來餵食,「燕媽媽的動作好快,餵1秒就飛走了」。就在陪伴孩子觀察的過程中,彭菊仙終於親眼見識不少過去只聞其名的鳥類。
飼養爬蟲動物
之後,鈞鈞又對爬蟲類感興趣,一度想養綠鬣蜥,不過,就在去墾丁的途中,順道參觀了屏科大的流浪動物保護之家,看到一堆被棄養的綠鬣蜥,經解說員說明,「原來這是外來種生物,剛開始是小小一隻,但養一年就會長到70公分,兩年就達100多公分,因為長很快,食量又大,最後多難逃被飼主棄養的命運」,正當鈞鈞懊惱不能飼養綠鬣蜥,得知豹紋守宮最多長約20〜30公分,可以養個20年,鈞鈞就決定改養豹紋守宮,之後,還養了變色龍和豬鼻蛇,她說,目前家中總共有5個昆蟲箱。
當然,為了讓鈞鈞養這些「寵物」,彭菊仙與孩子約法三章,就是鈞鈞必須負起完全的照顧責任,媽媽只代為購買牠們要吃的食物──蟋蟀和老鼠。她說,「直到現在,還是不敢看豬鼻蛇吃老鼠的樣子」,不過,鈞鈞有依照契約規定,清理餵食全不能假手媽媽,她誇兒子是「有責任感的保母」,而且在過程中,她觀察到小兒子的心,比兩個哥哥更為柔軟,「或許了解照顧者的責任很重要,所以,他會關心我的身體狀況」。
定期向生態公園報到
現在的鈞鈞就讀小三,去年六、七月起,對富陽生態公園展開探索,幾乎是每個星期固定要去一次,由於各種動物作息生態不同,有時是一大早六、七點要出發,有時為了看飛鼠必須在晚上五、六點到達,本來彭菊仙不太想去,可是孩子幫她準備背包,又讓她不想辜負孩子,只好「捨命陪孩子」。去過幾次,她想應該夠了吧,但鈞鈞說,「只看一次不能確認那是什麼生物,必須下次再去看」,不然就是「每次只看一樣,可是這兒有很多生物系值得觀察」。彭菊仙又用「每次都看一樣的,不無聊嗎」,兒子回她,「春夏秋冬的樣子都不一樣啊」,最後,鈞鈞決定要觀察富陽公園一年。
她說,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陰冷樹林裡,其實身與心都不感坦然舒適,於是對鈞鈞說:「其實你知道嗎?媽媽我並沒有那麼喜歡自然生態,特別是在晚上出來探險,我純粹是因為愛我的孩子,所以才會出來。鈞鈞回答:「這個我知道啊,可是馬麻你可能不知道,我也不是每一次都那麼想出來探險,只是覺得將來你可能會老得走不動,一定就不會去體驗像這樣的夜間探險,所以,才想把你帶出來的」。這一刻,讓她體會到,「原來,孩子比我愛他們更愛我啊」。
彭菊仙說,父母能做的就是陪著孩子,陪伴過程中,將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