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焦點話題> 早產比例未下降-全面把關•預防早產:認識篇

早產比例未下降-全面把關•預防早產:認識篇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的早產發生率約為8%,每年都會產生一定比例的早產兒。WHO曾發表報告指出,早產是全球新生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總數的40%,僅次於肺炎,而且部分早產兒會終身殘疾,對社會與家庭的影響非常巨大,因此認識早產、預防早產,是每一位孕婦必備的孕產知識!

早產在台灣全面把關 預防早產

近幾年來,台灣每年的新生兒人數屢次跌破20萬人,但早產兒的比例始終佔了8.5%~8.9%,沒有下降的趨勢,突顯了孕婦與家人認識早產、保持警覺的重要性,有待加強宣導。 

早產兒比例近年無下降

你知道嗎?懷孕不足37週即分娩,稱之為早產。長期投入照護早產兒的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近幾年來,台灣每年的新生兒人數屢次跌破20萬人,但早產兒的比例始終沒有下降的趨勢。由最近三年的出生通報資料顯示,早產兒約佔新生兒活產人數的8.5%~8.9%,而會造成較高死亡率與罹病率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即出生體重<1500 公克),約佔新生兒活產人數的0.74%~0.8%。 

25週以上早產兒存活率大增

許瓊心醫師指出,全民健保開辦之後,加上醫療環境改善,1,000 公克以上早產兒的存活率達到80%以上,1,000 克以下的早產兒存活率,大概是40%到50%。因應每年都會有將近2萬名的早產兒出生,早產兒基金會與合約醫院推出了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服務方案,包括台大、馬偕、林口長庚、中國醫藥大學、成大等,北中南五家大型醫學中心,在這裡接受照顧的早產兒寶寶存活率更高。

因為早產兒的器官發育並未成熟,因此出生後的致病率與死亡率都特別高。以現今的醫療技術來說,妊娠至少達到25週的早產兒,存活率就可以達到六、七成以上,即使是24週的早產兒,也有半數的存活率,但若是只有23 週的胎兒,存活率就會剩下兩成不到。

早產兒存活率比較

小於24週的早產兒容易有神經功能障礙的後遺症

研究顯示,出生時妊娠週數小於23週的寶寶,往後發生腦性麻痺、智障、聽障、視障等後遺症的比例為62%;24週者為38%;25週為31%。

由此可見,妊娠週數達24週以上的胎兒,其得到上述後遺症的比例便會降至四成以下。出生時的體重愈輕及週數愈低,發生神經發展後遺症的比例就會愈高,而且以目前的醫療技術,對於改善1,000 公克以下的早產兒預後的進展,相當有限。 

醫師叮嚀

許瓊心醫師呼籲,若媽媽在產前檢查時就知道自己屬於高危險妊娠產婦,就應該到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生產。

Point

1. 懷孕不足37週即分娩,稱之為早產。

2. 出生時的體重愈輕及週數愈低,死亡率及後遺症的比例愈高。

 

重視晚期早產兒的問題

近75%的早產都是晚期早產,過去認為這些接近足月的新生兒,其嚴重的併發症並不常見,但近來研究追蹤發現,這些寶寶仍有較高的機會產生早產的併發症,因此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全面把關 預防早產多數早產兒屬晚期早產

許瓊心醫師強調,只要有生育,就可能發生早產,早產是不可能絕跡的。根據美國2007年的報告,75%的早產兒屬於晚期早產兒(懷孕34週+0天~36週+6天),因此,世界各國皆很重視這部分早產兒的研究。

過去,這些嬰兒被認為接近足月的新生兒,其嚴重併發症並不常見,但近來研究發現,晚期早產兒與足月兒比較,新生兒時期與嬰兒時期的死亡率較高,而且較容易罹患呼吸窘迫症、餵食困難、低血糖、新生兒黃膽、體溫不穩定、呼吸暫停等合併症。未來再住院、接受點滴與呼吸器治療的機會更高,也容易因疑似敗血症而接受檢查;長期追蹤也發現,這些孩子未來發生腦神經發展遲緩的比例也較高。 

 

早產兒容易發生的疾病

加護病房中

早產急性期:呼吸窘迫、腦室出血、動脈導管開放、呼吸暫停、營養吸收不佳、腸胃蠕動不好、腸胃功能不成熟。

出生後一周:壞死性腸炎、細菌感染、敗血症、腦白質受傷等。

出院後

慢性肺病、發展遲緩、視力、聽力受損,有腦白質軟化者有極高比例會罹患腦性麻痺。

超低體重的寶寶雖然存活下來,但卻有較高比率發生腦神經發展遲緩的問題,這就需要早期療育的幫助。出生體重不足750公克的寶寶,長大後有較大的比例會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成績較落後等問題,不過許瓊心醫師強調,早產寶寶之後的發展主要仍繫於父母的態度與社經能力,若父母能及早認知要照顧這麼小的早產兒,必須付出更多心力、也要投注更多的資源,孩子的發育成長就有可能和一般孩子不相上下。 

