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比例未下降-全面把關•預防早產:案例篇
案例1‧Doreen:樂觀以對‧相信寶寶愈來愈好
原本預產期是在4月9日,可是Doreen萬萬沒想到因盲腸炎開刀,卻在術後感染而提早生下女兒。
子宮狀況不佳‧寶寶提早報到
她回想,「術後不久,有一天凌晨感覺肚皮緊緊的,並有漏尿情況,本來以為是膀胱發炎引起的,打開燈一看,發現是落紅」。先生緊急把她送到產檢的康寧醫院檢查,本來試圖要安胎,但發現似乎安不住了,為了預防胎兒出生後發生呼吸窘迫,還注射了一針類固醇,並將她轉診到三總;轉診後,胎動狀況雖然正常,醫師一度也想繼續安胎,但白血球的數目高達19,000,為了避免胎兒受到感染,決定讓寶寶提早出來,就在注射第二劑類固醇後的一個多小時,進行剖腹產。
「醫師告訴我,寶寶出生只要有哭,就有機會活下來,就在聽到寶寶的哭聲後,放心不少」,那時,寶寶才在媽媽肚裡待滿29週而已。
之後醫師在清理並縫合子宮時,才發現子宮後面有一個膿包,因處在超音波掃描的死角,而孕期又無法照X光,「變大的膿包讓子宮環境變得太惡劣,於是寶寶決定提早出生」。不過,產後的Doreen內心承受生下早產兒的煎熬,生理上更要面對似乎永無止境的感染。先生說,「寶寶雖是早產兒,可是情況還好,反倒是太太的狀況不太好」,面對妻女的狀況,難過的他不免偷偷掉淚。
相信醫師專業‧寶寶爭氣活著
「出生前,評估寶寶的狀況可能不好」,先生還用顫抖的手簽下急救同意書,可是夫妻倆的樂觀天性,似乎也感染給女兒。Doreen說,「寶寶很爭氣,用藥、打針的量很少,努力的撐了過來」,先生則說,「產前打了兩針類固醇,讓寶寶沒有發生呼吸窘迫,早就不需要使用呼吸器,很快的,身上的管子只剩下胃管而已,算是活力不錯的早產兒」。或許是媽媽在孕期一直很注意營養攝取,「寶寶出生雖不算大隻,卻有吸收到來自母體的營養,因此,出生後的吸吮狀況和吸收能力都不錯」。
夫妻倆全心全意相信醫護人員的專業,並盡力配合,先生強調,「大概只有早產兒,可在出生後有專業的醫護人員當「保母」,並且接受詳細檢查,為了解腦中的亮點是否為腦出血的鈣化,小小年紀連MRI都做過了,目前確定女兒並無其他早產兒併發症,只需要再針對腦中的亮點進行追蹤,真是感謝老天爺讓她好好的活下來」。
貼心成全父母‧貴人相助
先生笑說,原來夫妻倆計畫生蛇寶寶,後來變成馬寶寶,但女兒貼心想要成全父母的心願,而提早出生當小龍女。只是在小龍女來人間報到的最初,必須睡在新生兒加護中心的保溫箱,一直到體重2,288克時,才與爸爸媽媽一起回家。
Doreen說,「接回家後仍不免會緊張,但依照院方所教的方式照顧,一切狀況都好,寶寶已有規律作息,現在一次已能喝奶90c.c.,且沒有溢奶,每天的體重都有微幅增加」,加上很幸運找到保母到府幫忙照顧女兒,她說,「我們對女兒有信心,可跟足月兒的寶寶一樣順利成長」。採訪當日,寶寶的「矯正年齡」才兩、三天,而她又飽受卵巢發炎之苦,此刻,她最盼望的就是能早日恢復健康,完成親自以母乳哺育的夢想!
