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培養3Q好寶寶:IQ篇

培養3Q好寶寶:IQ篇

從懷孕開始,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生長和發育,就已經是為人父母最關心的話題。而當寶寶出生後,其大腦與身心的發展進程,更讓父母費盡心思,爸爸和媽媽都希望能夠帶給寶寶更多的啟發機會與學習經驗,其實只要用對的方法陪寶寶玩遊戲,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簡單培養出3Q好寶寶唷!

開發多元智能‧培養聰明寶寶

培養3Q好寶寶

多元智能於1983年,由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所提出,有別於傳統智力測驗只著重於語言、數理邏輯及空間概念,多元智能發展強調人的智力是由語言、音樂、數理邏輯、空間概念、肢體動覺、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與自然觀察智能等八個面向組合而成,每個個體藉由不同組合會有不同的表現,加德納認為,每個孩子在各種智能上都具有潛力,但發展的水平則深受環境與教育影響,因此,只要透過適當的引導與環境刺激,加上個體自身的努力,每個孩子都能強化並發展每項智能。

然而,在嬰幼兒時期,寶寶們的智能組合在還未出現明顯差異時,長年致力於寶寶啟蒙課程開發的寶悅親子樂園負責人朱敏道老師建議,爸爸媽媽可透過強化寶寶的感覺統合與五感開發,來啟蒙寶寶的各種智能發展,讓寶寶在智能的發展上優先贏在起跑點。 

感覺統合與多元智能

要啟蒙寶寶在多元智能的發展,有賴於環境中不同刺激來源的學習與探索,對寶寶而言,周遭的人事物對他都是新鮮且嶄新的,他必須透過摸摸、聽聽、看看、嚐嚐、聞聞來感覺周遭環境,而大腦會藉由一次次接收到的感覺訊息來熟悉這個世界,並透過感覺統合系統的運作,讓寶寶逐漸學會如何對這些訊息做出反應。這一連串接收訊息、處理訊息、反應訊息的過程,經過不斷的演練與修正,會讓寶寶的大腦越來越活躍、手腳越來越靈活,這也是為何在嬰幼兒時期,五感開發〈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與感覺統合的發展會如此被重視的原因。 

感覺統合

寶寶並非一出生就具有將所有感覺統合在一起的能力,雖然大腦各區域已充分發育,但各區域透過腦細胞間的連結才正要開始,寶寶必須透過接收豐富而不同的刺激,來使大腦形成網絡,並建立起將所有感覺統合後回應的能力。因此,感覺統合是指大腦接收環境中的各種感覺刺激後,將接收到的訊息處理、過濾、整合後並做出適當反應的過程。舉凡看到障礙物知道閃躲、單腳站立維持身體平衡或綁好鞋帶等,都可看做是感覺統合系統良好運作的結果。而這樣的學習在嬰幼兒時期會有最快、最爆炸性的發展,倘若在這時期接受的刺激不足而造成訓練不夠,則對寶寶的腦部發育及整體發展很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Tips

感覺統合系統包含觸覺、前庭覺〈掌管肢體協調、平衡感、心情穩定與專注力等的學習〉與本體覺〈包含對身體的概念及肌肉的正常收縮〉三大系統,若其中任一系統出現障礙,將產生語言、認知、情緒或行為控制不良等問題。 

從生活中啟蒙

朱敏道老師透過多年來的近身觀察,認為寶寶具有極高的可塑性,透過爸爸媽媽適當的引導,寶寶在學習上的進步會非常顯而易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帶著寶寶進行聽音樂、讀繪本、塗鴉或動動小手做勞作等有趣活動,都會刺激寶寶的感官學習和強化感覺統合的發展,不但讓寶寶越玩越聰明,也可以有機會觀察到每個寶寶各自獨有的天賦能力。朱敏道老師強調,雖然每個寶寶的發展進程各不相同,但若透過適當的教導,也能強化寶寶在能力上的發展。例如:以同年齡的寶寶來說,有些寶寶在畫人物時,已經可以畫出清楚的五官,有些則還停留在對身體與四肢的觀察,此時,父母可開始多與寶寶玩觀察遊戲,強化寶寶的觀察能力。 

循序漸進的學習

當寶寶正在學習認識、熟悉這個世界時,對寶寶而言,幾乎所有成人習以為常的動作和習慣,都像富有挑戰的任務,必須從頭開始學習,朱敏道老師提醒,此時爸爸媽媽必須有耐心的以寶寶角度看待這個學習過程,理解寶寶的學習必須循序漸進,才不至於無意間傷害了寶寶的自信心。例如:當寶寶開始學著自己吃飯時,爸爸媽媽都會希望寶寶吃的乾淨,不要吃得滿桌子都是,然而對寶寶來說,這其實是兩階段的學習,他必須先學會用湯匙舀食物,然後再學習不把食物掉在碗的外面,因此爸爸媽媽如果在此時要求寶寶一次到位,很可能不小心就讓寶寶感覺挫折而不願意學習。

培養3Q好寶寶

Tips

1~2歲的寶寶常喜歡將物品往地上丟,讓爸爸媽媽傷透腦筋;在考量安全的前提下,五顏六色的遊戲球池,不但能放心的讓寶寶體驗抓與丟的樂趣,還能讓寶寶學習辨別顏色、刺激寶寶的感官與觸覺發展。 

啟蒙需配合階段任務

1~2歲:好奇探索期

此階段的寶寶剛學會走路,對任何新事物都感到好奇,朱敏道老師建議爸爸媽媽在此時儘量不要對寶寶說「不」,而應該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或提供一個安全的方法來讓寶寶盡情探索,例如:當寶寶拿起桌上的易碎物品想往地上丟時,其實只是想藉由抓、丟的動作來創造一個不曾體驗過的經驗,此時父母可以換一樣東西給寶寶,讓他安全的丟,來取代大聲制止,以避免阻斷他探索的需求。

朱敏道老師不諱言,經歷這個時期的父母,是真的比較辛苦,但卻能讓孩子的學習經驗不斷增長,且較不易限制了寶寶的創造力。 

2~3歲:自我中心期

約從2歲開始,寶寶相對於2歲前能做的事情更多了,並且會逐漸有自己的主見,也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例如:非要某個玩具不可、要自己吃飯不要別人幫忙。朱敏道老師解釋,在這個階段的寶寶,理解能力已大幅增強,父母除了以溝通的方式讓寶寶理解被拒絕的原因外,也可以以選擇題的方式讓寶寶覺得是自己做決定的,例如:要積木就不能要車車,你自己決定;自己吃飯比較慢,等下沒時間去動物園了,還是媽媽這次先餵你,我們還有時間去動物園,你自己決定。讓寶寶自己決定,可以誘發寶寶動動腦,讓他學著對面臨的情境思考與反應。 

3歲以上:自主學習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依據自己的理由拒絕父母的要求,例如:我不想回家,我想看圓仔、那個黑黑的,我不想吃。此時因為寶寶已開始有自我意識,是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辨別是非,讓孩子能夠自主學習的階段,因此朱敏道老師建議爸爸媽媽在此時,除了透過溝通讓孩子理解之外,更要耐心傾聽寶寶想說的話,並表達自己理解、也願意接納寶寶的需求,必要時,在安全的範圍內,放手讓寶寶嘗試錯誤以從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