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禮貌小天使‧讓孩子人見人愛:概論篇

禮貌小天使‧讓孩子人見人愛:概論篇

隨著孩子長大,接觸的人、事、物愈來愈多,連帶也開始被要求遵守愈來愈多的禮貌(節)原則,因為「這是好的行為」、「才能討人喜歡」等等。然而,為什麼需要禮貌?能夠天然養成嗎?如何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裡,埋下禮貌(節)的種子呢?

禮貌小天使 讓孩子人見人愛有「禮」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早安」、「你好」等耳熟能詳的話語,都是你我所理解的「禮貌(節)」行為。進一步了解,「禮」可不只是單單口語或動作上的表現而已,更是應深入每個人心中的基本準則。 

時間正逢幼兒園的戶外教學,只見每班小朋友由專任老師引導整隊,依序帶到室外;但某間教室內卻獨留一個哭泣的孩子,原來是因為他剛剛撞到人卻沒說「對不起」,老師耐心地循循善誘,希望能讓他理解並說聲對不起,否則不能出去戶外。但孩子也很固執,只是一直說「我要出去玩!」然後就是持續地哭泣……

葫蘆幼兒園園長蘇淑婷說明,不只在幼兒園內,在家庭、甚至在公共場合,都可能發生上述的狀況;由於孩子的情緒反應很直接,隨心所欲,大人別一味地期望他會自己表現出應有的作為。家長必須了解,「禮貌,絕對不是天生所養成」,而是需要身旁的人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並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內化而成。 

禮貌是一種生活態度

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對「禮貌」一詞的解釋:「表示敬意的儀容」,且與「規矩」並列為相似詞。長庚技術學院幼保系暨康寧專校幼保科兼任講師楊琳認為,禮貌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即在待人處世方面,皆懷以尊重、包容與寬待的心。而哲學家叔本華也曾說:「禮貌猶如充了氣的氣墊,也許裡面空無一物,但為我們緩解了生活帶來的種種衝擊。」

禮=理‧通用應對原則

所謂「有禮行遍天下」,「禮貌(節)」可說是各界通用的應對原則。蘇淑婷園長表示,「我們不可能只憑自己,就能獨自生活」,總是會碰到需要和他人相處的機會,因此「禮」更是格外重要;而禮與「理」為同音字,恰巧的是含意也很類似,「沒有掌握相處道理的人,也很難會對他人有禮」。

她更認為,真正好的禮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感覺」,能夠幫助人跟人之間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並且要用身體去力行、靈活地隨著現狀做調整,進而才能贏得彼此的尊重。 

「禮」尚往來‧提升品格層次

禮貌小天使 讓孩子人見人愛

楊琳老師表示,禮貌不但是一種態度,更是待人接物上的表現,甚至最終會形成個人的習慣與特質。西方諺語:「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成為你的品格。注意你的品格,因為品格會影響你的命運。」

因此,從小將「禮貌」內化、甚至深化到孩子的認知中,未來不只能給予別人好印象,甚至能為自身帶來正向的態度,維持良好的生活空間。 

宣洩VS.有禮‧平衡&學習

年紀幼小的孩子(四歲內),可能還不善於表達當下確切的感覺,難免會有比較情緒化(突然大吼大叫、哭鬧)的表現;大部分的孩子還沒有縝密的思考邏輯,也比較沒心機,因此所做出的任何反應,都是直覺式、仿效他人行為的,且殺傷力較弱,對大人來說影響較小。

然而,這樣的行為模式,如果總是容易讓孩子的其他同儕面臨到,似乎並非好現象。

身旁大人是引導關鍵

「孩子當然有宣洩情緒的權利,但必須在不影響他人情況的前提下。」蘇淑婷園長特別強調。現代教育認為要尊重孩子個體與自主權,但要注意並非過度的放任,「身旁的大人」也要適度從生活中,隨時提醒與教育。就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舉的例子,孩子可能只是覺得推了好玩、生氣而推、或不小心推倒,但推人的行為就是不對,對因此而跌倒的另一個孩子「沒有禮貌」,且萬一讓他受傷怎麼辦。所以旁邊的老師(大人)要即時糾正,並適時引導他嘗試做正確行為(道歉),讓他認知到這是不對,避免下次再犯。 

不同環境的延伸學習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他所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所有的行為與認知,都是由此開始發展。隨著孩子會爬、坐、站,甚至走路愈來愈穩時,他便會好奇地到處探險;而活動的範圍變廣,自然接觸到的環境也更多,碰到的情況可能也比較複雜。

蘇淑婷園長表示,禮貌(節)的表現,或許會因為不同的環境狀態,稍有差異,但主要原理原則是一樣的;所以大人在不同環境下教導孩子禮貌時,如何同等地延伸正確認知與概念,是需要花點工夫。

 

家庭VS.幼兒園‧觀念一致性

除了家庭,幼兒園往往是許多孩子第二個長時間接觸的大環境。蘇淑婷園長以兩種情境為例,舉出兩個常見的延伸狀況。

【案例1】孩子從幼兒園放學回家,對父母說:「今天我們老師好兇喔!」

如果家長碰到這樣的情況,千萬別為了安撫孩子,就馬上跟著他如同仇敵愾般,說著老師的不是!建議可先溫和且平靜地回應:「是喔!為什麼呢?今天有發生什麼事情嗎?」試著先讓孩子主動說完可能的情況(如:有人亂丟玩具),仔細聆聽並去判斷,再給予比較中庸的回應(如:這樣啊!那下次是不是不要再亂丟東西,老師就不會很兇呢?),一方面也能協助孩子,了解前因後果、學習正確的行為。

【案例2】小朋友對老師說:「爸爸說我要看看你做什麼,再回來跟他說。」

曾有老師聽到小朋友對她說:「老師,爸爸說叫我要看你,回家後要跟他說你在做什麼。」而這位老師也知道小朋友的父母個性特別小心謹慎(總是要求孩子什麼都做到位),因此也不宜說過多的話,以免轉傳而造成家長的誤解;便靈機一動,微笑地回答孩子:「你現在不是一直在看著我嗎?」化解了當場可能的尷尬。

 

 

 

孩子都看在眼裡‧放在心裡禮貌小天使 讓孩子人見人愛

面對孩子,無論是家長或老師,都要有足夠的智慧,給予「正向且積極」的回應。蘇淑婷園長表示,孩子只是表達方式不夠熟練,但可是隨時都在觀察周遭大人的表現狀況,一點一點吸收到自身的資料庫內,慢慢地學會如何判斷;因此,如果大人給予的回應不佳,將可能影響他未來對於人、事、物的正確認知與態度。

相信不少大人都曾碰過「被孩子糾正」的有趣經驗。蘇淑婷園長以自身為例,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回台南娘家,在外面買了東西回來,大人還沒坐下來就開始吃,結果被孩子說「哎唷,媽媽不可以這樣,要先坐好才能吃東西喔!」她發現,不只是大人要去引導孩子,其實孩子也會主動去教導大人;對於父母來說,不妨透過孩子純真直率的眼睛來觀察,有時候反而會看到某些大人自身都忽略的狀況。在如此的相互關係下,更能夠一步步建立「禮」的概念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