多胞胎早產兒的發育可能大不同

女性高齡懷孕成趨勢,使得因人工生殖而產生的多胞胎比率變多。多胞胎是造成早產的危險因子之一,需注意的若是早產兒又是雙胞胎,因為胎兒間的血流會互相輸送,使發生腦部受損的機率高達兩成多。許瓊心醫師表示,多胞胎因為媽媽的子宮環境,或是胎盤血流的問題,會使多胞胎中每個寶寶的發育情況不一,而其中體重較低的寶寶出生後較容易出現後遺症。不過即使多胞胎中每個早產兒的發育情況有差異,但若家長能投入更多資源到較弱勢的那個孩子身上,讓他日後的生長發展有機會追上手足的進度。 

醫師叮嚀

許瓊心醫師表示,只要是超過26週以上的早產兒,發生腦神經病變的比例就降低很多了,因此除非懷孕時母體子宮內環境已經不適合,仍應儘量安胎。

Point

1.晚期早產兒(34週~36週)約佔所有早產兒的75%,接近足月的新生兒仍要注意併發症發生。

2.超低體重的寶寶雖然存活下來,卻常有發展遲緩問題,需要早期療育的幫助。

3.多胞胎是早產的高危險群,而且產生腦性麻痺的機率較高,媽媽在懷孕時就要特別留意早產訊號。 

早產的可能原因與必要檢查

醫師表示,早產的原因很複雜,是多發性的,有些是環境因子引發,如壓力屬之,有些則屬於媽媽、胎兒本身的結構問題,原因不容易掌握,因此要預測是否會早產有其困難度。

從沒想到自己會早產

協助拍攝的早產兒媽媽付柳鋒,是一位大陸新娘,今年30歲出頭,第二胎與第一胎相隔了10年之久!她表示,懷老大的時候,她跟老公還在大陸,每天都要上班工作,但寶寶依舊順利足月生下。懷第二胎時,她已辭掉工作在家當全職主婦,完全沒想到,早產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之前只是會有些胸悶,有時會覺得喘不過氣來,」付柳鋒回憶:「到了懷孕第32週的時候,突然感到會肚子痛。」因為肚子愈來愈痛,她不敢大意,連忙到產檢的醫院就診,醫師判定她有早產的跡象,於是住院安胎,一直安到第7天晚上,開始有規律陣痛,安不住了,於是緊急轉診到恩主公醫院生產,寶寶黃尉愷(仔仔)平安誕生,出生時的體重約2,200公克,目前在恩主公醫療團隊的照護下順利成長中。

哪些原因可能造成早產

其實,不少生下早產兒的媽媽就跟付柳鋒一樣,懷孕時完全想不到自己會跟「早產」沾上邊。早產的原因是什麼?禾馨婦產科醫療總監林佳慧醫師表示,早產的原因很複雜,是多發性的,有些是環境因子引發,有些則屬於媽媽、胎兒本身的結構問題。

「會引發早產的原因非常多,例如媽媽有糖尿病、高血壓、多胞胎、子宮頸閉鎖不全、前置胎盤、胎兒生長遲滯、胎盤剝離、營養不良、壓力過大等,也有些媽媽是根本找不出原因的。」林佳慧醫師說。

許瓊心醫師也表示,因社會環境改變,女性高齡懷孕、人工生殖率增加,使多胞胎的比例也增加,有少部分原因是青少年未婚懷孕,這些因素是早產比例無法下降的原因。有時部分產科醫師在胎兒到37~38週時,認為體重夠了,再加上國人有擇時生產的習俗,此時用剖腹生產的方式讓寶寶生出來,也有可能造成人為性的提早生產。 

林佳慧醫師說。若以臨床上導致早產的原因來分類,大約可區分為以下三種:

1.自發性早產:不明原因宮縮、子宮頸打開所導致,40%~45%屬之。

2.媽媽高危險妊娠、胎兒發展遲緩:例如媽媽有子癎前症,需要提早終止懷孕,這約佔三成左右。

3.早期破水:早期破水會導致感染等狀況,引發產程無法安胎,也會造成早產,約佔三成的比例。 

常見的早產機轉

全面把關 預防早產

子宮過度擴張

約佔一成,例如多胞胎,將子宮撐大得過快;羊水過多,可能是胎兒腸道阻塞、或是媽媽有糖尿病,會造成病態性的羊水過多,使子宮過度撐大,因此引發宮縮,造成早產。或是子宮本身異常,例如有雙角子宮、子宮中隔或是子宮肌瘤過大壓迫、有子宮腺肌症等,都會因子宮空間不夠而導致早產。

