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重回窈窕體態‧孕期做好體重管理:生活習慣
懷孕,是所有女人一生中特別且難忘的奇妙經驗,為了顧全胎兒營養與體重管理,孕期時的小心翼翼,也考驗著孕媽咪的耐力與自制力,飲食上除了需有所忌口外,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也是孕期控制體重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吃多不如吃對‧不輕易放縱飲食
孕期控制體重不單是為了產後瘦身做準備,更是為了順利的生產和維持胎兒與母體的健康,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體適能教練暨代謝享瘦班講師李苑玲建議,吃食物而不吃食品,如:吃肉類而不吃肉鬆、吃水果而不吃蜜餞,才能確保不吃進過多的精緻加工類產品,並且懷孕時要有自制力,當家人與朋友以「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來鼓勵孕媽咪多吃時,李苑玲老師建議,美食當前、盛情難卻時,但孕媽咪千萬要把持住,溫和堅持自己的正確進食習慣,不要以懷孕為理由而放縱飲食,才能讓孕期的飲食均衡、熱量控制得宜。
充足的水分
李苑玲老師指出,攝取足夠的飲水量,不但能幫助孕媽咪加強身體的代謝機制、幫助減少食欲,還能緩解懷孕時容易口乾舌燥的症狀,她建議,懷孕時,每日儘量保有1,500c.c.~2,000c.c.的飲水量,並以少量多次的方式,選擇以溫開水取代其他飲料的攝取。
規律的作息
身體的不適或孕吐,讓孕媽咪容易因為沒食欲而無法規律進食,然而規律的飲食習慣與適當的休息,可以幫助孕媽咪適時補充營養外,也能有效做好體重管理,例如:每天除規律的三餐外,於一天當中另外再規劃一個點心時間,除此之外,不在其他時間進食,如此不但可以避免孕媽咪攝取過多不必要的熱量,還能讓孕媽咪於點心時間解解饞。李苑玲老師建議,適當的休息,讓孕媽咪不致累積過多的疲勞,對有效控制體重也有正面影響。
壓力的釋放
孕媽咪因身體的變化所造成的不舒服或心情低落,其實可透過適當管道來抒發,李苑玲老師分享課堂上孕媽咪們的回饋,都認為以運動方式來釋放壓力是一個很棒的選擇,還可控制體重。因此如果感覺鬱悶或煩躁時,一定要讓情緒找到釋放的出口,否則若總是習慣用大吃大喝的方式來發洩,不但無法有效控管體重,還容易造成身體的負擔。
熱量攝取應適當
基礎代謝率指的是當人體處於靜態時,身體為維持生命持續運作〈例如:呼吸、心跳、腺體分泌、氧氣運送與細胞功能的進行等〉所需消耗的最低熱量值。在懷孕期間,基礎代謝率會提升15%~23%,李苑玲老師表示,對應提升的基礎代謝率,孕媽咪只需比孕前每日多攝取200~400大卡的熱量即可。
產後瘦身面臨卡關?不需麻醉、疼痛感低的新型減脂技術,找回對身材的自信美!
生活習慣‧產後需要適時放鬆
產後的媽媽不免面臨角色轉換、帶養孩子的責任,種種壓力往往接踵而來,這時,媽媽需要適時放輕鬆,避免影響心情而帶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看到可愛的寶寶,讓媽媽甘願暫時忍受產後身材的走樣,但愛寶寶的同時,照顧自己也同樣重要,心情的放鬆與身體健康的維護,都是輕鬆帶養寶寶的關鍵前提,媽媽們可以配合聰明的生活習慣,讓健康與產後瘦身都有所依循。
不能不吃時‧讓菜尾更清爽
媽媽們常常因為不願浪費食物而肩負起將餐桌上菜餚清空的責任,卻往往忽略盤底的菜餚常是油膩的部分,而不知不覺中吃進許多不必要的熱量,產後的媽媽若希望有效恢復產前身材,不妨在烹飪時,將分量再精算過,並降低調味品的使用量,以避免每餐飯後處理菜尾時,面臨分量過多與過於油膩的困擾。
抬頭挺胸縮小腹
有意識的縮小腹能夠幫助燃燒熱量、增加肌力,日本知名的健身教練也是《驚人的30秒瘦肚操》作者植森美緒於書中指出,縮小腹有助於矯正體態與訓練核心肌群,李苑玲老師表示,挺胸縮小腹可以幫助控制與穩定核心肌群,並讓肩胛、脊椎及骨盆,保持在平衡對稱的良好位置,若平時在行站坐臥上多注意維持正確姿勢,養成有意識的挺胸縮小腹之習慣,不但能降低腰痠背痛的發生機率,也對產後瘦身有正面助益。
細嚼慢嚥好習慣
當寶寶出生後,媽媽吃飯與活動的時間常常壓縮在寶寶睡覺時進行,為了怕寶寶提早醒來,媽媽吃飯時也不自覺加快速度,然而吃得太快不但無法好好品嘗食物的原味,也容易不小心就吃過量,讓媽媽辛苦進行的減重計畫品質大打折扣,李苑玲老師建議,每一口都至少咀嚼20次以上,有助於唾液分泌並分解食物,以減少胃部的工作量,透過慢食,不但有助於放鬆緊繃的胃部,也因為讓胃部慢慢填充食物,而有足夠時間來提供大腦傳遞已產生飽足感的訊號,讓媽咪們不致吃過量。
適時放鬆很重要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一書中,作者提及法國媽媽維持好身材的其一祕訣為:在週間只吃健康的食物,若想吃麵包等高熱量食物,便留在週末時適量享用。當中的意義在於,法國媽媽維持身材也享受生活,而過於嚴苛的減重計畫,非但無法讓媽媽長期堅持,還會因充滿挫折而提早放棄,因此建議媽媽適時的放鬆與適量的犒賞自己,是讓產後瘦身有效持續的不二法門。
均衡營養不挨餓
當身體某些營養素不足夠時,身體會發出飢餓的訊號,在孕期,為了腹中胎兒,媽媽們對於營養的攝取相當注重,但是產後忙碌的生活,往往容易讓媽媽忽略飲食要均衡攝取,李苑玲老師建議,媽媽每餐都要有多樣化營養素攝取,例如:有米飯、有肉類與青菜,如此不但可以避免單一營養素的攝取造成某些營養素不足所引起的飢餓,也可以避免因為這樣的飢餓而多攝取不必要的熱量,李苑玲老師提醒,儘量攝取天然的食物,並避免精緻食品及加工食品,除了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攝取外,優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好的油脂,也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