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施打卡介苗,預防寶寶罹患結核菌

施打卡介苗,預防寶寶罹患結核菌

1歲的莉文最近頻頻咳嗽、盜汗,且合併有體重減輕的現象,到醫院檢查出罹患結核菌時,媽咪非常自責當初為了工作而未帶莉文至醫院施打卡介苗,導致莉文至少須靠藥物治療半年。

談到結核菌感染,不少人會先想到較為普遍的肺結核,但上從腦部、下至泌尿系統,都是結核菌能入侵感染的範圍,且由於結核菌的生長速度極慢,容易導致診斷困難,確診後必須經過長期治療才能痊癒;因此,爸爸媽媽在寶寶出生之後,務必帶著孩子至醫院施打卡介苗,以杜絕後患。 

施打卡介苗,預防寶寶罹患結核菌

Part1 認識篇

相信多數人對結核菌及其帶來的疾病都不會感到陌生,但結核菌到底從何時開始出現,必須追溯到古老的歷史。在國外,有研究團隊在數千年前的木乃伊骨骸當中,發現曾遭到結核菌感染的跡象,因此推斷結核菌是一種在環境中存活已久的古老細菌,兩千多年來在人類病史上已佔有一席之地。 

結核菌不易診斷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高凱亮表示,雖然結核菌的進化和生長速度極慢,較不易引起急性症狀,患者遭受感染時,若有足夠的免疫力,也不如麻疹或感冒病毒一樣,短時間內會從呼吸道黏膜引起症狀,有些人甚至是在結核菌入侵好幾年後,才會突然發病,因此將造成診斷和治療上的困難。 

恐引起再發性感染

結核菌的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與空氣傳染,且結核菌的體積微小,可隨著空氣飄散至一公尺以上的距離,感染範圍頗為廣泛,但也因為如此,就算被吸入肺部當中,也有可能會隨著吐氣時被排出體外。高凱亮醫師表示,雖然台灣屬於已開發國家,但因人口密集,所以比起環境較空曠的歐美地區,結核菌的病例還是略高,不過現在大多數民眾都具備注射預防針的觀念,且衛生水準比傳統社會提升許多,因此幼兒罹患結核菌的病例少之又少,一年不到10個病例,反而青少年罹患結核菌的病率偏高,一年約有20~30個病例。

之所以造成這種差異,他提出解釋:「有些人在幼兒時期就遭受結核菌感染,這些結核菌入侵血液或其他部位後,有95%的機率不會立刻發病,甚至有人終生不曾發病,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發生免疫功能降低或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情形,結核菌就會伺機而動,引起『再發性感染』,導致肺結核、淋巴結核、骨結核等疾病,嚴重者甚至會罹患腦結核。」 

Part2 症狀篇

高凱亮醫師指出,比起青少年族群,幼兒型的結核菌較難診斷,除非是出現在軟組織的結核菌(例如骨結核、淋巴結核等),可較容易採集檢體培養,否則入侵肺部、腦部、腸胃道及泌尿系統的結核菌並不易在第一時間就被確診,多數是因為治療無效才會進一步懷疑寶寶是否罹患結核病,而不同部位受到結核菌感染,症狀也不盡相同。 

肺結核

結核菌在繁殖時需要氧氣,因此容易在氧氣最多的肺部存活,受到感染的患者當中,有大約九成的比例為肺結核患者。高凱亮醫師表示,肺結核患者在感染初期的症狀與肺炎患者相似,若使用典型的肺炎治療後,發現無明顯改善,且患者出現盜汗、體重減輕、久咳不癒及咳血等症狀,才會發現是由結核菌引起的感染,除非是急性粟粒性肺結核,否則往往需要耗費一段時間才能確診。 

腦結核

在卡介苗問世之前,罹患腦結核的寶寶,通常有極高的致死率,可見結核菌入侵到腦部,將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傷害。腦結核患者會出現發燒、抽筋、腦壓偏高等症狀,與腦膜炎極為相似,醫師可經由腦脊髓液來判別白血球細胞分布,藉此確認患者是否罹患腦結核。 

