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重回窈窕體態‧孕期做好體重管理:適度運動
讓運動成為生活習慣,就像等待一瓶好酒愈陳愈香,一旦讓運動的習慣得以堅持,就可能因享受運動所帶來的好處而不願放棄。開始運動時,雖然初期容易半途而廢,但若掌握原則與技巧,循序漸進而不過度勉強自己,待體會到如:睡眠品質好轉、體力變好、自信心增加等益處時,持續運動也會成為最值得用心經營的好習慣。
注意以不勞累為原則
孕期運動除了能幫助孕媽咪緩解因懷孕而產生的不適症狀外,對分娩也有正面幫助,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體適能教練暨代謝享瘦班講師李苑玲強調,孕媽咪運動時,要以不勞累及不會引起不舒服為原則,過程中也需注意水分的補充,進行運動前,務必請醫師評估,確認懷孕狀況已穩定且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進行,並建議搭配合格專業的教練協助引導,以持續運動的練習。
孕期健走
適合週數:12週以上
頻率:一週3~5次‧每次30~40分鐘
孕期健走屬於溫和的有氧運動,只需一雙好走的鞋,而不需過多裝備即可進行,不但可以有效鍛鍊下半身肌肉,還可提高心肺功能,並能控制體重,孕媽咪可選擇住家鄰近的公園綠地或運動場,在家人的陪伴下,一同享受戶外活動的愜意。健走時,只要保持微喘,且還可交談或唱歌的速度,感覺累時,則放慢速度,以散步的步伐前進,即可達到休息與調節呼吸的效果。
孕婦飛輪
適合週數:12週以上
頻率:一週3~5次‧每次30~40分鐘
透過設定平地或爬坡等不同的訓練模式,再加上教練為孕媽咪特製的課程內容及精選音樂,可強化孕媽咪的心肺功能、下半身肌耐力與核心肌群,即使之前沒有習慣騎腳踏車或踩飛輪經驗的孕媽咪,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仍可以藉由訓練,學會使用肌肉的技巧並鍛鍊體力,不但能在生產時派上用場,也能有效控制體重,且讓產後體力的恢復較為快速。
孕婦瑜伽
適合週數:1~42週
頻率:一週3~5次‧每次30~40分鐘
溫和的孕婦瑜伽不但能幫助產程順利,還能透過放鬆技巧來穩定情緒。藉由特別針對孕婦而設計的伸展動作,以強化下半身及背部的肌肉力量,能減輕孕期時背部痠痛的情形,或降低產後背痛發生的機率,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學習呼吸的練習,能讓孕媽咪感覺放鬆與保持平靜,配合動作進行時音樂的引導,也更能讓孕媽咪完全的享受其中過程而感覺愉悅。
為胎兒健康而開始運動
有些媽媽在懷孕前並沒有運動的習慣,等到懷孕後,顧及胎兒健康反倒成為一個採取行動的動機,李苑玲老師表示,當孕媽咪在孕期過三個月、確認胎兒狀況穩定後,即可循序漸進地進行運動計畫、提升運動量,讓身體漸漸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不但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讓心情愉快,也能讓腹中胎兒感受媽媽的放鬆與開心,可說是胎教中一個很好的施作方法。
適度運動‧產後有效消耗熱量
經過一番努力,寶寶終於誕生,但低頭看看肚子,媽咪們卻發現腹部的脂肪還停留在腰間,難免心中百感交集,也可能著急著想趕快透過積極作為來恢復身材。
李苑玲老師提醒,產後一個月,建議還是以休養生息為重,為了顧及傷口與體力的復原,建議以在床上可進行的簡單運動為主,例如:簡易的伸展動作、擴胸運動、骨盆底肌運動(凱格爾運動)與腹式呼吸等,待月子期結束,確認傷口與體力恢復得差不多後,再進行進階的戶外運動以落實瘦身計畫。
游泳
頻率:一週2次‧每次20~30分鐘
游泳因為必須對抗水的阻力與浮力,相較於陸上運動,對人體關節的負荷幾乎微乎其微,透過專業教練的動作設計及強度控制,可有效訓練媽咪的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與柔軟度,而清涼的水溫與水壓更可幫助放鬆、改善失眠,若再加上好玩的浮具,不但可達到消耗熱量的目地,也具有更多樂趣。
跑步
頻率:一週3~5次‧每次30~60分鐘
跑步除可提升攝氧量、強化心肺功能、增加肌耐力外,還可使骨骼強壯,並使肌腱、韌帶和關節的抗損傷能力增強。跑步時,媽媽需確保膝蓋微彎、上身保持微前傾的姿勢,雙手自然擺動並保持穩定律動,掌握正確技巧,才能幫助媽媽瘦的安心又安全。
騎單車
頻率:一週3~5次‧每次30~60分鐘
輕鬆騎乘單車所需的體力不多,卻能透過不間斷的練習來達到增強體力與雕塑下半身線條的目的,藉由下肢肌肉的反覆收縮,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也間接促進心肺功能,使心臟更健康。
生完寶寶後,若傷口恢復良好,不妨邀三五好友到戶外騎單車,除了幫助瘦身,還能體驗微風徐徐拂面的愉悅感受。若體力許可,建議可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或以爬緩坡的方式來提升減重的效果,對於產後恢復、提升肌耐力及預防產後憂鬱都會有很大的助益。
讓小小堅持消耗熱量
寶寶出生後,生活習慣也隨著寶寶的作息有了大變動,忙碌的育兒生活也許讓媽咪們無法完全規律的排出時間運動,李苑玲老師建議,除了一般的產後運動外,生活中其實透過某些堅持也能讓熱量多消耗一些,例如:走樓梯而不坐電梯、親力親為做家事或通勤時多走一些路等,都是隨時隨地可進行的簡單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