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食器危害健康
近幾年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早期的三聚氰胺、塑化劑、起雲劑,到去年(2013)年接連爆出的毒澱粉、食用油、過期食品、其他添加物等事件,更讓整個社會氛圍對食品懷有高度警戒。
然而,不只是食安問題,就連平常用來盛裝食物的容器,也被察覺有狀況。紙餐盒、紙杯上的有毒溶劑,不沾鍋與防油紙袋接觸高溫易散發危險物質,塑膠餐具有塑化劑疑慮,甚至連不鏽鋼便當盒都有錳含量超標問題!
不明成分‧長期易傷身
平日使用餐具或容器,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將不明物質吃下肚而不自知!針對家中大小孩常用的餐具與容器,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有些可能內含對人體有害的成分,長期接觸下,難保不會造成健康風險。
環境荷爾蒙
「環境荷爾蒙」為「內分泌干擾素(EDs)」,一旦進入人體,會擾亂內分泌系統,破壞荷爾蒙的平衡狀態;很多人熟知的「雙酚A」即常見環境荷爾蒙之一。
顏宗海醫師說明,早期的嬰兒奶瓶,多採用輕便的PC材質(塑膠的一種);然而,如果使用時有過熱或刮傷的情況,就可能溶出雙酚A。如果人體長期接觸,可能會對生殖系統、成長發育等造成危害,如女性性早熟、男性精蟲減少、肥胖或代謝症候群,甚至還有致癌的風險。
化學物質
縱使人體有自行解毒、排毒的作用,但如果長期接觸、攝入某些化學物質,勢必會損害健康,而這些化學物質就存在平日頻繁使用的餐具、容器之中。
‧全氟辛酸:不沾鍋表面、防油紙袋內層,可防止食物黏著、油漬外露;但此內層塗有全氟碳化合物,遇高溫或酸性調味料,就會釋放全氟辛酸(PFOA),研究指出長期食用可能導致致癌、不孕風險、胎兒畸形、唇顎裂、先天性心臟病等。
‧碳氫化合物:紙杯內層通常是PE膜,經高溫加熱60℃以上,就會釋放易堆積血管內的長鏈碳氫化合物,罹患心血管疾病將大增。
‧三聚氰胺:多存在美耐皿容器中,如果盛裝40℃以上熱湯,就可能釋出微量三聚氰胺;長期食用,將影響泌尿系統,提高腎臟病及各器官結石的風險。
重金屬
部分餐具成分含重金屬的傳言,偶有所聞;而「錳」則是最近最被關注的部分。食物中的錳,適量補充有助於健康;但食器中的錳,一旦在體內累積過量,就可能會損害各大生理系統。
顏宗海醫師表示,過量的錳在人體,主要會造成神經系統的病變,促使神經退化,出現類似巴金森氏症候群、智力衰退、心智異常、行動障礙等問題。其他還可能影響肺、肝、腎、生殖等器官功能,以及肌張力不全症等。
塑膠製品‧耐熱溫度是關鍵
塑膠主要是由有機化合物所聚合而成,顧名思義具「可塑性」,被定義為「施加熱或壓力時會自由變形,除去熱或壓力後維持其形的合成纖維、合成橡膠以外的合成高分子物質」。
由於塑膠具有質輕、不易損壞、攜帶方便、價格低廉等優勢,目前在台灣,可說是應用相當廣泛的材質,諸如各式食用餐具、容器、包裝、生活用品等等。然而,近幾年愈來愈多研究結果,都讓消費者開始嶄露出對塑膠類製品的疑慮。
小心!高溫促使有毒物質釋出
台灣使用的塑膠材質種類非常多,都有各自的耐受特性。顏宗海醫師表示,塑膠類最讓人疑慮的一點就是「最高耐熱溫度」,每種材質的範圍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一旦高過標定範圍,就會釋放有毒物質,進而侵害人體。他以PP材質為例,最高耐熱溫度範圍100~130℃,即是指從溫度達到100℃起,就有開始釋放毒素的疑慮。
‧奶瓶:養育寶寶必需品,早期常以PC材質為主,因此有溶出雙酚A等數種環境荷爾蒙的可能;一旦長期食入,累積體內,女寶寶可能性早熟、男寶寶可能有性器發展的阻礙,成人期患有腫瘤的機會也大增。建議選用玻璃,怕重或易破損者,PP和PES是不錯的選擇,唯需注意是否標記「BPA-free」(不含雙酚A)。
