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禮貌小天使‧讓孩子人見人愛:情境篇

禮貌小天使‧讓孩子人見人愛:情境篇

雖然家庭是父母和孩子的自由空間,但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生活習慣不盡相同,生活在同一屋簷下,該關注的長幼有序、生活規範,仍不可忽略。畢竟,在家中形成的習慣與行為,都可能會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個人特質。

客人來訪

【常見狀況】不打招呼、回應,黏著父母而影響大人們的談話。

【改善方法】先安撫孩子情緒,引導他到別的空間玩或安靜待在身邊。 

客人=不認識而畏懼?

禮貌小天使 讓孩子人見人愛

孩子本身已有較完整的親疏觀念,且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與外界互動有限。因此看到陌生人,很難不直接顯露出疑惑、退卻甚至害怕的神情;如同《小紅帽與大野狼》,人對陌生人警戒與防衛是本能。這時候,如果父母事先知道有人會來家中拜訪,不妨先向孩子說明;等電鈴響起,一起去開門迎接,引導孩子一起向對方打招呼,建立彼此的初相識,使孩子安定,再協助他學習力行禮貌動作。

當客人和家長坐在客廳時,孩子可能因為好奇,對父母竊竊私語,或大聲搶話、拿東西給媽媽等,影響雙方的談話氛圍。楊琳老師認為,當面或私下的話語,多受於孩子好奇心誘發、渴望被關注及價值觀衝突。 

機會教育‧自我約束

然而,特別提醒,父母不宜完全不理或口氣不佳的責怪。楊琳老師認為,對於孩子私語或直接提出的問題,家長可轉換角度:「孩子有提出疑惑,表示他有在想、試著理解,這是件可喜的事。」唯獨孩子態度若是嘲諷、取笑,則需要家長的立即糾正與引導;但如何在短時間內回應,則考驗家長的智慧。 

如果孩子愛插嘴時?

楊琳老師表示,多數孩子的插嘴或搶話,是在展現「不要忽視我」、「我知道,我要說」、「無聊!我受不了」、「聽我!我的問題很嚴重」等濃厚的自我意識。倘若大人們的談話被迫中斷,請認真但溫和地告訴孩子,此時應遵守的禮儀,請他等待,並給予之後可發表的機會。洪蘭教授曾在〈談話的藝術〉中表示:「尊重會帶來自重自愛。如果尊重他,孩子就會為了這份尊重,自我約束。」 

無視親人

【常見狀況】當父母叫喚或指派孩子任務,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改善方法】耐心且時時提醒和鼓勵;如孩子主動呼叫,父母也要立即正面回應。 

沉默不語=害羞退卻?

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主動向人問安或稱呼,但有的連自己親人都難能主動、悅色回應。楊琳老師認為,從孩子角度來看,可激發他問候的動力。但在禮節習性養成同時,尚須考量天生氣質(適應性較低、緊張型等),因為光是開口,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呈現被動的氛圍。

另外,父母的行為與態度,或生活情境的利誘,也會影響孩子的回應與否。她表示,大人因忙錄而虛應孩子的呼求、或是孩子易被周遭的物質、景致所吸引,都可能是造成親子距離日漸疏遠及幼對長視若無睹的可能因素。 

直視對方‧面對面互動

蘇淑婷園長以典籍《弟子規》為例,其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即清楚說明孩子最好要先回應父母的呼喚,如此才能讓人放心。其他內容如「稱尊長,勿呼名」、「尊長前,聲要低」等,都在點醒晚輩與長輩互動時,應注意的言行規範。

但畢竟孩子的長幼觀念還不成熟,因此楊琳老師表示,如果孩子回應不佳,家長先別指責與批評,否則會讓孩子退縮與膽怯;不妨多製造面對面的機會,不定期提醒、矯正與鼓勵,以漸進方式陪伴孩子主動力行,達到問候禮儀養成的目的。 

小心3C產品的誘惑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流行,看似串起許多人的聯絡網,其實縮減面對面的人際互動與交流;家庭環境亦如此。楊琳老師表示,3C產品成為用來安撫孩子的玩具,且家長本身就是低頭族,有一搭沒一搭的回應早已是親子間的互動常態;建議家長撥出時間,營造親子對談時光,才能提升彼此情感聯繫與互動關係。

自我負責禮貌小天使 讓孩子人見人愛

【常見狀況】孩子玩耍後,不願意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收整歸位。

【改善方法】初步可先帶著孩子一起收拾,並鼓勵他下次自己動手,確實完成則給予認可。 

隨便亂擺=自由隨性?

