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旅遊> 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晚一點吃副食品可預防過敏?

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晚一點吃副食品可預防過敏?

純餵母乳的韻晨已經四個月大,媽媽打算開始給她副食品。爸爸說這樣會增加過敏性疾病發生率,尤其他們家族裡有很多氣喘病人,最好晚一點加副食品。晚一點吃副食品,真的可以減少過敏性疾病嗎?

晚一點吃副食品可預防過敏?

隨著時代進步,大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盛行率有急速上升的趨勢,這些都是所謂的過敏性疾病。於是,大家拼命找原因,並研究各種可以降低這些過敏性疾病發生率的方法。嬰兒晚一點添加副食品,是最近二、三十年很流行的建議。但是,這種建議並沒有得到任何研究證實有用。

全世界增加的趨勢

無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全世界的過敏性疾病盛行率都在上升之中。台灣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兒童過敏性鼻炎盛行率已達50%左右。台北巿國小兒童氣喘發生率則由一九七四年的1%逐漸增加到一九九六年的13%,並於二〇〇三年達到19%。

台大醫院小兒部於二〇〇六年對國中小學童的調查研究顯示,台北、台中、高雄、花蓮地區的氣喘盛行率分別為15%、11%、15%、5%,過敏性鼻炎盛行率為47%、26%、45%、15%,異位性皮膚炎則為6%、4%、8%、3%(表)。顯示在都會型都市,各種過敏性疾病盛行率都比較高。

過敏性疾病增加的原因

全世界過敏性疾病增加的趨勢,讓學者們大惑不解。很多人認為是工業化的結果,所以空氣汙染、塑化劑等都被懷疑是原因,但是一直沒有嚴謹的證據支持汙染與過敏的相關性。吸菸、太頻繁或太早暴露過敏原、感染症、肥胖與飲食都被提到,也有些研究顯示幼兒用藥可能增加日後過敏性疾病發生率,包括使用退燒藥、抗生素等。

前面提到的台大醫院小兒部研究,發現鄉村型態的東部,過敏性疾病盛行率比其他地區都低。該研究也發現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家庭所得愈高,兒童愈容易罹患過敏性疾病。對這種奇怪的城鄉差距,有人把它解釋成東部空氣比較好。

添加副食品的建議年齡

過去的嬰兒,大多在四至六個月就開始接觸固體食物,台灣兒科醫學會與二〇〇〇年以前的世界衛生組織都是這樣建議的。這是因為嬰兒在這段時間會開始發展咀嚼功能,可以先用米精、麥精等
簡單固體食物,讓他們先適應一下。

如果嬰兒到九個月以後還沒有適應固體食物,那麻煩就大了。大部分兒童在九個月到二十四個月之間,會出現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而且常常蠻不講理。筆者教學生的時候,常稱之為「野獸期」。

這年齡的幼兒一看到醫師,大多會哭。在一般兒科門診,有些不明事理的家長還會因為幼兒哭泣,胡亂怪罪兒科醫師不夠溫柔。其實在家裡也一樣,這些幼兒看到碗盤,可能會抓起來丟到地上,然後看媽媽哭。如果他們不喜歡固體食物,說不吃就不吃,天王老子也管不動。這些「小野獸」到二十四個月以後才會逐漸發展出理性,並且可以溝通。所以,如果九個月以前沒先適應固體食物,幼兒可能要到「野獸後期」才能開始適應,那會導致營養不均衡。

晚加副食品的建議

人類的過敏反應,源自於身體免疫系統對大分子蛋白出現的過敏性免疫反應。以前大家不知道人類為什麼要有這種看似垃圾的反應,只知道這些過敏反應攻擊的對象是蛋白。

固體食物大多有大分子蛋白,進入人體後,可能誘發過敏性免疫反應。因為這樣,大家就推測嬰兒如果晚一點接觸這些可能引起過敏的蛋白,將可以預防以後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晚一點接觸固體食物,可以預防過敏性疾病這個想法言之成理,但並沒有實證根據。不知為何,全世界專家都推薦這種作法(筆者為例外),雖然那只是理論推測。

台灣專家也如此建議,兒童因此變得很晚才加副食品。很多台灣嬰兒到六至九個月以後,才吃些稀飯加上豬骨熬湯或魩仔魚。這樣不只營養攝取有問題,也沒有研究證實這樣做會比較好。