‧餐具:早期曾使用PVC製作餐具,但須注意此材質含塑化劑(環境荷爾蒙之一),也會因高溫而釋放化學物質。此外,美耐皿是目前常被用來製作餐具的材料之一,雖然表定耐熱範圍是110~130℃,但顏宗海醫師提醒,只要盛裝40℃以上食物,就可能促使三聚氰胺(聚合成美耐皿的元素)釋出,建議還是少用比較好。
不鏽鋼製品‧小心金屬含量
常見於便當盒、餐具的不鏽鋼材質,主要由不同金屬(碳、鐵、鉻、鎳、錳、鉬等)所組成的「合金鋼」。按照規定,鐵和鉻是不鏽鋼的主要成分,且鉻的含量至少要占10.5%;其他元素則可能由鎳、錳等金屬微調比例所構成。除了鐵之外,其他金屬依其不同性質,提供防鏽蝕的作用,如鉻可在鐵表面形成保護膜,防止鐵和氧氣接觸,鎳和鉬都有助於提升抗酸蝕能力等等。
根據食藥署的資料,不鏽鋼的種類大約180多種。目前坊間常見的不鏽鋼材有三種:200、300和400系列,每系列下又分許多型號,各自內含的金屬比例不同,耐鏽與酸蝕程度略有差異。顏宗海醫師表示,依國家檢驗標準,一般關注的「食品級」不鏽鋼餐具應採用#304(日系編號),列屬在300系列下,標準成分為18%鉻和8%鎳(歐美編號以18/8標示),可耐酸蝕與防鏽,無磁性或弱磁性,對人體較無危害。
錳過量‧對人體有風險
食藥署資料指出,早期台灣不鏽鋼食品容器等所使用的材料,多屬300與400系列不鏽鋼材,反而200系列是近幾年才被開發出來的。顏宗海醫師表示,由於鎳的成本較高,加上近來國際金屬價格的上漲,或多或少促使某些不鏽鋼用品以錳來替代鎳等成分,成本才會較低。整體而言,200、300和400系列都含錳,但這三種中以200系列含錳量最高,400系列最低。
以平日常使用的不鏽鋼便當盒、餐具等,應該都要是300系列,但某些不肖商人為了成本利益考量,大量製造200系列食器,甚至流通於市面;由於大多數的不鏽鋼容器很少有清楚標示,因此許多不知情的家長只因便宜而購買、使用,殊不知可能對健康造成風險。
顏宗海醫師說明,200系列不鏽鋼食器所含的錳,透過長期使用,一旦在人體累積過量,將有極高機率會導致錳中毒,進而可能引發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候群、智力退化、肌張力不全等)。
定期更換‧選購有標示者佳
一般民眾最常使用的不鏽鋼食器為便當盒,且大多會有刮、高溫、酸等外在刺激,較易侵蝕不鏽鋼材,促使其釋放內含金屬物質;如使用200系列,等於直接碰觸錳的機會多,風險相對更高。
因此,顏宗海醫師建議,當使用不鏽鋼便當盒有段時間,感覺變得很舊、刮痕多,最好直接換新的再用。此外,如能選購有清楚標示(如#304或18/8等)的食器最好;但目前無硬性規定不鏽鋼用品須標示系列編號,因此坊間太便宜、外觀有狀況的食器,建議都別購買較佳。
防油紙&不沾鍋‧內層化合物
【情境1】一份香酥多汁的炸物,總是令許多人食指大動,小販多以防水防油紙袋盛裝,油漬便滲透不到外層。速食店內包裝漢堡、薯條的紙張和紙盒,也都是類似的容器。
【情境2】許多媽媽煎魚時,喜歡使用不沾鍋,因為不會黏鍋,讓佳餚漂亮上桌,事後清洗鍋子更是毫不費力。顏宗海醫師表示,無論是防水防油紙或是不沾鍋,這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內裡都塗有一層化合物,猶如包了一層光滑的膜,水和油不易滲入紙張內。最常見成分的是「全氟碳化合物」(如雞排袋、漢堡紙、不沾鍋),部分可能是食用蜜蠟或PE膜(如便當紙盒、泡麵紙杯)。
高溫易釋放有毒物質
這些食用包裝與容器看似便利,但卻隱藏風險:一旦接觸高溫和調味料,更容易釋放出化學物質;人體長期吃下肚,勢必有害健康。顏宗海醫師舉例說明,如蜜蠟或PE膜經微波爐加熱至攝氏60℃以上,將可能釋放長鏈碳氫化合物,易堆積血管內,提高心血管疾病罹患率。
他補充,至於許多人使用的防水防油紙和不沾鍋,經由高溫、刮傷和酸性佐料,會釋出全氟辛酸(PFOA)物質。經國外研究證實,長時間接觸此物質,會增加腫瘤、肝癌、女性不孕、胎兒畸形(及某些先天性疾病)等風險;且更令人驚訝的,全氟辛酸可存留人體內長達四年,且極不易代謝。因此,一般多建議「少用或不用含此類物質的容器」,才能真正維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