胎膜出血

約佔二成,出血會刺激子宮,造成宮縮的現象,因此有些準媽媽懷孕初期胚胎著床不穩時,會持續出血,這時就要安胎避免流產。常見抽菸或是吸毒的媽媽、高血壓媽媽,或是有凝血功能異常的媽媽,胎兒過小等,都容易出血而導致早產。

內分泌引發

約佔三成。有研究認為,產程是胎兒去啟動內分泌機制所引發,若胎兒在子宮內感受到某些壓力(胎兒窘迫)、胎盤功能不好,胎兒就會想離開子宮,刺激內分泌引發產兆的發生。

免疫問題

約佔四成。這其實是感染、發炎所引發,若媽媽有嚴重的感染,例如陰道發炎、泌尿道感染、腎盂腎炎、肺炎、嚴重牙周病等,都有可能引發早產,因此對於感染不可掉以輕心。 

3大早產危險徵兆

1.上一胎曾早產,下一胎早產機率增加七倍。

2.子宮頸過短,小於2.5公分,早產機率增加七~八倍。

3.懷孕22〜35週之間,在陰道、子宮頸中檢測到胎兒纖維連接蛋白(fetal Fibronectin,fFN),早產機率會增加十幾倍。 

胎兒纖維連接蛋白與子宮頸長度檢測

林佳慧醫師解釋,胎兒纖維連接蛋白是一種高分子的醣蛋白,功能類似砌磚時所用的水泥,是胎膜與子宮間連結的物質。在懷孕中期,胎膜與子宮應該是一個很穩定的結構,所以胎兒纖維連接蛋白應被絨毛膜包覆在子宮當中,不會跑到子宮頸或是陰道中,因此若在此時於陰道檢測到,就代表內在結構已經不穩,是早產的高危險群,有可能受到了感染,或子宮收縮所引發,應持續監控及介入,預防早產;反之若沒有測到,就不用太擔心。

不過檢查時機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若小於22週,胎膜還在成長,大於35週,因為即將生產,胎膜與子宮結構逐漸不穩,本來就可能會有部分胎兒纖維連接蛋白被釋放出來,產生偽陽性,就喪失了預測早產的價值。

若檢測出來為陰性,代表未來一週內有九成以上的機率不會發生早產,就無須過度焦慮,使用太多安胎藥物。

當醫師懷疑這個媽媽可能會早產,是否需要安胎時,就會做檢測,方式是取陰道分泌物,約10分鐘就可以得知檢測結果,門診中就可以進行。而子宮頸長度的測量也可以在門診中做,在孕期第11~13週做第一孕期風險評估,及第21~24週做高層次超音波時,可測量子宮頸長度。 

 

 

子宮頸閉鎖不全引發早產

子宮頸閉鎖不全會導致胎兒「掉出」、早產,因此需針對子宮頸結構問題的補強,做子宮頸環紮手術,不過環紮手術本身也是有好有壞,壞處是這項手術可能會刺激宮縮,也有感染、破水的風險,對於頻繁宮縮的孕婦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子宮頸的受傷。而且做了子宮頸環紮手術後仍不可掉以輕心,要多臥床休息,以免早產。 

環境壓力會導致早產

林佳慧醫師指出,有媽媽工作很累、很忙,想來拿安胎藥之後就可以繼續安心工作,認為吃了安胎藥以後,就可以放心面對家庭壓力、工作壓力,但這是倒因為果的想法,因為若造成早產的危險因子是環境「壓力」,就要從源頭去解決,消除壓力,而不是靠吃安胎藥。而且除非是病理上的因素,或是排除環境壓力後仍無法改善早產跡象者,否則並不建議用吃安胎藥或是借助醫學上的處理來安胎。 

醫師叮嚀

林佳慧醫師表示,壓力會促使下視丘、腦下垂體啟動內分泌機制,引發產兆,這可稱之為「逃跑」反應,動物界若有大規模遷徙時,許多有孕的動物媽媽會自行終止懷孕。統計上若媽媽遭遇家暴、缺乏支持,或是有外力傷害,都有可能造成早產,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的媽媽,也較容易有早產的現象。

Point

1.早產的原因很複雜,是多發性的,真實原因不容易掌握,不過可透過醫學檢測找出高風險者。

2.若懷孕22〜35週中在陰道內測到胎兒纖維連接蛋白,早產機率會增加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