95%在四至六個月開始使用麥精、果汁,二〇〇八年使用比率下降到50%左右。一九九一年70~ 80%嬰兒在九個月之前吃過魚、蛋黃、肉類,二〇〇八年則有40 ~ 90%嬰兒到九個月還不知肉味。

衛生假說

過敏性疾病逐漸增加的理論很多,最近最為大家所接受的說法是「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一九八〇年代醫學界開始有這種想法,第一次訴諸研究論文則是一九八九年由英國的Strachan 氏所提出。他發現兒童越多的家庭,花粉熱(一種國外較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越低。該論文推論那可能是因為大家庭的兒童容易互相傳染疾病,免疫系統經過這樣訓練以後,比較不容易過敏。

這樣的推論實在難以令人馬上信服,所以這篇論文只是在期刊上的一小篇短文。沒想到事後有愈來愈多研究,都證明免疫系統在幼年經過較多鍛鍊,的確可以減少過敏性反應的事實。

有人發現環境較髒的東德兒童,發生氣喘的比率比生活在環境清潔的西德兒童少很多。幼年生活在農場的人,比較不會過敏。同理,這也可解釋台灣東部氣喘盛行率特別低的現象。

雖然以前專家都建議幼兒不要接觸貓狗,以預防對狗毛、貓毛過敏。卻有很多研究發現一至兩歲以下兒童家中養貓養狗的,比較不會過敏(長大後養狗養貓的效果相反)。這些研究的結果都是一致的:「骯髒吃,骯髒肥」。在乾淨溫室裡生長的花朵,比較不容易逃脫過敏的糾纏。

權威的醫學雜誌現在都接受了衛生假說,在這假說中,我們可以把免疫反應看成兩大分支,一個是對抗感染症的保護性反應(學術上稱為Th1 型免疫反應),另一個是應付其他問題的過敏性免疫反應(學術上稱為Th2 型免疫反應)。後者並不完全是廢物,例如巨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時,需要依賴這種反應加以對抗。

從懷孕開始,胎兒的免疫反應偏向Th2 型,必須在出生後改成Th1 型,否則以後可能出現氣喘等過敏性疾病。這些轉型工作,必須外來的刺激才能誘發,有人認為轉型的關鍵時間是出生後四至六個月之間(圖)。

副食品的衛生假說

衛生假說面世之後,筆者開始質疑晚加副食品的必要性。如果這假說正確,晚一點接觸固體食物,說不定反而會增加過敏性疾病。多年前,筆者問過免疫專家這問題,但沒有人回答我,因為當時根本沒有研究。

真理畢竟只有一個,會質疑的也並非只有我一個。其後,副食品的相關研究開始一窩蜂地湧現。其結論是一致的:沒有證據顯示晚加副食品可以減少過敏性疾病,有些研究反而認為過敏性疾病會增加,衛生假說又一次得到驗證。

副食品的建議

台灣兒科醫學會維持一貫建議,嬰兒可在四至六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晚一點加副食品,並沒有特別好處。參考二〇〇八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的說法,我們的建議是:
● 沒有證據支持懷孕婦女的飲食控制,對預防嬰兒過敏性疾病有影響。
● 授乳期間母親避免吃容易過敏食物,不見得會影響嬰兒過敏性疾病。
● 部分證據支持母乳可減少過敏性疾病。
● 部分研究認為完全或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可以延後或預防過敏性疾病,但其證據偏弱。
● 對過敏疾病之預防,豆類配方奶、羊奶、益生菌的效果均缺乏證據。
● 固體副食品應於四至六個月開始使用,延遲至六個月以上反而可能增加過敏機率。
● 進食特定配方奶、副食品後,引發特定過敏反應者,應盡量釐清過敏蛋白之種類並限制攝取。

【解牌錦囊】

* 過敏性疾病的發生與一至兩歲以前免疫系統接受鍛鍊的程度有關,幼年的免疫系統愈少接受刺激,日後愈容易過敏,是為衛生假說。
* 固體副食品應於四至六個月開始使用,延遲至六個月以上反而可能增加過敏機率。
* 孕婦與授乳母親不需要特別控制飲食,沒有證據顯示其飲食與小孩的過敏性疾病有關。


書名: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

作者:李秉穎
出版社:原水文化