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灌注愛的土壤.培養寶寶好人格

灌注愛的土壤.培養寶寶好人格

對每個寶寶來說,父母的行為足以影響一輩子的身心發展,在教導寶寶學會良好的言行舉止之前,爸媽們應該要先做好模範,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正確、開明的一面,並適時站穩立場,讓寶寶知道,並非所有事情都能照著他所想的順利發展,進而訓練他的挫折容忍度,培養寶寶成為一個愛家、明理的好孩子。

現在由於3C產品及各方資訊過度氾濫,許多父母親會一步步照著書本、網路資料來養育寶寶,卻忽略了「自然地與孩子面對面溝通、玩樂」才是最真實的互動方式,且相較於傳統社會的爸媽,現代父母也會受到這些新潮產品的影響,縮短許多陪伴孩子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寶寶的人格、情緒發展,將可能會出現缺陷。 

觀念篇

灌注愛的土壤‧培養寶寶好人格

孩子的心理發展歷程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在孩子的一生當中,6歲以前是最需要父母陪伴與關懷的階段,這個階段可稱為「愛的根基發展」,若父母給予足夠關愛,便能奠定寶寶的安全感基礎;到了小學和國中階段,孩子會不斷嘗試把自己和外在事物進行比較、模仿,若父母沒有提供正確的言行模範,甚至灌輸不正確的價值觀或指示,將會長遠影響孩子往後的行為表現和情緒表達。成長至高中、大學階段時,孩子已漸漸邁向成人的道路,此時情緒發展趨於穩定,個性大致上也塑形完成,可從孩子的行為、判斷、思想、情緒來觀察出父母親一直以來給予孩子的價值觀,或是反映出父母親曾在孩子面前表現的言行舉止。因此,臧汝芬醫師強調,「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想要教出品行兼優的寶寶,家長首先一定要先自律。」 

別讓寶寶制約父母

如果父母親在忙碌之餘,不肯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寶寶,只願意花幾秒鐘對他說「我愛你,你今天也表現得好棒」,等到孩子已開始擁有自我感情和判斷力時,會被家長若即若離的態度所混淆,某些行為上可能就會出現矛盾,並開始懂得如何制約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

臧汝芬醫師舉例說明:「有些爸爸在外工作繁忙,認為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為經濟支柱,加上亞洲地區的男性大多有『大男人主義』,認為照顧寶寶、呵護孩子的情緒交由母親執行即可,所以回到家之後,很少陪伴寶寶,也不懂得如何回應孩子的生心理需求。因此,有部份分爸爸基於虧欠心態,就會比媽咪更容易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當孩子無法從媽咪身上得到的東西,就會轉而向爸爸要求;另一種可能的情形則是爸爸認為平常自己不太參與管教,一管教起來便特別嚴格,以致於孩子無法順利與父親溝通,變得特別喜歡對母親撒嬌,但正確的情形應該是當寶寶有問題時,他會願意與父母兩方進行溝通,若提出無理要求時,父母也必須保持同一個立場,同時拒絕他,才不會讓寶寶輕易制約爸媽,所以父母雙方平時都需花時間陪伴孩子。」 

父母互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幾十年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父母親的婚姻關係若不和諧,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將會出現偏差,所以父母之間的互動,在不知不覺中都會對孩子直接造成影響。

臧汝芬醫師表示,在寶寶6歲以前,父母親如果常常在他的面前處理紛爭,或是出現不同的管教標準,導致雙方對峙,寶寶雖然還不會用言語表現出自己的想法,但心裡其實都會感到不舒服,可能會讓他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是多餘的成員,甚至逐漸認同「爭吵、暴力是被允許的行為」,這些因素對孩子來說都是阻礙人格正常發展的阻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私底下彼此溝通價值觀、調整管教態度,並約定好在「快要出現紛爭的時候,一定要離開寶寶的視線」,以免孩子有樣學樣,導致他們往後使用不正當的方式來宣洩壓力。 

實做篇

Q1寶寶哭的時候,爸媽如何不輸給他的眼淚?

