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為親子互動加分:探索寶寶溝通密碼

為親子互動加分:探索寶寶溝通密碼

國外研究發現,5個月大的嬰兒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卻能從旁人的表情與聲音變化之中,發現對方的心情好壞,我們也能進而得知,其實寶寶與外界的溝通方式,早在他們學會說話之前,已逐漸以其他形式一點一滴構築而成。

寶寶在學會說話之前,只能藉由情緒、動作等方式,對父母傳達出自己的喜怒哀樂與需求,但也並非一舉一動都有其意義,父母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發展,推測出寶寶此時的行為可能具備了什麼含意,才能精準地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為親子互動加分:探索寶寶溝通密碼

Part1 寶寶的溝通方式

溝通並非僅止於言語上的傳遞,任何一個眼神、姿勢、五官變化,都能告訴對方自己目前的狀態,對於學齡前的寶寶來說,父母不妨從他的臉部表情、手腳動作和聲音,來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 

1、臉部表情

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黃惠琪表示,寶寶剛出生時,與外界的互動其實非常少,多藉由視覺和聽覺、溫覺痛覺等來接收訊息,有各種生理需求時都會直接用哭泣來表達,久而久之,當他發現只要一哭的時候,就會有成人來餵他喝奶或是拍拍他,在學會說話之前,常喜歡使用「哭」這個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不過,相信有些父母也曾看過寶寶皺眉或是突然露出微笑的表情,認為寶寶可能覺得困惑或高興,但對於3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這些臉部表情都不具有特別的意義,所以父母也不必認為寶寶皺眉就是代表心情不好。 

2、手腳擺動

未滿3個月大的新生兒,如果出現自己揮舞手腳、抓四肢等碰觸身體器官的行為,其實不具有和成人溝通的意義,到了3~6個月的階段,才會漸漸發現自己舞動四肢時,成人會有驚奇、愉悅、語調上揚等反應,這將更進一步刺激小孩重複這些行為,之後他們情緒激動時,也能自然利用手腳配合較大幅度的擺動。

黃惠琪醫師也補充說明:「如果要增加寶寶的手腳敏感度,避免抓傷自己時毫無感覺,父母應定期幫孩子修剪指甲,且儘量不要常為他戴手套,以免寶寶的雙手無法感受到軟、硬、冷、熱的物品,導致敏銳度下降。」 

3、發出聲音

寶寶出生後,除了哭泣和露出無意識的微笑之外,一般到了4~6個月大的階段,因喉嚨肌肉逐漸發育成熟,有些孩子開始會出現「咯咯」的笑聲,久而久之,當大人因為他的行為而露出笑容或是跑來與他玩樂,寶寶就會模仿成人抑揚頓挫的語調,讓笑聲的音頻更加豐富,使這些笑容和聲音具有溝通性質。6個月以上的寶寶,會對身邊的玩具或物品出現喃喃自語的聲音,就算沒有成人陪在身旁,也能自得其樂,代表寶寶開始想主動接觸外界。 

Part2 0~3歲之間的語言發展

寶寶從剛開始只會哭和笑、牙牙學語、再到語言爆發期與文法構成,過程約歷時3年,爸媽不妨了解在這3年之間,寶寶如何循序漸進,構築出一套完整的語言發展模式。 

準備期(10個月以下)

針對10個月以下的寶寶,黃惠琪醫師將其細分為4個階段逐一解釋:

(1)剛出生:剛出生的寶寶,多半都會大哭,且節奏有時單調、有時特別大聲,但不代表他的心情不好。

(2)2~4個月:爸爸媽媽開始會聽到寶寶出現「ㄚ、ㄧ、ㄨ、ㄟ、ㄛ」等母音,但對寶寶來說,這些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發音,僅只於開口練習發聲的用途,也是他們探索自己的一個正常過程。

(3)4~5個月:寶寶笑的時候會出現笑聲,且因為喉嚨肌肉發展成熟,開始會模仿成人的語調及聲音。

(4)6個月:此時寶寶已學會用眼睛辨認陌生人和主要照顧者的臉龐,也能發出類似英文字母「f、s、d」等子音,爸爸媽媽能聽出寶寶的聲音有不太明顯的語調高低;不過,如果聽到寶寶好像發出「爸爸、媽媽」的聲音,並不代表寶寶學會叫人,而是因為他在練習發音的時候,湊巧發出同音字。到了8~9個月左右,寶寶的音調大小、高低,會越來越明顯,且能模仿大人說出一些簡單的單字,但仍不知其意義。 