隨著孩子愈來愈大,有專屬的小房間、玩具等,自我所有權的意識會更明顯;但相對應的責任,如收納、整理等概念,都還不夠清楚。蘇淑婷園長表示,孩子的感覺來得快、去得也快,可能這時候很開心的玩一玩,下一秒鐘就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而將前面的物件完全遺忘。

或許家庭是比較私密的空間,父母會幫忙整理,就算散亂也不會影響他人;一旦到外面(如遊樂場),孩子仍習慣將把玩的物件(眾多小球)隨處亂丟,這樣不但造成維護人員的辛苦,也會影響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樂趣,這已經不是自由隨性,而是不為別人著想、過於任性的行為與態度。 

培養自身的責任感

想要改善上述狀況,蘇淑婷園長建議,不妨藉由家事,訓練並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內容就從自身的物件開始,如折小衣服、小毯子、收玩具等。家長先帶著他一起做,讓孩子跟在旁邊模仿,只要完成就給予鼓勵與讚賞,循序漸進以養成他的習慣。

楊琳老師則表示,「使用過的玩具、物品當物歸原處」、「丟到垃圾桶邊的紙屑要撿起再丟好」等看似小事的日常行為,其實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家人而言,或多或少都有所干擾與影響。因此,在孩子未做到或未做好時,需以提醒或要求方式請他再做一次;若孩子用「不以為意」態度回應,家長需溫和且認真的強調、教導其行為對他人的負向影響,進而藉此教育孩子明白負責任的重要性。 

面對「任意拿取他人物品」時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提到,孩子的二至七歲為前操作期,會以直覺來理解世界,較自我中心。楊琳老師補充,道德發展上,出生嬰兒至四歲為無律階段,行為只是感官動作的自然反應或反射,沒有道德意識。這也是孩子對引發他感官刺激、心動喜悅的物品,會想碰觸、拿起、把玩或歸為己有之因。

在不易區分物權所有及缺乏「東西可拿否」概念下,家長應有堅持態度,及清楚告知孩子「不屬於自己東西就不可拿」;且需嚴正婉絕親朋好友以心疼孩子之由,做出的贈予與給予。

從公共領域‧學習「為人著想」的禮節

公眾場所充斥各式各樣的人物,彼此都有需要或應做的事情與責任,沒有人有權利影響或妨礙他人。由於孩子尚未具備這些觀念,因此家長更應該把握每次外出的機會,讓孩子透過體驗實際情境,知道並學習合宜的行為。 

公眾場合(餐廳、捷運等)

【常見狀況】孩子吵鬧、抱怨或喊無聊,甚至奔跑、玩耍。

【改善方法】轉移注意力,適時制止與提醒;必要時先帶離現場,事後再說明。 

餐廳=孩子遊樂場?

多數的孩子一聽到父母要帶自己出門,總是興奮地又叫又跳;然而,如果是到餐廳用餐,孩子可能剛開始因為好奇、陌生,還會乖乖坐著、東看西看。但只要發現他只能坐著,什麼都不能做時,就會感到百般無聊,便會忍不住動來動去、發出不小的聲音;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可能就會將餐廳變成遊樂場空間,如人來瘋般想要奔跑與追逐。

楊琳老師表示,對孩子來說,當內心期待與現實情境南轅北轍,最令人按捺不住;大人的隱忍度與壓抑性較強,但孩童忍受力有限、表達直接,不會顧及場域合宜與否,因此須適時給予情緒抒發管道。一旦他無聊,會自我尋找樂子,尤其現場如有兩個以上同儕,狀況更易發生。建議家長先轉移其注意力,如有跳脫紀律的行為,也應有所制止(非斥責)。 

洗手間‧為人著想的禮節

蘇淑婷園長提醒,在餐廳或其他場所上廁所時,無論個人的使用方式如何,都務必要將整個環境和馬桶清理乾淨後再出來。這些洗手間是可運用的公共財,並非個人所有;維持基本的清潔,不但有助於孩子養成衛生習慣,也能引導他學習為下一個使用者著想的體貼與「禮貌」。 

大眾運輸=巨型玩具車?

禮貌小天使 讓孩子人見人愛

另一種容易發生的情境,莫過於大眾運輸工具。相信不少人在捷運、高鐵或火車上,曾經碰過孩子煩躁、哭鬧不止的狀況;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些交通工具是短途或長途的密閉移動空間,有時候共處一室的乘客並非可以採直接離開的方式,就能完全避開狀況。

蘇淑婷園長表示,至少在搭捷運前,父母要先有計畫,如預先想到孩子什麼時間容易肚子餓、精神比較不好易煩躁等,就能避開在這些時段搭乘,如此不會影響其他乘客,父母和孩子也不會身心俱疲。然而,如果是高鐵或火車等長途旅程,她建議「買坐票,隨時做好站票的心理準備」,以便於因應突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