腸胃結核

高凱亮醫師指出,罹患腸胃結核的寶寶,通常是喝到尚未消毒徹底的牛奶,導致牛隻身上的結核菌入侵體內,患者會出現長期腹脹、腹部陣痛、消化不良、體重降低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發生腸套疊等併發症。 

尿液結核

比起上述案例,尿液結核菌更難以診斷,且患者會出現膿尿、血尿、小便疼痛、發燒等症狀,與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相似,一旦治療效果不佳,進一步進行抹片檢查才有可能會發現。 

可能引起的併發症

高凱亮醫師表示,急性粟粒性肺結核也稱為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此類型的結核病是由原發性肺結核演變而來,一旦結核菌侵入肺動脈,就會經由血液散布,若影響範圍僅只肺部,就稱為急性粟粒性肺結核,但若感染其他部位,就會形成全身性粟粒性結核病,甚至引起敗血症。

此外,骨頭及關節部位的結核病,無法依靠疫苗預防,若寶寶遭到感染,會造成手腳長短不一與活動受限等生長問題,且治療時間較久,若長期服用藥物,也會為肝臟帶來負擔。 

施打卡介苗,預防寶寶罹患結核菌

Part3 治療與預防篇

雖然隨著儀器進步,現在已能提高結核菌的確診率,進而把握黃金治療期,但仍需耗費一定時間,在採集體液的過程當中,也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為了使寶寶免於這些痛苦,出生後就應儘速施打疫苗,才可達到有效預防。 

可經由抹片及細菌培養確診

為確認寶寶是否遭到結核菌感染,醫院會使用痰液抹片及細菌培養兩種方式進行篩檢。其中,抹片檢查大約經過1、2天就可取得報告,但最終診斷還是會以細菌培養的結果為主,早期使用固態培養機必須耗費2個月的時間,才有辦法得知是否為陽性反應,現在則利用液態培養機檢驗,可縮減至6週內完成。

不過,高凱亮醫師指出:「幼兒的痰液較難取得,所以通常會使用鼻胃管來收集早上未進食前的胃液,且必須持續三天,對大部分的幼兒來說,是一個很不舒服的過程,在掙扎過程中甚至會流鼻血,爸爸媽媽也會很心疼。」 

治療及癒後

若確診為結核病,治療的時間也會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肺結核大約用藥半年,前2個月會使用4種藥物治療,後4個月則使用3種藥物,但在治療過程中,尿液、眼淚、汗液等體液會呈現橘紅色,若寶寶感到恐懼,家長必須適時安撫,並事先告知,讓寶寶有心理準備。

若為肺外結核,療程通常都必須持續9~12個月,甚至1年以上,如果沒有妥善照護,腦部、關節、脊髓等部位恐留下後遺症,造成腦水腫、癲癇、單側肢體長短不一等問題。 

疫苗施打注意事項

有研究論文指出,卡介苗越早施打,預防結核菌的效果就會越好,所以通常會建議父母在寶寶出生之後,立即注射卡介苗。但是,由於卡介苗為活菌疫苗,有些寶寶出生隨即罹患先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施打之後反而造成全身性感染,甚至死亡,因此現在都會請家長先帶寶寶進行全身免疫基因篩檢,若檢驗結果為陰性,出生後1個月再進行疫苗注射即可。 

日常衛教

高凱亮醫師表示,若出現長期咳嗽、咳血、體重減輕或是盜汗等情形,務必至醫院進行篩檢,若越早確診為肺結核,便可提早用藥,降低病毒暴露在環境的數量,減少家人被傳染的機會。

此外,最近這幾年來,政府也大力推行「結核病十年減半」的計畫,若家中有人經通報為結核病患者,其他成員及寶寶就必須進行皮膚結核菌數量測試,如果呈現陽性反應,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就會給予抗結核藥物,並派遣都治關懷員協助完成投藥,除了控制患者病情之外,也期望能夠抑制未發病者體內的潛伏性結核菌,降低往後發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