案例2‧Yuki媽媽:活著就有希望
Yuki媽媽曾遭逢第一胎在妊娠21週即出世,體重僅有460克,「根本連存活的機會都沒有」,對於「活著就有希望」特別有感。坐完月子不久,她又懷了第二胎,有了第一胎中期早產的經驗,醫師判斷Yuki媽媽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問題,必須接受子宮頸環紮術,但即使如此,她仍於妊娠28週生下1,000克的哥哥,第三胎的妹妹更提早在26週出生,體重800克。
遇上所有併發症‧選擇積極面對
接連生下兩個早產兒,週數與體重都不同,也面臨不一樣的狀況。Yuki媽媽說,「幾乎所有的早產兒併發症都讓哥哥遇上了」,最怕的腦室出血,哥哥是嚴重的三度,影響到了左手左腳的運動神經,「在保溫箱就開始接受復健,出院時,主治醫師評估可能到國小前還不會走路」;血氧狀況不穩,在出生第二天接受了心臟動脈導管的閉合手術,「雖然手術順利,但傷到聲帶神經而影響音質,剛帶回家時,連哭都沒有聲音」;眼睛的視網膜病變,則在醫師當機立斷下,立刻進行雷射治療;同時,患有慢性肺疾病之故,過了預產期後仍需使用氧氣,出院後,還要帶氧氣瓶與血氧偵測機回家。她說,「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或許很多父母可能會選擇放棄急救,可是我相信『活下來就有機會』,就讓大家一起面對吧」。
當Yuki媽媽帶著哥哥回家,她把家裡打造有如醫院加護病房一般,誰要接近寶寶,就必須洗手消毒、戴口罩、穿隔離衣,並以全母乳親餵。為了不讓腦傷影響肢體動作,她安排了許多可刺激腦部的活動,如按摩、游泳與不單純是玩的遊戲,並照表操課,在這般用心的照顧下,看似脆弱的哥哥通過兩歲的追蹤評估。雖然兩歲才走得好,但哥哥已是醫師眼中的奇蹟。
不斷刺激屢創奇蹟‧充滿信心不需擔心
不過,去年9月進行五歲的學前評估時,卻被評為精細動作不合格,等不及醫院安排的療育課程,Yuki媽媽決定把兒子送進蒙特梭利幼兒園學習,不過三個月的時間,再次評估已過關。但哥哥的潛力不只如此,為了增強體適能而學習跆拳道的他,於四月參加全國比賽,才五歲的他參加七歲以下的組別競賽,必須和六、七歲來自全國的優秀哥哥們競爭,最後拿下了銀牌,「對於一個極低體重的腦傷兒來說,有此成績真的很不容易」!
至於妹妹雖然出生週數比哥哥更早,體重更輕,可是對Yuki媽媽而言,「最困難的情況都遇過,妹妹的情況還算單純」,她非常感謝馬偕的許瓊心醫師,因當時她又因感染而引起破水,安胎一週後,子宮環境愈來愈糟,許醫師憑藉專業判斷,堅持讓僅26週的妹妹出生,並以剖腹方式生產,讓孩子免於敗血症的威脅,並減少了腦出血的機會,雖然出生時的白血球數目高居不下,但使用最好的抗生素治療,妹妹不僅活了下來,預後狀況比哥哥更好。
全職帶養兄妹‧積極規劃生活
原本是業務主管的Yuki媽媽,為了照顧早產兒,毅然放棄工作,回歸家庭,她說,「許醫師鼓勵我回家帶小孩,尤其是有腦傷問題的極低體重兒,日後的問題更多」,當然,她也認同「任何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家庭的失敗」,有著業務人員性格的她,積極規劃孩子要學習的項目,訂了目標後就一定要達標,不管兄妹倆需要多久的訓練,都一定要追上進度發展」,因此,同為早產兒的兄妹得以順利成長發展。
Yuki媽媽說,那段以淚洗面的日子,雖然脆弱,卻在「醫師比你有信心,你就不用擔心」的鼓勵下,走出哀傷,改用堅持與積極面對,讓兩個孩子能以最耀眼的表現證明早產兒的發展,一點也不輸人;當然,相信也為不少早產兒家庭帶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