第一期(10~18個月大)

黃惠琪醫師表示,寶寶成長至此階段,已能夠將語言和動作進行象徵性連結,例如爸爸媽媽告訴他「Bye Bye」,他就知道要揮手;說「不行」的時候,他也能跟著搖頭。如果家長手指著窗外,他的眼睛會自然往外看,雖然還不太會說話,但能夠看懂或聽懂家長的眼神、手勢、語調,來進行視覺的轉換。

此時寶寶已經能看著媽媽叫「媽媽」,不像準備期只能根據成人的哄誘來發出類似卻不包含任何意義的聲音。 

為親子互動加分:探索寶寶溝通密碼

第二期(1歲半~2歲)

寶寶未滿1歲半之前,為了學會說出一個詞彙,必須經由成人在他面前複誦數週(甚至是好幾個月),才能將詞彙與人、事、物進行結合。不過,到了寶寶1歲半之後,不少家長會發現寶寶學習語言的速度突然變得很快,能在短時間內學會且說出幾十個簡單的詞彙,因此也能稱之為「語言爆炸期」。


黃惠琪醫師指出,其實早在1歲半之前,寶寶已經聽得懂許多單字,但在還沒學會如何正確咬字及發音之前,無法開口直接與成人溝通,因此理解的詞彙比能說出口的單字,大約多了5倍以上。 

第三期(2歲~2歲半)

寶寶在此階段的溝通方式,多為「鸚鵡式的仿說」,黃惠琪醫師表示,過了2歲以後,除了能夠快速累積以往所學到的單字,聽到旁人說什麼,寶寶也可以跟著複誦,但不見得知道所有物品的正確名稱,也無法在看到「汽車」的當下,就馬上指著該物說出汽車兩字。 

第四期(2歲半~3歲)

待寶寶2歲半之後,看到某些物品,就能自己叫出對應的名字,例如指著車子說出「汽車」;3歲之後,文法會逐漸成熟,開始出現完整的句子,像是:媽咪我要去公園、爸比抱我……等簡單對話,對於語助詞及形容詞等用法也會越來越有概念。 

Part3 問答篇

父母應如何掌握溝通訣竅?

孩子未滿1歲之前,雖然能夠用動作和聲音讓父母知道他的需求,但家長卻不見得了解他傳達出的訊號到底是想喝奶、尿布濕了或是覺得冷,特別是新手爸媽更容易覺得寶寶哭得莫名其妙,甚至到了無理取鬧的地步,所以建議爸媽一定要花時間來觀察孩子在哭的時候,通常是因為哪些因素所造成,久而久之才能建立起親子之間的默契,在第一時間根據以往經驗來處理寶寶的需求。

到了2~3歲時,孩子的語言發展較為成熟,爸爸媽媽就必須教導他,如何好好用說話的方式,講出自己的困難。如果孩子在第一時間出現跺腳、尖叫或鬧脾氣等情形,家長也要冷靜下來,並給予試探性的選擇,例如問他:「你現在哭得這麼傷心,是因為你還想繼續在公園玩嗎?」黃惠琪醫師也表示,引導孩子說出需求,才能使寶寶適當表達出情緒,未來與同儕之間的互動也能比較順遂。 

溝通能帶來哪些正面效益?

黃惠琪醫師指出,為達到有效溝通,親子間必須擁有良好互動,不管這些互動是否以語言形式表達,只要照顧者有回應寶寶的需求(像是拍拍他、安慰他、幫他洗澡、清理大小便),都算是良好的回應,有助於培養寶寶對父母的依附關係,讓他知道「當我有狀況時,有人可以保護我」,寶寶就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對於往後的人際關係發展也能較有自信,不會認為自己難過時,沒有人會來幫助自己,減少悲觀人格的形成;如果雙方互動時,寶寶以正面的態度回應,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肯定。

此外,成人之間的溝通也非常重要,例如父母和祖父母的管教方式必須統一,避免讓寶寶以為當父母生氣的時候,去找爺爺奶奶就能夠化解危機,否則以後寶寶加入學校或其他團體時,沒有人像祖父母一樣處處護著他,就會特別容易感到挫折。孩子的發展有快有慢,上述介紹語言發展月齡為大約平均值,僅供參考。若父母親對孩子的發展有疑問,平時應諮詢兒童心智科、小兒復建科等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