面對孩子哭的時候,許多父母會第一時間滿足他的欲望,卻又害怕一次次下來,會過於縱容寶寶,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向專家請教「如何不輸給孩子眼淚」的方法。

不過,1~2歲寶寶會大哭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希望父母關注或是想睡、肚子餓等生理需求,通常不會為了與父母做對而故意流眼淚,父母親首先要能同理寶寶的困境,就可以在不過度縱容寶寶的情形下,一一完成他的需求;但無奈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家長都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不少父母會拿別人的小孩來和自己的孩子比較,例如認為「別的孩子不會因為睡覺前沒喝奶就哭,所以我的孩子因睡前沒喝奶而大哭,是一個磨娘精」。臧汝芬醫師強調,每個寶寶的天生氣質有所差異,有的孩子的確個性較強,父母也必須靠時間和觀察力來了解孩子的性格,並費心思想出不同對策來解決寶寶的需求,因為有些爸媽只想利用一種應對方式來試圖解決寶寶愛哭的原因,卻發現寶寶不肯配合,一氣之下便採取反向操作,導致孩子的情緒決堤,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透過專業的親子教育課程,了解寶寶哭鬧的來龍去脈,不要在第一時間就否定他的情緒,甚至認為孩子以哭鬧做為要脅,想使父母屈服,通常最後的結果都是兩敗俱傷。 

Q2寶寶喜歡晚睡,父母應負最大責任?

臧汝芬醫師指出,嬰幼兒的睡覺時間會比活動時間多很多,到了2歲左右,寶寶就會經由成人的制約,知道白天該活動、晚上該睡覺的規則,所以如果寶寶的睡眠時間日夜顛倒,父母親的確需負最大責任。她表示:「孩子在睡眠時,有利於刺激體內的生長激素,早睡早起對孩子的成長將產生正面效益,因此藉由父母親的力量來讓他擁有良好的睡眠習慣,便顯得格外重要。如果父母工作太晚回來,應請其他家人代勞,先陪伴寶寶入睡;若寶寶精力特別旺盛,建議在傍晚時帶他到戶外走走,消耗多餘體力,或是在睡前說故事、幫寶寶按摩、洗熱水澡,一旦擁有正常作息,白天才能學習到更多事物,對情緒發展也有好的幫助。」 

灌注愛的土壤‧培養寶寶好人格

問答篇

應該選擇愛的教育,還是鐵的紀律?

兩者並重,選擇權威開明式的教育方式。

臧汝芬醫師表示,為了抉擇愛的教育或鐵的紀律,有時會讓父母傷透腦筋,但在1960年代時,就有兒童發展專家曾指出,孩子鬧情緒時,較好的教育應為兩者綜合的「權威開明式教育」。舉例來說,當孩子做了絕對不允許的事情,父母就必須以權威方式來制止他,像是看見孩子打人時,不能笑咪咪地告訴他這種行為不正確,而是要用正經的態度告訴他「不行!」,必要時可以給予一些輕微的處罰或責罵;如果孩子出現相對不允許的行為(吃飯較慢、早上爬不起來、不願吃飯等),這時就建議父母親運用愛的教育,先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並配合獎勵達到正增強的效果,例如規定他在30分鐘內吃完一碗飯,就可以有一張小貼紙,集滿十張就可以換一個孩子想要的玩具,換到一個玩具之後,就可以把標準提高到20分鐘內吃完飯即可拿到貼紙,如此循序漸進,以達到改善孩子行為的目的,就能在收與放之間,達到最有效的教養效果。 

如果父母忙碌,應如何和主要照顧者協調溝通?

訂定希望孩子達成的目標,並請照顧者遵守父母教養原則。

近年來,許多父母因為忙碌,以至於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愛,有些外表看似雙親家庭,但實際上因為缺少某一方家長的關愛,而變得像是單親家庭;不過,透過教養品質的提升,其實也能做到很多的彌補。

當父母把孩子交給另一方、祖父母或是保母照顧時,一定要將自己的原則和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像是規定孩子一餐要在多久時間內吃完),清楚地告知接手的照顧者,且目標越細節越好,照顧者只要幫助確認孩子是否有達成即可,若要進行管教,也要以父母的原則為優先,避免發生同一件事時,父母以權威方式來教導寶寶,祖父母則採取溺愛的態度,久而久之寶寶就能看出成人之間互相矛盾的態度,進而過度依賴祖父母,在爸媽面前成為名符其實的磨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